《跟着名师学阅读》打卡4

科普(学)书籍该让学生怎么读?或者说老师该怎么上科普类书籍的阅读课?

一直都知道科普类书籍在儿童阅读的所有书籍中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也确实在班上向学生推介过,但我自己却实实在在没有完整地读过一套。唯一读完的一本还是国内的《细菌历险记》,作者是谁都忘了。

《神奇校车》这套书我是早在儿子一二年级的时候就买给他了。他非常感兴趣,之后的几年里时常拿出来读,有时候同一本反反复复地看,甚至还会做一些小笔记,如绘图,注上文字说明等。

看他那么入迷,我出于好奇也偶尔翻阅过其中的一两本。显然,这套书之所以能吸引小读者是有其道理的。一是书本身图文并茂,图是漫画风,字是卡通体,都是儿童的最爱。二是书的内容奇特,既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又严谨遵从科学常识。三是这套书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物背景。即主人公是来自一所学校的一个班级里的一位老师和一群同学,这样的人物设置非常贴合小读者的真实生活。容易引起共鸣与联想。

书是好书,但学生爱读是一方面,老师如何上阅读课还真是个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导读或分享与交流,我觉得很多孩子会把这么一套出色的科普图书当成漫画书来对待,翻完了色彩、图景丰富的画面,一目十行地浏览了文字,就算完了。既没有增长任何科学知识,也没有获得任何关于科学书籍的阅读方法。更别提如何从中知道了如何学习科学。

在《跟着名师学阅读》三年级上册中,由孙红老师设计的《神奇校车》略读课例给了我一些启发。

首先,对于这种一整套的书,我们是没有必要把每一本都用来上阅读课的。选择其中的一两本即可。该课例中,孙老师选择的是《气候大挑战》与《海底探险》两本。两本书之前,先设计了一个走进卷毛老师环节。要知道,这可是全书的核心人物。以这样的开场,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兴趣盎然。

其次,虽然这套书是11本,但主题无非几个方面,所以,根据书名进行分类会是个不错的设计。把相同主题的几本放在一起讨论与交流,或者归纳出相同的阅读策略与方法。

然后,考查书中内容的练习与之前的童话小说等完全不同,科普书籍并不强求梳理故事情节与脉络,相反,它所要求的是读者是否从中获取到了正确的信息。通过提问概念、陈列事实例证(温室效应有没有好处?请你整理出来)、介绍其中的科学原理(用简图的方式描绘不需要化石燃料的发电机)等题型练习既检测读者对知识的掌握(输入),更锻炼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归纳、陈述与表达(输出)。

还有,根据故事内容绘制图表、画简图配文字说明等题型设计,都是在训练学生将抽象文本转换为具体形象。即促进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直观理解与吸收,同时也是在训练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最后要说的是,科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让学生能真正明白与正确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现象也是我们阅读科学类书籍的目的之一。因此,由书中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探讨与设想往往也是上科普类书籍阅读课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题。

比如,孙老师就在《气候大挑战》中设计了“为了减缓地球变暖,我们要通过节约和回收来降低吸热气体的产生。请你认真阅读、用心思考,作为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一题。并留下了空白表格,左栏名称为“书中的环保行为”,右栏名称为“我想到的环保建议”。

总之,归纳而言,上一本(套)科普书阅读课我们需要实现什么?可以表达为三个方面:让学生学会阅读信息、并提取信息;让学生掌握阅读科普书籍的方法与学习科学的方法(《神奇校车》这套书中就有许多呈现小主人公们学习科学的片段);增强学生热爱科学、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名师学阅读》打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