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见的红色和我看见的不同

几年前看过一篇科普文章,大意是说,颜色不过是不同频率的光子刺激视觉细胞,再由神经传到大脑处理信息的生物电信号。不同人对这个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是有差异的。文章讨论的不是宽泛意义的红绿蓝颜色,是说不同人对标准色的认识,比如规定的RGB红色(255,0,0)。这个过程不只是生物问题,还有认知问题,可能还有心理问题。

不只是不同人对于颜色认知不同,左右眼对颜色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这个我在小时候就有了感性认识。有一次在同学家玩,无意中轮换闭左右眼看事物,发现两眼看到的红色有轻微不同,一个深一个淡。那时小,以为是自己眼睛有毛病。

不只是颜色,其他感觉也是如此。如不同人对菜品咸淡的感觉;对扎针输液的痛感;对气味的敏感程度;对噪声的耐受以及手指触摸的感觉等等。更多的,情感也是如此,如对大漠孤烟直的想象;对久别重逢的喜悦。可以说,个体间的所有感觉认知和感情都是不同的。

既然如此不同,人与人怎样沟通呢。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国家、地域、民族、文化、教育等成长背景共同点还不少,而且日常生活对事情的描述并不是那么精确。说个酸甜苦辣,幸福难受,基本可以表达意思。

但是最好别较真。企鹅和狮子讨论零下30度冷不冷是说不到一块的,他得找北极熊。简单的背景也许更好沟通,对于几辈子不出深山的人们,或许知道赤橙黄绿青蓝紫,就可以完成所有关于颜色的沟通了。对于画家摄影家,他们对于颜色的沟通表达要比一般人复杂得多。对于印刷印染从业人员,颜色的表达要用比文字更精确的一组数字才行。所以有共同语言很重要。

小时候,听见大人说,胃疼、头疼,心想大人怎么那么多事呢,太矫情。随着成长,也胃疼了,知道胃在哪了。大人常说,小屁孩懂什么。那就是说,没有实际体验,没有发言权。所以,和病人沟通最好的是病人,不是医生。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教授,治疗一辈子肿瘤,当他得了肿瘤后才知道,以前并不懂患者的痛苦。

生活中的争论,很多时候是鸡同鸭讲,双方不在一个频道上,说的不是一件事、或者视角不同、或者双方信息不对称、或者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主观感觉。适当的争论,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搞的面红耳赤就没必要了。有时候,我们安慰人的时候,常说我知道那种感觉、我感同身受。这固然是善意的话,但你要知道,他的感觉你真的不懂。

人之间,存异是常态,有时候不必更多话语,默默地拉着手,感受温暖就好。因为,那一刻的指间,温度是一样的。

我想,未来的人类一定能发明一种仪器,能和‘’X战警‘’一样可以同步个人的感受。那时,真的可以说感同身受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看见的红色和我看见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