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记】漫谈老家

2020年4月5日    周六  者海老家  阴小雨

      到会泽县大井镇刘家山驻村已进入第三个年头,这是三年来我第一次在清明之时回到老家,而且一呆两天,也算近距离地感触了家乡的脉博。

【驻村记】漫谈老家_第1张图片
地膜覆盖是当地种玉米、马玲薯之方式

      者海镇与大井镇山水相连,是一个小坝子,老家在坝子西南部的瓦窑办事处八组,小地名叫白龙墓,原来只是二三十户的小村,有彝、汉两族,丁、王、尹、陈、朱、刘等姓,丁姓算大姓,有二十余户。现有住户都是迁移户,清朝以后陆续迁来。

【驻村记】漫谈老家_第2张图片
从老房看坝子,阡陌纵横

        应该说,者海镇原住民应为彝族,禄家、者家,但因历年历代的战乱仇杀,特别是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会泽真正纳入中央政权的统治,原有贵族禄姓、者家纷纷土崩瓦解,或迁或走,只留下一些地名还让人有些念头。

【驻村记】漫谈老家_第3张图片
从二弟家三楼看小村
【驻村记】漫谈老家_第4张图片
从二弟家三楼看小村

        瓦窑因此地有窑泥,早年烧瓦制砖而得名,据长辈说,最早到此定居的汉族是刘姓、李姓,从昭通、宣威近来,村名是颇有绿林之气的“集贤庄”,但也不可考。

        瓦窑有1000余户3500多人,分八个组,我小的时候,原来从一组解家街到七组刘家大水井相连在一起,是个大的自然村。只有我家所在的八组距7村有段1里多距离,在一个山坳的平台上,小地名白龙墓这个地名是音译,我小的时候大家叫Bailaomao,行政叫瓦窑大队六队,改革开发后叫瓦窑村八组 ,因与其它组相隔较远,村民较为团结,民风也比较彪悍,又被人称“小台湾”。

【驻村记】漫谈老家_第5张图片
背桶山泉泡茶去
【驻村记】漫谈老家_第6张图片
老房已拆,核桃树还在

        曾经的瓦窑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多地少,经济发展极为落后,从我记事起,父母的要求就是好好读书,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若读不了书,就要出去打工,蜗在家中别人是看不起的。因此,村里在外工作人不少,其它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主要是昆明、曲靖等地,种田种地一般为老人和妇女。

        近十多年来,瓦窑村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进村和村内道路基本实现了硬化亮化,建盖了两个集中安置小区,一幢幢风格突出的农家小院拔地而起,如今各组阡陌交错,房屋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和谐稳定,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再也不是当年的穷样子,应该说山绿了村美了,家乡更有看头了,但现实的问题,长年在村的人也少了。

        下午3:15记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驻村记】漫谈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