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从不抱怨?

为什么我从不抱怨?_第1张图片

我国早在晋朝时期就出现“抱怨”一词,《晋书·刘毅传》记载:“诸受枉者,抱怨积直,独不蒙天地无私之德,而长壅蔽於邪人之铨。”这句话的意思是:“许许多多被冤枉的人,怨声载道,抱怨这个世界对他们不公平,长时间让坏人用不正当手段隔绝他们看见的、听到的事情,使人们看不到事情的真相。”可见抱怨自古有之,是人类的一种通病。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抱怨的人很大程度上只是想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抱怨必然有对象,包括事物、环境、人,甚至自己,基本与利益相关。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形:① 因不公造成的怨恨;② 因无力改变发的牢骚;③ 对方或自己过错的补救机制(自我后悔,苛求自己,推卸责任,求得帮助)。最后,抱怨会传染,一般起坏作用,正向作用的情境比较少。

通常抱怨并无大的恶意,而是希望对方能够理解并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沟通欲望的行为(沟通方式问题)。爱抱怨的人一般比较实在,不会察言观色,心直口快,某种程度来说,他们心理素质较弱,抗压能力差,一旦出现问题,喜欢用抱怨方式减轻焦躁、压力,自我纾解能力弱。泄愤式抱怨不可取,过分捕风捉影、别有用心激化矛盾的抱怨危害很大。

为什么我从不抱怨?_第2张图片

从抱怨者的目的看,抱怨本质是“发泄情绪”,通过向相对亲密的人倾诉,占住道德制高点,舒缓内心压力和焦躁。还有一部分抱怨者目的性比较强,会向关键人物抱怨,试图解决某种问题,比如向领导抱怨,向爱人抱怨,解决利益相关的不公。故意激化矛盾的抱怨不解释。还有祥林嫂式的自责,唉声叹气,后悔不跌。

这里需要严肃提出一个问题,关于倾听者的问题。抱怨者一般会找个熟人或老好人倾诉,并且会经常“骚扰”他们——你可以回忆经常和你聊天,向你倾诉的人,也是类似情况。某种程度来说,倾听者是受害者,倾听者的心理、时间都会受到损害,如果能解决对方的抱怨,那倾诉变得有意义,一般只能作为“负面情绪垃圾桶”。这与倾听者自我定位有关,把自己定位为老好人,为了维护这种“光辉形象”忍耐着,慢慢“惯”坏了抱怨者,所以,应该学会说不!

我们还可以分析一下抱怨的内在逻辑。大部分抱怨者因为人、事、物、环境的原因受到了伤害,把这种痛苦来源投射到比人身上,在发泄情绪时不自觉将这种痛苦分享给别人,让对方体验并分担痛苦(谓之理解),与他形成统一战线共同针对敌人。还有一种纯粹抱怨却无法改变事实的情境,通过抱怨获取社会普遍同情,有逃避嫌疑。最可怕的是把潜意识的痛苦投射到身体上,或把社会不公投射到个人生活中,这样的人割裂了现实与幻想,社会与个体。

为什么我从不抱怨?_第3张图片

根据上面逻辑,抱怨者要么喋喋不休抱怨发泄,希望得到对方同情和帮助;要么把原因归结为另一方,用武力、行动、言语攻击之,把痛苦转嫁给别人;要么通过哭泣、抱怨、自残把自己承受的痛苦发泄出去。现实中有这样一类人,凡事总是怪别人,自己好像从来没有错误,错误都是别人的,这种自我中心思考的人们心智不成熟,也可以划分为抱怨者。

有人把抱怨者看做没有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方法论是通过抱怨获得同情或帮助,根本原因是对外无法改变某种个人认为的不公,对内无法自己纾解压抑的情绪。我现在从不抱怨,因为“以德报怨”比发泄情绪强,我知道很多现象事情的发生有其内在必然性和外在合理性,任何事情都有因果,既然有因果,就没什么好抱怨的。并且,我认为人都是简单的,我的内心比多数人复杂,复杂的人看简单的人,一切都很简单,既然很简单,有啥可抱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从不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