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后赛放大棒球新趋势 捕逸、暴投创纪录不意外
2018-10-19 07:00 李秉昇
经过外卡赛和较为一面倒的分区系列赛后,大联盟季后赛进入联盟冠军赛,两个对战组合的竞争态势都激烈万分(国联:道奇对酿酒人、美联:太空人对红袜),令人看得血脉贲张。由于两个国联冠军赛的对战组合,球队实力皆相当相近,加上短期系列赛的高不确定因素,任何人都难以预料在系列赛末段,哪支球队能脱颖而出,抢下世界大赛门票。
虽然季后赛各个比赛的赛场上,局势千变万化,有小球、有失误、有盗垒、有全垒打、有安打串联、有先发投手主宰赛句、也有牛棚投手接力封锁对手打线,不过若将视野放大,综观今年季后赛打到目前为止的大方向数据,会发现它们仍反映了当代棒球的最新趋势:高全垒打、高三振、后援投手当道等现象,而且还愈来愈明显。(本文所有数据截至10月18日)
首先看到全垒打。过去四个球季,受到许多打者思维转变、追求提高击球仰角,以及官方用球物理性质跟过去不太一样的影响,大联盟的全垒打出现频率大幅上升,在去年达到史上最高峰(场均1.26支)。或许是因为开季时的极端寒冷天气,今年例行赛的场均全垒打数虽然微幅下修到1.15支,但在历史上仍然是史上第四高的数据。来到本季季后赛,进攻端全垒打猖獗的情形依然显著,平均每场比赛会出现多达两支全垒打(25场比赛50轰),而全垒打打点佔总得分的比例亦达到39%(200分裡有78分是靠全垒打攻下的),跟例行赛的超高数字40.3%相去不远。
尽管2015年的皇家队让我们见识到,擅长小球和安打串联的队伍在季后赛也能出头天,但回归棒球规则基本面和大量数据统计,一棒挥出全垒打的得分效率,终究还是远优于小球和安打串联。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季后赛挥出较多全垒打的球队,战绩是压倒性的15胜3败,胜率高达83%,换句话说,只要比对手更会打红不让,赢球的机率就会激增。
除了全垒打的出现频率符合近年走势,本次季后赛更能凸显现今棒球跟10年前大不相同的特点是:后援投手的使用量。今年季后赛,各队几乎是卯起来使用牛棚战力,后援投手负责的局数比例竟然逼近50%(455.2局里有227局由后援投手吃下),比例行赛的40.1%还高出10个百分点。此外,还没有投手的单场用球数达到105球,而除了国联分区系列赛的柯萧(Clayton Kershaw),亦尚未出现另一名投到第八局的先发投手。
近年来大联盟各队理解到「先发投手面对敌方打线第三轮,表现会显著下滑」、「后援投手的表现优于体力下滑的先发投手」等数据分析结果的重要性,并积极套用到比赛调度上,减少先发投手的投球局数,增加后援投手的人员编制与使用量,甚至还有许多球队效法光芒队採用假性先发以及牛棚车轮战等作法。
种种调度的转变,使得后援投手分摊的局数愈来愈多。而来到季后赛,由于比赛之间的休息时间变多,辅以短期赛事几乎每场比赛都输不得的因素,总教练更愿意大胆使用后援投手,常常看到先发投手投不满五局就早早被换下场的情况。2016年季后赛,印地安人总教练法兰柯纳以灵活运用牛棚的方式率队打进世界大赛,自那之后,后援投手在季后赛角色洗牌和重要性与日俱增的现象,就更加显著。本季酿酒人在先发战力不尽理想的状况下挺进季后赛,屡屡採取牛棚车轮战和假性先发的投手调度方式,即是最极端的案例。
后援投手负责局数佔比在季后赛的剧烈增加,使得季后赛赛场上愈来愈多只要在短局数内狂催球速的新鲜手臂,连带让打者看到的平均球速大幅上升。今年大联盟例行赛,95英里以上的速球佔比约为12.1%,但这个数字来到季后赛却暴增到24%,平均每四颗球就有一颗是95英里以上的火球,这在10年前的大联盟球界几乎是天方夜谭。
除此之外,许多投手在季后赛的投球型态与配球策略也会跟著转变,以出其不意的手法反制敌方的情搜与预定好的打击战略。
举例来说,红袜队的后援投手巴恩斯(Matt Barnes),他在例行赛使用其主要变化球——曲球——的比例为40.6%,但他到季后赛就把曲球的使用比例拉高到56%;太空人在季后赛的牛棚大将麦卡勒斯(Lance McCullers Jr.),跟巴恩斯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他从例行赛到季后赛的转变更剧烈。去年我们已经看到麦卡勒斯于季后赛上演连投24颗曲球的戏码,今年他再提升一个档次,季后赛的曲球使用比例达到71.1%(90球裡有64颗都是曲球),比例行赛已经很高的46.6%硬是高出约25个百分点。酿酒人先发投手夏辛(Jhoulys Chacin)也是一个例子:十分擅长滑球的他,例行赛滑球使用比例为44.7%,到季后赛他又投更多滑球,使用比例上升到50.9%。整体而言,今年季后赛打者看到曲球和滑球的比例为30.8%,较例行赛的27.8%高出整整三个百分点。
高速速球的比例上升,外加变化球使用占比的增长,都促使季后赛的三振率更胜例行赛,而这也符合过去40年大联盟逐年三振比率不断上扬的趋势。这次季后赛的总体三振率为23.8%,比本季续创历史新高的例行赛三振率22.4%还要高。
对于投手而言,在季后赛以提高滑球和曲球的比例增加三振率,固然是好事一桩,但却也有连带的副作用:那就是投出暴投、触身球以及捕手捕逸的机率也变高了。
此现象在近两年的季后赛特别明显,去年季后赛平均每场比赛的暴投次数为1.16次,创下自1999年以来的新高,今年季后赛则更上一层楼,来到1.24次(25场比赛就发生31次暴投);捕逸亦发生类似情形,平均每场的出现次数从去年季后赛的0.16次,上升到今年季后赛的0.28次(25场比赛出现七次捕逸),写下1999年以来的最高。至于触身球,这次季后赛已经出现20次(平均每场0.8次,为过去10年来第四多),光昨天两场比赛就有六名打者遭球吻。
上述种种数字都显示,尽管来到季后赛,投手的平均球威、球速、球质确实都变得更好,他们也知道提高变化球使用比例的好处,但他们的控球却没有跟著一起进步,反倒逐渐劣化。而捕手在季后赛的工作难度,亦因为面对的来球愈来愈快、变化幅度愈来愈犀利,且投手控球更加难以捉摸,达到前所未有的高点。
过去五年来,随着数据化浪潮席卷整个大联盟,各队不管是在球队经营、球员养成还是场上调度都愈加趋于理性,并追求效益极大化,而总教练在季后赛的调度亦愈来愈倾向以数据分析导向的决策。这些趋势体现在现今全垒打、三振、变化球、后援投手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美国职棒赛场,而从今年季后赛的各种总体数据来看,即便样本数不大,还是观察得出十月棒球甚至还有放大上述趋势的效果。这些转变究竟是好是坏,见仁见智,但不可否认的,它们都已经成为当前美国职棒抹灭不了的组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