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计”破解班级中的小团体

“三计”破解班级中的小团体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初看到微信群里的图片时,目光不禁被画面的情景锁住了,有点震惊于孩子如此的浪费,同时觉得这是个教育契机,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自助餐礼仪教育的典型反面素材。于是在班级与孩子们作了分享,有个男生说,这是我班上“***”做的,还有谁谁谁……听到名单,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几个调皮男生的样子,这三个小鬼六年级时同一班级,调皮、自我约束能力差、无视规则,绝对是人们口中的“熊孩子”。进入新初一新班级以来,这名男生与过去相比,有点进步。可一旦回到他六年级小伙伴那里,瞬间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在那个圈子里,不守规则、没有礼仪,无所畏惧是一种文化常态。这就是我们所批判的“小团体”文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新集体新班级,几天后,就会仨仨俩俩的分成好几个小队伍。这些小团队是孩子们友谊交往成果的见证,也是各自“三观”的分界与归类。社会心理学中有个词语叫“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少数人的行为方式。实验证明只有很少的人能保持独立性,没有被从众。如果这个团队是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给予团队成员的影响是积极的,反之,则沦为了我们口中常说的“小团体”,它的破坏力是致命的,不仅会影响一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会影响一个班级优秀文化的构建。

如何破解学生中小团体的负面影响,构建良性的班级文化?

一、“攻心计”。

      上兵伐谋,攻心为上。 

      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的认知水平低,心理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有些不良习气也是暂时、可以修复的。主题班会是对学生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班主任,需要借助主题班会的平台,攻心为上,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可以开展“交友秘招一二三”“贵友值千金”、“友谊的小船能走多远”等主题对“正确交友”方面进行探讨与指导,选用学生身边的事例,热点事件,自己的故事进行深入的分析、辨别、讨论、交流、弘扬与批判等等,攻破学生的心房,提升学生认知,树立正确的交友导向,从而引领班级文化方向标,防止不良之风在班级蔓延,营造积极向上努力好学的良好氛围。

二、“调虎离山计”。

      多年的班级管理中观察到,学生小团队的形成多数是同一班级、同一宿舍、同一值日小组等,由于时间一致、环境相同,就让几个同学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由于个别的孩子品德不够端正,往往会将一些不良习气传递到小团队的成员,形成了风气不良的“小团体”。作为班主任,如果忽视小团体的致命影响,有可能导致整个班级文化的瘫痪,后果很严重,更不必说,对个体的影响了。这个时候,班主任必须“动刀”,能“捞一个就捞一个”,扼制小团体更大范围的破坏力。

      既然孩子们的交往很多源于场景、时间、环境的重合与交集,当发现有不良苗头时,我会谋划一下,有意进行阻断和隔离,让存在问题和危机的学生错开在一起的时间和机会。比如:把他安排到别一组里值日,让他经常与自律能力强充满正能量的同学在一起工作,减少他与小团体成员的接触时间;免去相关职务,调开宿舍,成立学习小组,调座位,用各种办法调虎离山,尽量减少与小团体同学长时间呆在一个空间里,慢慢缩小这个小团体的人员数量,淡化它在班级和同学中的影响力。


      初一年时,班上一位担任重要职务的学生在市教育局开展的德育基地实践活动中,思想消极,活动不能积极参与,牢骚满腹,给同学们做了很坏的榜样,打击了班级的学生士气,影响很坏。回到学校后,了解相关情况,源头是这个学生的母亲身体不好,怕引起家庭变故而造成的悲观厌世情绪。对于这个孩子,老师们没有过多地批评他,联合家长的力量对他进行疏导与开解,但是在新一届学生自治会的选举任命中,免去他的相关职务,缩小他的影响力,尽量减少这类负能量的传递。

三、“围魏救赵计”

      师生冲突中一大重要因素是老师干涉学生交友,让他不能与谁谁谁在一起。学生反感家长和老师对他的交友情况指手划脚,他们有自己的交友准则,可能只因对方会打篮球,可能只因对方很幽默好玩等等  ,要拆解班级中存在的“小团体”,用强拉硬扯的方式效果是比较差的,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与排斥,必须采用避重就虚的围魏求赵计,迂回前进,慢慢包抄,从而击中要害,取得胜利。

      同龄伙伴通常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被认同,在同伴群体中从事脱离成人控制的独立性活动,群体内价值取向对学生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鉴于此,实践中,我采用了“师徒结对子”的方式,获得朋辈支持,发挥朋辈相帮的效应,从而逐渐改变这些学生的行为模式与思想状态,发现自我的需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班级有个女生,品质好,有礼貌,但性格比较随性,有点暴躁,条理性比较差,极容易受同伴影响。她所在的宿舍文化不是太好,宿舍的女孩子多来自单亲家庭,性格比较偏激,化妆、说粗话、得理不饶人等行为比较常见。为了避免这些不良习气影响这个女生,第一件事是把这名女生调离了原宿舍,调整到一个女生性情比较温顺,追求上进的宿舍里。由于她的学业成绩不够理想,比较懒散,专注力差,第二件事,就是给好找了个性格内向、做事认真的“学霸”同学当师傅。由于接触时间多,学习上生活中逐渐交集,彼此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内向的“学霸”师傅在教的过程中更加开放、增强了自信心,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外向没条理的徒弟慢慢变得安静了,学习更专注,有目标有计划了,逐渐远离了原先宿舍同学,远离了原先所接触到的“小团体”文化。



      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气、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形成因素是复杂的,可能来自家庭、社会、 同伴等各方面的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保障自己能教育好所有的学生,但我们做自己能够改变的。正如“我们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用心观察、记录、判断、分析、出招,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用计用招破解“小团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营造良性的班级文化,为学生的成长清除杂质,保驾护航。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计”破解班级中的小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