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追风筝的人》

碎碎念——《追风筝的人》_第1张图片
择其书穷其趣

Hey、朋友

这两个月看了好些书,有的囫囵吞枣式,有的细嚼慢咽式,只可以说看,读却谈不上

在我看来,读书是件需要细细琢磨、消化的事情,看书就随意的多

其实吧、看书是消磨时间的好办法,也算是我偷懒方式之一,其实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可偏偏还是选择了看书

父亲总说——认真点,好好学手艺,千万别怠慢了

可是,我好像总是在不合时宜时干着不合时宜的事情

就像高三那会,莫言式小说开始盛行,放下三毛与荷西撒哈拉的故事——那荒凉单调的沙漠,有着爱穿深蓝色布料的民族,后来有了三毛、荷西的一个奶油蛋糕就结束的婚礼,葡萄酒救治母羊,租吉普到沙漠中露营....到莫言笔下被枪毙转世成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的西门闹,它和母驴花花私奔...最后折前蹄装义蹄、被饥民残杀分驴尸再次转世成西门牛....

而下面马上要聊的是刚结束不久的小说——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小说和电影早在读书时候就听老师介绍过,但始终没去看过。

机缘巧合下,和同事谈起小说,他说看过的人都觉着不错,正好他也有书,便借来看看。

电影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改动,但128分钟的时长无法将原著展示的淋漓尽致,只是播放到一些故事要点进行串接,如果你没有看过原著,你会觉得电影已经做得很好是可以成为经典。可但凡看过原著,你便会发现原著的细节让你惊叹,主人翁的心里活动,神情的一颦一动描绘的非常精细。

或许在电影中有文字没能表达出来的生动,但文字中也有电影无法表达的细致。

哈桑和阿米尔情同手足,书中提到“喝过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人就是兄弟,这种亲情连时间也无法拆散。哈桑跟我喝过同样的乳汁。我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还有,在同一个屋檐下,我们说出第一个字。我说的是“爸爸”。他说的是“阿米尔”。我的名字。”

故事总是来源于生活,两人以彼此为中心、渐渐长大,有哈桑陪伴在身边,保护着阿米尔,这应该也是阿米尔懦弱性子缘由之一吧。从小我们就无法摆脱“别人家的孩子”,阿米尔心中也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存在。阿米尔的父亲是当地非常有声望的商人,阿米尔想让父亲对自己引以为豪,却因为父亲对哈桑的上心而吃起了醋——对不识字的哈桑文字上的捉弄、言语中的暗暗嘲讽、不断地试探,试图从阶级高低来寻找自己的优越....

同受该死的种族观念和根深蒂固的信仰的人生活在周遭,阿米尔并不能很大方的在阿塞夫面前承认哈桑是自己的朋友。

终在风筝比赛结束之后,懦弱的阿米尔目睹了哈桑受到伤害,自责和痛苦从那刻起埋藏于心,就算战乱颠倒流离,美国多年快节奏的生活,都没有办法驱赶心底对自己懦弱,对哈桑的背叛的原谅......

拉辛汗告诉阿米尔——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再次回到故乡回忆如浪潮般海涌

他与哈桑坐在白杨树上用破镜片将阳光放射进邻居家、坐高的枝桠上光着脚丫子晃来荡去,吃着桑葚干互相逗乐、怂恿哈桑用弹弓射胡桃吓跳德国牧羊犬、在石榴树下刻下彼此的名字...

知道父亲的故事,读下哈桑的信,这些都是阿米尔追寻索拉博的勇气......

儿时,“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

长大后,“阿米尔为哈桑也为索拉博,千千万万遍”

在一切都结束之后,我无法想像,如果当时我是阿米尔会咋样,是会义无反顾冲出去?还是躲在角落瑟瑟发抖?大人永远猜不到小孩子的心思!没有经历过是无法感同身受,只能用听用看用心去理解其中情感。

小说和电影都值得一看,去感受一番阿米尔从逃离到救赎之路,哈桑的善良,人性的丑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碎碎念——《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