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 工程化实现及扩展 (设计模式 C#版)》 - 书摘精要

(P3)

面向对象的典型原则可以划分为两类 —— “面向类”的和“面向包”的;

“面向类”的,包括:
SRP —— 单一职责原则;
OCP —— 开放封闭原则;
LSP —— 里氏替换原则;
DIP —— 依赖倒置原则;
ISP —— 接口隔离原则;

“面向包”的,包括:
REP —— 重用发布等价原则;
CCP —— 共同封装原则;
CRP —— 共同重用原则;
ADP —— 无环依赖原则;
SDP —— 稳定依赖原则;
SAP —— 稳定抽象原则;

“面向包”的6个原则可以再划分为两类:REP、CCP、CRP 强调的是包的内聚性设计要求,而 ADP、SDP、SAP针对的是包间耦合性要求;

(P7)

里氏替换原则是站在模式对象这一方,依赖倒置原则是站在客户程序这一方。模式对象这一方将“相对多变的”子类视同它的接口(或父类),而客户程序依赖的内容不是“相对多变”的子类,而是“相对稳定”的接口;

(P10)

迪米特法则不希望与非“友”的类型建立直接联系,即便联系的都是“友”也要和“最近的密友”联系,并且联系的时候最好不要谈“隐私”(即专门类型),要用一些相对广为人知的知识进行交互;

迪米特法则在生活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人脉”,不过不同点在于迪米特法则希望的是人脉窄,而现实中我们希望的是人脉宽、路子广;

(P15)

开发软件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要,同时获得收益;

工程化软件的特点不仅仅是看上去很“面向对象”,关键是能够用简洁、必要的面向对象手段解决问题,少投入、多产出;

(P18)

好的命名空间规划是工程化代码与非工程化代码一个最直观的区别;

(P21)

在.Net中委托也是一个抽象手段,它是对方法的抽象;

(P22)

委托是对具体方法的抽象,它屏蔽了委托的调用者与实际执行方法间的关联关系;

(P25)

方法,就是一小段可以重用的处理过程;

事件是委托的特例,“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 返回值为 void;
—— 第一个参数 sender 是 System.Object;
—— 第二个参数继承自 EventArgs 或其子类;
—— 仅限两个参数;

(P29)

C# 为我们提供了5种抽象能力:
Class —— 对现实世界的抽象;
Interface —— 对 Class 行为的抽象;
Delegate —— 对方法的抽象;
Attribute —— 对类型元数据的抽象;
Generics —— 给上述因素进一步、进两步、直至进N步抽象的机会;

(P33)

接口和参数更明确,而且不仅仅停留在 UML 的图纸上,在编码和调用过程中都起到刚性的检查作用;

(P34)

如果代码将被反复重用,只要进度允许,尽量泛型;

(P49)

不建议在 .Net 2.0 版本以前的项目中采用接口注入的方式;

(P76)

工厂方法模式是 GOF 23个设计模式中最具启发效果的,它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新的对象专门管理“变化”;

(P78)

静态类不能被继承,所以看起来静态类更像以前的 API 集合,有点不那么“面向对象”的味道;

(P93)

单件模式要做的就是通过控制类型实例的创建过程,确保客户程序使用的都是创建好的同一个实例;

(P105)

Singleton 模式在 .Net 平台一个最简洁但又相对线程安全的实现方式:

sealed class Singleton
{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readonly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P115)

使用时可以把工厂方法、静态工厂、简单工厂和抽象工厂混合起来:

静态工厂可以作为最底层的一个“泵”,它提供最原始但最粗颗粒度对象的创建,甚至仅仅返回弱类型的 object 也可以,后绑定调用(或被称为晚绑定)可以通过一个集中的静态工厂完成。之所以把它放在最下面,主要是因为它不能被继承和进一步扩展,所以让它做最基本但又最通用的工作。实际项目中可以用 Activator 类充当这个角色;

简单工厂的适用范围很广,根据应用的需要在某些需要隔绝抽象与具体的位置上使用;

工厂方法应用在具有一套较纵深层次的对象上,可以通过具体工厂类型选择继承层次上一个合适的具体产品来构造,而客户程序则把握住抽象的工厂类型和抽象的产品类型即可;

抽象工厂方法则用在某些特定领域上,面向某些应用子系统或专业领域的对象创建工作,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把它更多地用于项目的中、高层设计中;

(P142)

项目中,使用原型模式的关键不在于定义一个 IPrototype 接口,而在于如何又好又快地完成克隆过程;

(P148)

适配器主要有3个作用:
—— 完成旧接口到新接口的转换;
—— 将“既有系统”进行封装,逻辑上客户程序应该不知道“既有系统”的存在,将变化隔离在适配器部分;
—— 如果客户程序需要迁移,仅需要在适配器部分做修改;

适配器模式配合代理模式,它们能起到“稳定性边界”的作用,即当一个范围内的对象相对稳定,而与之交互范围内的对象相对不稳定(或不确定能否稳定)时,我们可以考虑在边界上增加适配器和代理;

(P166)

桥模式解决的是对抽象中正交变化因素的进一步分解及衔接;

(P206)

在实际项目中,装饰模式的应用比例不高,主要是因为追踪和调试相对困难,多数情况下项目中更愿意采用多接口组合的方式;

(P216)

值类型要么是堆栈分配的,要么是在结构中以内联方式分配的,值类型包括简单类型、枚举类型和结构类型;

引用类型是堆分配的,操作它们的时候我们是基于引用完成的,引用类型包括类类型、接口类型、委托类型和数组类型;

(P224)

外观模式是屏蔽复杂性的,很多时候代理模式的控制本身也就是对各种复杂性的屏蔽,只不过外观处理的是一个逻辑上的“子系统”,而且其封装后的结果并没有具体抽象接口的要求,但在代理模式中客户程序需要的接口事先是明确的。外观模式往往会生成一个更易于使用的新接口,而代理模式保持接口一致;

(P226)

代理模式既以设计模式出现,用时也是很重要的架构模式;

(P237)

CoR 模式广泛应用于架构模式、大型项目的基础平台及 SOA 环境下的企业服务总线(Enterprise Service Bus, ESB),其交互过程中往往涉及分布式事务性链式操作,消息队列、数据库、外部服务及云计算环境都可以针对一个 Request 内容用“链式”方法连接;

(P242)

模板方法模式的概念虽然简单,但它却充斥在软件架构的方方面面;

(P245)

模板方法模式主要采用继承(或接口实现)完成,而策略模式更多通过委托解决;

模板方法模式关注点在于算法中的每个步骤的差异及可替换性,而策略模式则是对整个算法进行替换;

(P273)

从工程角度看,命令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为应用的扩展性、高可用性提供了基础;

(P284)

“依赖于抽象” —— 如果客户程序使用一个继承体系上的某个具体类型的时候,就从这个体系上抽象出一个接口,然后通过创建型模式让客户程序按照接口要求向客户程序提供实例;

(P295)

备忘录模式是为了给应用一个 Undo() 的机会;

(P317)

ABC (Address、Binding、Contract) 组合常被称为 (ServiceEndpoint);

(P333)

命令模式解决的是“做什么”,它把到底需要做什么的问题延迟到子类中定义;

策略模式关注于“怎么做”,也就是为了完成一个既定的处理,算法上怎么实现的问题;

(P351)

如果对象的不确定性来自于构造过程,那么借助“创建型模式”,控制目标对象的数量或者把创建工作交给一个独立的对象完成。这样,业务对象自身不会为了构造其他对象产生直接依赖。当然,实现该目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待构造的对象先被抽象;

如果对象的不确定性来自结构,则可以考虑“结构型模式”,用一个相对抽象的对象协调结构上的依赖关系;

如果不确定性来自执行过程,则可以考虑“行为型模式”,行为型模式多数时候是对执行逻辑复杂性的进一步分解,比如某些操作、交互过程过于复杂,这时就需要对它们分解。行为型的思维方法就是把这些复杂而且易变操作和交互对象化,同时抽象它们的行为,确保这些对象后续可以被替换;

(P381)

视野决定高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