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台,至少能够换一个角度看自己

上台,至少能够换一个角度看自己_第1张图片

这几天单位职业培训,最后一天是要求每人讲课十分钟,我把PPT改了五遍,反复多次演习,把想到的讲课细节也写在了本子上。然而当站上讲台,面对一群人的虎视眈眈,“虽万千人,吾(想)跑矣”。

年轻人们很棒,标准的普通话,自信满满的气场,漂亮的模板,新颖的内容,不由得让你心生赞叹。和他们相比,我说的普通话很蹩脚,我羞怯地难以与台下的领导目光对视,我绞尽脑汁设计的模板对比起来是如此的缺乏新意,我讲解的内容徘徊在自己的舒适区......

人就是这么矛盾,明明知道自己的演讲能力和别人有较大差距,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准备?为什么还要上台去?

我们知道,台上的位置,上学时候属于班主任,上班以后属于单位领导,那是属于权威的位置。很多人的职业梦想就是能挤上台去,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经受了无数的打击,大部分人才终于明白:有些事情,想想就好,有的位置,不属于自己。

然而我知道,当在台下呆得久了,人就会开始习惯作为一名观众的美好,不必正襟危坐,可以玩玩手机,无需准备发言,偶尔欢声笑语。我们像被驯化了的羊群,深深地感受到:

人群之中,就是安全之地。

这是符合概率论的生存法则,羊群越大,面对突如其来的野狼袭击时,每一只羊被干掉的概率就越小。在大企业生存的人们也是如此,他们相信混在一大群人之中,只要自己的能力属于中等以上的水平,就能够确保平安地待到退休。

可是世界上总有那种不期而至的黑天鹅事件,你的出局其实是因为你只懂得羊群效应,你防风险的手段太单一,你缺乏更多的角度来看待、来评估自己的现有处境。

那些讲课、演讲之类的上台分享活动,其实是给了你一个体验权威角色的机会。你在台上,仿佛是佛祖看着芸芸众生,你像领导般看向一个人,结果发现那正是专心看着你发言的领导;你赶紧避开那迷人的眼神,开始环视四周,看到其他同事仰望着你,像是期待着什么;你能看到自己的座位空着,因为它的主人开启了旅行模式;你发现自己在这一刻是如此不同以往,以往是你望向台上,台上却没有目光望向你,而今是你没有望向任何一个人,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你身上。

如果你有时间多想想的话,你一定能想到,如果你是台上位置的常客,你的所思所想一定和台下人们大不相同。至此,我终于为自己找到一个上台的理由,那就是:

上台,至少能够换一个角度看看自己。

物理位置的转换,屁股决定了脑袋,这让我多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我在台上,我该做些什么?我会要求台下人做些什么?我们看那牧羊犬,它们会时而跑上山顶,去看看远处的是否有狼群靠近;它们会经常奔跑锻炼,保持能与强敌战斗的体力;它们会指挥羊群,尽量减少狼群来袭时的损失;它们唯一不会做的事情,就是和羊群呆在一起,任由概率论对自己命运的裁定。

上台,至少能够换一个角度看自己_第2张图片

所以,即使你感觉老了,即使你感到了和年轻一代的巨大差距,你也不可以轻言放弃。你应当多去尝试你没有把握的事,走出你的舒适区;你要站在不同的位置瞭望,来回奔跑,争取时刻处在学习区里。

换一个角度看看自己,即使别人超过了你,那也没有关系,每个人擅长的维度并不一样,很多人还没有机会接受生活的第一波打击,而你早就属于经历了多次打击而不死的传奇,你懂得生活道路千姿百态,你知道坚持跑完全程需要很长的一口气,你找准自己最在意的目标,把完成目标当成是过关游戏,你在挑战中痛苦,更在挑战中享受生命的——乐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台,至少能够换一个角度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