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竟等于0?

                      迷人的80%

去年断断续续地看到一些关于“多维竞争”的道理,我结合“二八法则”对这个概念形成初步的理解:很多事情,花20%的精力就能达到80%的水平,而要做到剩下的20%则要花额外80%的精力,那我什么事都做到80%,再把它们结合一下,不也就很了不起了吗?

当时留在我脑海里的关于“多维竞争”的解释一直是下面这样一些片段。

李笑来:

当年在新东方的时候,比我发音漂亮的老师多的去了,我基本也就 20 分罢;词汇量比我大的老师多得去了,我也就 20 分罢;我一个长春大学会计专业毕业的,学历上比我漂亮的多的去了,我也就 20 分罢;甚至,我长得都比他们中的大部分丑,我也就 20 分罢……
不过,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办。他们都是单维度竞争的,比英语专业;我呢,差一点,只能用——
考试成绩;
大量统筹方法论帮学生们提高效率;
各种心理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们克服心理障碍……别的老师可能专业上 90 分,可我三个维度作战,每个维度 20 分,最终常年学生评价第一。

另一个片段来自《巨人的工具》中介绍的美国最火专栏作家亚当斯运用的办法:

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的水平。同时拥有两个能排在前25%的技能的人很少,如果能把这两个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有了这些“认知指导”,我当然就开开心心地走上了“80%之路”。什么都花点小功夫学一点,什么都“差不多就行了”,什么都“整那么费劲干嘛”——我可是要成为通才的人!


                轰然倒塌

直到有一天,看到有人问吴军为什么感觉社会上留给专才的位置远远比通才多、通才该怎么办,吴军的回答是这样的:

简单地讲,如果有一个A,只能在一门功课上考100分,而B可以在两门功课上考100分,那么B比A强。如果我是用人单位,可能愿意多出一倍的价钱给B。
但是如果C能够在两门功课上考95分,他却还是不如A了,别看这五分的差别,那可是数量级上的差别。
相比95分的人而言,用人单位可能会愿意多出10倍的价钱给100分的人。如果一个人在一堆课程上考了80分,意义几乎是零。
真正的通用人才,是能够在两门课上考100分的人,而不是考一堆80分的人。

看完的那一瞬间,我傻了。

说好的“80%”呢?说好的竞争力呢?怎么一下子,就变成“0”了?

在一股巨大的惊恐感的驱使下,我慌忙找出原来看到过的所有相关文章,猛地发现并不是他们说错了,而是神不知鬼不觉地,被我漏掉了!

我也肯定有得分很高的维度——我知道如何有效地向所有人清楚地传递任何一个重要的道理,在这个维度上,我给自己至少 95 分。
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如果暂时没有足够突出的维度,那就好好打磨自己的技能
这就好比如果连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开支都无法满足,其他维度的努力都只能被视为“不务正业”。
亚当斯在成为专栏作家前在博客上就已经写得非常成功。

这就十分可怕了!

两个部分都同时是在同一篇文章里,每次遇到同样的道理两个部分都会同时出现,而且讲述人往往会强调那个“突出领域”的重要性,可每次我都下意识地忽视掉了!导致后来每重复一次,我的脑子里强化的都是关于80%的错误理解,而另一部分都被“直接忘记”,直到这个错误理解被单独拎出来硬生生击碎!


回看“80%”带给我的改变,我才无奈地发现,我几乎没有任何进步。所有东西都刚刚好卡在80%能应付的舒适区里,不算差,却毫无竞争力可言,别人随便努努力花点功夫就能轻松把我所谓的“优势”给碾压过去。这样子,跟“0”又有什么区别呢?

同时,我也是时候该反思反思我学习时不自觉出现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80%竟等于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