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ul Service Mesh实战【转】

Consul Service Mesh实战

在最近发布的Consul1.2中,HashiCorp宣布支持Service Mesh。作为一个优秀的分布式服务发现解决方案,Consul是如何支持Service Mesh的呢?本文将带读者一探究竟。

在Consul 1.2的release blog中,Consul定义了Service Mesh的3个要素:

  1. Discovery:服务可以互相找到
  2. Configuration:服务在运行时,可以从一个集中的源头获取配置
  3. Segmentation:服务之间的通信必须是加密并通过认证的

实际上,Consul本身已经支持服务发现,并且实现了一个集群共享的KV存储方案,可以实现服务配置的存储。而最新的Consul 1.2中,新发布的Connect功能,可以为服务创建一个网络层的代理,这成为Consul Service Mesh方案中,数据面代理的基础。接下来,我们从这三个方面一一对Consul进行解析。

Discovery

Consul是一个跨数据中心的分布式服务发现解决方案。在Consul集群的每一个节点上,都运行一个Consul进程,成为一个Consul agent,一个agent可以以server或client两种模式运行。Client agent非常轻量,只需与Server agent交互,并维护Client自身很少的状态。而Server agent除了Client agent的所有功能,还提供额外的能力来完成基于Raft的一致性方案,因此Server agent的负载会更高,也需要更多的资源,运行在更加稳定的节点上。Consul agent可以通过join命令,指定集群中任意一个agent的IP,以加入集群,形成一个Consul cluster。如下图所示:

Consul Service Mesh实战【转】_第1张图片
consul-cluster.jpg

在单个节点上,Consul agent读取该节点服务的配置文件,获取该节点上服务的信息,并与cluster中其他agent通过gossip协议互相通信,完成集群内的服务注册与发现。当Consul cluster中的服务需要调用另一个服务时,可以通过API和DNS解析两种方式,向所在节点的Consul agent获取目标服务的具体地址,然后调用目标服务。

Configuration

除了服务注册与发现,Consul还内置了一个KV存储系统,用于Cluster之间共享数据。KV的Key是分层的,通过斜线/分隔,这样,可以在概念上对key进行组织和管理,用来保存不同的配置,并把配置分配给集群内的所有服务。例如,在一个集群内,运行了webfront服务,webfront服务需要获知当前是开发环境还是测试环境,以提供不同的页面表现。那么,我们在可以在节点A上用KV存储保存环境信息:

nodeA$ consul kv put services/webapi/metadata/env dev #假设env=dev表示测试环境

服务运行过程中,假设任务调度器将webfront服务的实例调度到节点B和节点C,那么在节点B和C上可以通过Consul agent访问到环境信息:

nodeB$ consul kv get services/webapi/metadata/env
nodeB$ dev

当然,在实际的使用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命令行来获取KV数据,也可以通过RESTful API,向所在节点的Consul agent发送HTTP请求来获取数据。

Segmentation

按照Consul的说明,Segmentation的意义在于使服务之间的网络请求都是经过TLS加密并认证的。那么,Consul是如何做到请求的自动TLS加密和认证的呢?

Consul 1.2新增了Connect功能,只需要在服务中增加一个connect配置,即可为该服务启动一个代理:

{
    "service": {
        "name": "webfront",
        "connect": {
            "proxy": {}
        }
    }
}

这样,Consul agent就会为webfront服务启动一个内置的proxy,proxy启动时,向所在节点的Consul agent(为了便于说明,假设为Client agent,其实Client/Server都是可能的)请求webfront所需要的root证书和leaf证书。Client agent检查本地的缓存,若已有所需证书,则直接将证书和私钥返回。否则就会生成一个新的私钥,并向Server agent发送CSR。Server对CSR进行验证,并返回签名的证书,Client agent拿到证书,把证书和私钥返回给proxy。这样,proxy就可以接受TLS请求了。这个过程如下:

Consul Service Mesh实战【转】_第2张图片
consul-tls.jpg

并且,Consul中还有一个自动更新的机制,当Server中的根证书变化时,Client重新生成私钥,向Server发送CSR,获取签名的证书,并把签名的证书和私钥再发给proxy,完成证书的更新。

了解了Consul Connect,我们会发现,其实Connect功能帮每个服务启动了一个Proxy,对服务的inbound/outbound请求进行了TLS加密和认证,这个场景是否似曾相识?没错,就是Service Mesh中数据面sidecar的概念。只是这个Consul内建的sidecar目前能实现的功能还比较单一,只有TLS加密和认证。

现在,我们对Consul Service Mesh的三个要素都有了较为具体了解,那么,相比于一般意义上的Service Mesh方案,例如Istio,Conduit等,Consul的Service Mesh有何不同呢?我们不妨以Istio为例,看看Istio中是如何实现这三个要素的:

Discovery:由Pilot结合服务发现机制(kubernetes,eureka,consul等)完成

Configuration:由Pilot结合Kubernetes完成,用户使用kubectl定义Istio所需的Kubernetes资源,Pilot读取到这些资源后,转换为自己的Model,并通过xDS API将配置信息下发给Envoy

Segmentation:Citadel结合Envoy完成,Citadel将证书颁发给每个服务的Envoy

因此,Istio的结构是这样的:

Consul Service Mesh实战【转】_第3张图片
istio-architecture.jpg

可以看到Discovery和Configuration都是在Istio控制面完成的。Segmentation是由控制面的Citadel+数据面的Envoy代理完成的。

根据HashiCorp的说明,在Consul的Service Mesh方案中,Consul作为控制面运行,Consul agent实现了服务发现和配置存储。同时,Consul agent再结合Connect启动的Proxy,完成了网络流量的加密与认证。如下图所示:

Consul Service Mesh实战【转】_第4张图片
consul-proxy-certs.jpg

请注意,Consul的KV系统只完成了配置的存储,并没有像Istio一样,可以对配置进行动态修改并下发到数据面,目前Proxy的配置也是通过读取文件,然后在启动或重启代理时传入的,因此我们认为Consul的配置管理能力还需要完善。此外,因为Consul Connect启动的Proxy是一个4层代理,无法提供路由、熔断、重试等更高级的微服务治理能力,因此也不需要获取服务治理的配置。这是Consul Service Mesh的方案中治理能力欠缺的地方。不过,HashiCorp也表示Connect在1.2版本中只是Beta状态,未来会继续围绕Connect开发新的功能,包括UI的增强,支持Envoy作为proxy,与Nomad和Kubernetes的集成等。

等等,听说Consul已经可以集成Envoy了?

没错!其实,在Consul1.2中,Connect已经可以通过指定一个可执行文件的路径来启动第三方代理了。Consul会以daemon模式启动第三方代理,在后台运行:

{
    "service": {
        "name": "webfront",
        "connect": {
            "proxy": {
                "exec_mode": "daemon",
                "command": ["/usr/bin/my-proxy", "--listen", "8800"]
            }
        }
    }
}

那么,按照通常的思路,是不是可以直接指定Envoy,让Consul启动Envoy来实现集成呢?理论上确实可行,但是Consul是无法管理第三方代理的配置的,Envoy的配置只能由用户自行定义,增加了运维成本,也不便于管理。

这时,就轮到HashiCorp好基友solo.io出品的Gloo Connect闪亮登场了!solo.io是一家提供Cloud Native工具和集成方案的公司,例如支持Kubernetes和Istio的微服务debugger squash,基于Envoy的function gateway解决方案Gloo。在刚刚过去的HashiDay 2018上,solo.io和HashiCorp联合发布了Gloo Connect。Gloo产品线本身很有意思,Gloo与英文单词”胶水”(Glue)的发音一样,暗示着Gloo会作为”胶水”,将Cloud Native中的各种服务粘合在一起,那么,Gloo Connect是如何把Consul和Envoy粘合在一起的呢?

Gloo Connect作为Consul的第三方代理,在启动时会把Consul Connect proxy的配置和Gloo的配置转换成Envoy的配置,并启动Envoy实例。同时,Gloo Connect也可以通过命令行对Envoy的配置进行动态修改。下面,我们根据Gloo Connect的官方示例来演示如何将Consul与Envoy集成。

Tips

根据Gloo Connect的Getting Started文档,Consul 1.2.0中,存在一个已知bug,运行示例需要下载一个预先编译的Consul版本,或者使用1.2.1版本,并把Consul配置到系统路径,或者当前目录。

首先,我们将gloo-connect项目clone到本地,进入getting-started目录,并编译运行service.go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solo-io/gloo-connect/
$ cd gloo-connect/docs/getting-started
$ go run service.go &

service.go运行后监听8080端口,交替返回200和500状态码。接下来,我们执行当前目录下的run-consul.sh脚本,该脚本会在./run-data/consul-config目录下生成两个配置信息connect.jsonservice.json,前者将gloo-connect指定为Consul Connect默认的proxy,后者定义了两个服务microsvc1(即我们运行的service.go) 和test,并定义了两者之间的代理:microsvc1配置了一个空规则的代理,test配置了一个监听1234端口的代理,任何访问1234端口的请求,都将被当作testmicrosvc1的访问。最后,脚本启动consul,并设定consul的配置目录为./run-data/consul-config。此外,脚本还会运行gloo-connect和envoy,需要确保两者在系统路径或当前目录下并具有执行权限,gloo-connect项目的发布页面可以下载编译好的gloo-connect和envoy

脚本启动后,我们通过进程管理工具,可以看到Consul为每个服务启动了第三方代理gloo-connect,而每个gloo-connect又启动了一个Envoy进程,并把转换好的配置传给Envoy:

gloo-connect.png

此时,真正监听1234端口的就是Envoy进程了。下面,我们访问1234端口,会看到服务交替返回状态码200和500:

Consul Service Mesh实战【转】_第5张图片
req-microsvc1-by-proxy.png

我们用gloo-connect命令为microsvc1的Envoy sidecar配置一条retry规则:

$ ./gloo-connect set service microsvc1 --http --retries=3

这样,当通过Envoy代理访问microsvc1时,如果遇到500,会重试3次,其实在第一次重试时就会返回200了,因此我们访问1234端口,每次都会返回200:

Consul Service Mesh实战【转】_第6张图片
gloo-connect-retries.png

这样,我们就借助一个第三方工具gloo-connect,实现了Consul和Envoy的集成!需要说明的是,gloo-connect也处于早期阶段,目前支持的配置还比较少,除了retries,只支持http(是否使用http模式,默认为false)和timeout

总结

目前来看,Consul Connect虽然还刚刚起步,但是已经让我们非常惊喜的看到了一个相对完整、简单易用的Service Mesh方案,通过第三方的集成,未来也许会有更多优秀的代理,甚至是用户自己定义的代理,不断加入到Consul的阵营中。随着Consul Connect的不断演进和HashiCorp的持续投入,我们相信,Consul会在未来的Service Mesh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希望业界不断涌现Consul这样优秀的方案,给用户更多选择,让Service Mesh的世界越来越精彩。

后记

不同于Istio、Conduit等“天生Service Mesh”的微服务方案,Consul本身是一个成熟的服务发现工具,其实现Service Mesh的思路非常有意思。在笔者看来,除去“控制面”“数据面”这种基于大的框架角度的划分,Service Mesh从功能上要完成三件事情:服务注册与发现,配置管理(存储、下发),服务治理。Consul在第一点已经做得非常好了,配置方面,Consul的集群内共享KV为实现配置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第三方工具、或者Consul自身增强的特性,基于KV实现配置的下发。服务治理方面与Consul本身关系不大,但是通过Connect,Consul具备了为服务配置代理或者集成第三方代理的能力,完全可以用已有的优秀代理来实现Service Mesh数据面,补足服务治理的能力。

Consul的方案,也给已经在业界流行并经过生产环境验证的“上一代”微服务框架带来很多启发。在Service Mesh概念流行之前,已有很多基于SDK的侵入式微服务框架。这些框架往往提供服务发现机制或者或者兼容开源的服务发现机制,有一些也提供配置的管理,只是需要在应用程序中引入SDK来实现服务治理,因此对于不同的语言,都要提供相应的SDK。但是相对于Consul,毕竟这些框架已经具备了微服务治理的能力,它们向Service Mesh转型的过程中,更需要的是将治理能力从SDK转移到网络层面的代理中。在这一点上,华为开源的微服务框架ServiceComb的做法非常值得参考。在ServiceComb中,已有Service Center实现服务的注册与发现,基于archaius的配置更新机制,以及提供治理能力的SDK(支持Java和Go两种语言),为了实现数据面的代理,ServiceComb团队将SDK中实现治理能力的代码剥离出来,基于此开发了网络代理Mesher,Mesher的治理能力与SDK是基本对等的,并且共享同一套配置。这样,已经使用SDK的服务,不需要做任何修改,而使用其他语言开发的新应用,则可以通过Mesher获得ServiceComb的服务治理能力。最终,ServiceComb成为同时支持SDK和网络代理的混合式微服务方案,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Service Mesh方案。

你可能感兴趣的:(Consul Service Mesh实战【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