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梅县停前镇的清江河东部,有一个满山树苍翠葱茏,清江河流水潺潺的地方,称作“海螺山”村,这个村庄其实并不靠海,更为新奇的是,这个村还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方家塝”,这个如今以李姓为主的自然村,并没有一户姓方的人家。
故事原来是这样的。
海螺村的由来
海螺村东与铁牛村毗邻,南与杉木乡王寨村相连,西与三渠、金寨二村相接,北与本镇邓坳村接壤。由烟家店、方家塝、黄土坝、骆家垸、胡新屋、陈底下、周家、李大屋、金家老屋、鲁家、邓大坡、帅家墩、铁鲁冲、王新屋等十四个自然村组成。版图面积4.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60亩,人口2146人。
解放前,海螺山就一直称作海螺山。1970年海螺山、胜利(周塘)、前民三个大队合并统一称作海螺山村。1980年又分为海螺山、铁冲、周塘三个大队。1982年海螺山与铁冲合并又改称海螺山村至今。
相传海螺山这个地方曾经为沧海,后涸枯成为清江,自海滨耸立起具有灵气的海螺山。站在清江河东北岸举目远眺,海螺山峰顶回旋的峰洼似“海螺”的眼,自峰顶向下延伸的山脊似“海螺”的身子。
海螺山村的人文景观
海螺山村境内有商周时期海螺山遗址、蚌壳崖、放马场、方阁老墓葬群。
海螺山遗址:距停前镇驻地1.5公里,位于海螺山村后的山凹中。1969年当地群众在遗址南侧的古河道里挖出一些陶器残片和鼎足、鬲足。1983年,文物普查,亦在此采有圆柱状鼎足,矩形鬲,饰有绳纹,红陶居多,灰陶次之,陶质都为细泥质,根据遗物分析鉴定,属周代前遗址。
放马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建停前驿站。当时驿站有马八十匹,马夫四十人,兽医一名。驿站为了满足马需食料,马夫骑马沿停前街过清江河,穿行白果畈,到王马屋下马,牵到放马场放马,故取名放马场。现为停前中学所在地。
历代乡贤
方鹏飞:明崇祯年间大学士,任吏部侍郎(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替皇帝批复奏章、商承政务,俗称“阁老”。后因乌龙棒事件被抄斩。
李竹如:(1872年——1945年)全县有名的国学大儒,1891年肄业于江汉书院。1906年由汉黄德师范学堂毕业。1913年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获律师资格。1916年任教育部社会司白话编辑员。1919年至1921年任黄梅县立第二高等小学监、校长。
李上达:1907年12月出生于海螺山,湖北省商校毕业,经邓雅声介绍加入中共,1925年6月任中共黄梅县委第三区委书记。1927年7月被捕入狱,后在安徽宿松凉亭河英勇就义。
钱斌:(1913年2月——1979年11月)1929年7月参加鄂豫皖边红一军;1932年入党,参加过长征;抗战时期任营长,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解放后转业到湖北省沙洋劳管局任副局长。
海螺山的发展:
海螺山虽然地处偏远的丘陵地带,但由于海螺山人民有优良的传统,历来勤劳智慧,崇文尚德,乡村发展迅猛。
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步伐加快,乡庄环境越来越美,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通过筑巢引凤,先后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兴建茶园和油茶基地几千亩。
通过回乡能人创办李氏越洋发制品有限公司带动百余名乡亲就近就业。
方家塝人重情重义的感人故事:
方家塝是海螺山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如今该村以李姓村民居多,另有少数王姓和石姓住户。尽管如此,方家塝以李姓为主的村民一直将位于其境内的方氏墓群保存完好,并作为当地的先民祭祀。这到底为什么。
相传明朝洪武年间,方家塝这个地方居住着方氏家族几十人,其中有一个叫方鹏飞的人,读书中进士后在朝中供职,官至二品,人称方阁老。
相传,方阁老有一年回家探亲尽孝,因故没有按时返京回朝,被奸臣所害,遭遇满门抄斩、挖地三尺之祸。当时方阁老的孙子学盘偶梦有神人相劝,叫他带两幼子外逃,至割藤系腰边碗吃饭之处方可落脚。学盘一行逃至安徽桐城,遭遇天寒地冻,于是割藤缠腰护暖,讨饭时碗跌破成两半,绝望哀叹之际,顿觉到了神梦之地,于是在此安家立业,方才为方家留下根苗。学盘后世发达,七百余年来,人丁兴旺,流布各地,历代均有入仕成名之人。
清朝末年,李氏祖人李质良从黄州任官告老还乡,在此地购置田产、建房定居。当时李氏祖人主要是看中方家塝这块地方是螃蟹地。
从风水角度看属于风水宝地,现在的大水塘是螃蟹嘴,堂屋后两口古井(据说喝了此井水孕妇可生子)是螃蟹的两只眼睛,堂屋旁边小水塘是螃蟹的鼻子,堂屋两边的山坡是螃蟹的脚,方阁老的墓地是螃蟹的背壳。
如今李、石、王等姓族继居此地,风物繁茂,后世昌盛。尽管他们都不是方氏后代,但善于感恩报德的李、石、王三姓族人,不但把方家塝这块风水宝地建设得风生水起、锦秀美丽,而且把方阁老的坟墓保护完好,并协助方氏后人修建了墓碑,以示纪念。为了永世记住当年方氏在此居住的历史,村名一直称作方家塝。
本文素材由方家塝李焱群先生提供,《黄梅雨竹轩》编辑部受邀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