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5—28)

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5)

分享人:麦穗 2020

“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5—28)_第1张图片


分享片段:《前言》忽视是一种认输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关心得不够。在这方面,他们像一个 3 岁的孩子,只会闭上眼睛想:反正现在看不见它了。财务问题始终存在,如果我们对它不闻不问,他就会变成消极力量,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忽视财务问题,就是放弃成功的机会。财务自由是今天每个人都可能实现的目标,当然这需要我们拥有准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勇气。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并非困难使我们放弃,而是因为我们放弃,才显得如此困难。”

——选自《 小狗钱钱 1 》

作者简介:【德】博多·舍费尔,出生在德国,16 岁去美国求学,在美国加州一所高等学校毕业后,先后在美国旧金山和墨西哥学习法律,是德国著名的投资家、企业家、演说家以及畅销书作家。26岁时他遇到了个人危机———他的贸易公司出现了财务危机,并且债台高筑,但4年之后,他逐渐从债务中摆脱出来,并能够靠丰厚的利息生活。

2001年,博多·舍费尔创立了“我们未来的孩子”基金———用于激励孩子与年轻人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打造一个属于自己个人的未来之路:首先是得到理财指导,其次是选择良师作为私人理财顾问。与此同时,他专为孩子与年轻人写的《小狗钱钱》直登畅销书排行榜,被称为“欧洲第一金钱教练”。

推荐的理由:

1:从文学角度来讲,《小狗钱钱》的作者把金融理财知识通过浅显易懂的童话方式展示出来,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本是为儿童所作,此书一经出版,受到很多成年人的钟爱,成为让孩子和家长共同成长的金融读物。

2:从教育的意义:中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大学教育其实没有一门功课是教家庭理财的,而中国的很多家庭,不管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曾经或者正在受着没有理财知识而带来的财务危机或者财务困境。这本书可以从现在开始启蒙你的理财知识。理财什么时候都不晚。目前我只要有空就会给儿子读《小狗钱钱》,不管他动不动,作为财富启蒙教育,这个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儿子目前 4 岁半,在和儿子阅读过程中,因为有些词语儿子不太懂,所以特别喜欢打断我,所以针对他这个结算的小孩来讲,需要把翻译的内容,再用更加简单的白话文来讲,小孩子更容易接受。我们这一代人从小接受的财商教育真的有限,比如:我的母亲,每次给我分享家里有多少钱时,基本上都是负数,欠债,从小我经受的财富都是负数,所以在求学过程中比较关注赚钱理财的的新闻内容,但是因为我性格比较保守,所有投资理财都是中低风险的。

财商知识的培养尤为重要,现在很多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家里也会很多闲置资金,但是由于缺乏财商知识,容易进入到高利贷,高回报的投资陷阱中,只要我们掌握了金融知识,那么上当受骗的机会就会少,国家金融政策出现限制之后,只要是超过 24%理财回报的原则上都是违法行为,风险非常大。所以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就是告诉我们要在合理范围内投资,而不是鸡飞蛋打的投资。小孩从小就要有财商知识,对于未来生活的稳定性,思维的拓展都大有帮助。

经过 这两年的APP 暴雷时间,金融的红利期已过,接下来的大众投资相对会更加保守,所以财商知识就更加重要了。

3:特殊时期下的意义:因为今年疫情蔓延全球,最是考验普通大众资金储备的时期,没有钱,没有工作真的有生存危机。虽然我一直有理财意识,但是因为理财方式比较单一,导致疫情期间,也忧心忡忡,如此乐观的我,甚至一度有焦虑的情绪出现。直到我在上开始日更,开始看其他文友的故事,不管是转移注意力也好,找到内心的缺憾也好,慢慢的,我的心情也好转了,同时我们公司也安稳度过疫情期,工资待遇并未减少,让我也没有了经济危机。疫情结束后,我也开始调整我的理财投资结构,以增加风险控制能力。

4:对于家庭的意义:我一直觉得每个家庭就是一家股份制公司,有固定式收入,固定支出,如果再增加一些增值业务(理财),那么就会减少家庭经济危机的发生几率,一个家庭经济的稳定性也能够保障家庭的稳定,和睦和长久,意义重大。

因为看《小狗钱钱》 1,2,我看的都是译本,所以从文字描述方面感觉比着文学家的大作还是不一样,他的写作特点很明显,目标群众也很明确,表达的主旨也主要理财投资方面的财富知识,但是它不失为一部名著。

备注推荐:标准普尔家庭资产配置图(我的理财启蒙)

“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5—28)_第2张图片


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6)

分享人:乐德乐

“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5—28)_第3张图片


“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5—28)_第4张图片

“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5—28)_第5张图片


特别把《昆明的雨》全篇发出来请大家欣赏

文/汪曾祺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土从,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土从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土从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土从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7)

分享人:月华笼露华

“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5—28)_第6张图片


分享内容:

她曾经怀着惊恐和沮丧的心情回到塔拉去过,后来在它的庇护下恢复了,又坚强地武装起来,重新投入战斗。凡是她以前做过的,无论怎样----请上帝保佑,她能够再来一次!至于怎么做,她还不清楚。她现在不打算考虑这些。她唯一需要的是有个歇息的空间来熬受痛苦,有个宁静的地方来舔她的伤口,有个避难所来计划下一个战役。

她一想到塔拉就似乎有一只温柔而冷静的手在悄悄抚摩她的心似的。她看得见那幢雪白发亮的房子在秋天转红的树叶掩映中向她招手欢迎,她感觉得到乡下黄昏时的宁静气氛像祝祷时的幸福感一样笼罩在她周围,感觉得到落在广袤的绿白相映的棉花田里的露水,看得见跌宕起伏的丘陵上那些赤裸的红土地和郁郁葱葱的松树。

她从这幅图景中受到了鼓舞,内心了隐隐地感到宽慰,因此心头的痛苦和悔恨也减轻了一些。她站了一会,回忆着一些细小的东西,如通向塔拉的那条翠松夹道的林荫道,那一排排与白粉墙相映衬的茉莉花丛,以及在窗口气拂着的帘幔嬷嬷一定在那里。她突然迫切地想见嬷嬷了,就像她小时候需要她那样,需要她那宽阔的胸膛,让她好把自己的头伏在上面,需要她那粗糙的大手来抚摩她的头发。嬷嬷,这个与旧时代相连的最后一个环节啊!

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的精神,即使失败就摆在眼前。如今就凭这种精神,她把下巴高高翘起。她能够让瑞德回来。她知道她能够。世界上没有哪个男人她无法得到,只要她下定决心就是了。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又名《飘》

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

分享人:月华笼露华

分享内容:

她曾经怀着惊恐和沮丧的心情回到塔拉去过,后来在它的庇护下恢复了,又坚强地武装起来,重新投入战斗。凡是她以前做过的,无论怎样----请上帝保佑,她能够再来一次!至于怎么做,她还不清楚。她现在不打算考虑这些。她唯一需要的是有个歇息的空间来熬受痛苦,有个宁静的地方来舔她的伤口,有个避难所来计划下一个战役。

她一想到塔拉就似乎有一只温柔而冷静的手在悄悄抚摩她的心似的。她看得见那幢雪白发亮的房子在秋天转红的树叶掩映中向她招手欢迎,她感觉得到乡下黄昏时的宁静气氛像祝祷时的幸福感一样笼罩在她周围,感觉得到落在广袤的绿白相映的棉花田里的露水,看得见跌宕起伏的丘陵上那些赤裸的红土地和郁郁葱葱的松树。

她从这幅图景中受到了鼓舞,内心了隐隐地感到宽慰,因此心头的痛苦和悔恨也减轻了一些。她站了一会,回忆着一些细小的东西,如通向塔拉的那条翠松夹道的林荫道,那一排排与白粉墙相映衬的茉莉花丛,以及在窗口气拂着的帘幔嬷嬷一定在那里。她突然迫切地想见嬷嬷了,就像她小时候需要她那样,需要她那宽阔的胸膛,让她好把自己的头伏在上面,需要她那粗糙的大手来抚摩她的头发。嬷嬷,这个与旧时代相连的最后一个环节啊!

她具有她的家族那种不承认失败的精神,即使失败就摆在眼前。如今就凭这种精神,她把下巴高高翘起。她能够让瑞德回来。她知道她能够。世界上没有哪个男人她无法得到,只要她下定决心就是了。

“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

—玛格丽特·米切尔《乱世佳人》又名《飘》



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8)

分享人:之夏若何

“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5—28)_第7张图片


读杨绛先生《我们仨》的一点感想

我是先读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后来在了解钱老的时候,知道了他的爱妻杨绛。

钱老曾写过这样一句话:“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他还形容杨绛是“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样的笃定与深情,令人羡慕。

究竟是怎样的女子,可以让钱钟书如此钟情。一了解,才知道,原来杨绛先生也是妥妥的才女。杨绛先生是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她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钱钟书与杨绛的感情历来被人称道。“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执之子手,与子偕老。”多少人都期盼这样的感情,鲜有人做到,但他们做到了。

当我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才明白是什么成就了这天作之合。《我们仨》共有三部分: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 )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生离死别,人世最沉重的话题,这两部分读起来不免让人心情沉重。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这部分是我最喜欢的,没有华丽的辞藻,质朴简洁的语言,却把生活描绘得非常有味道,即使在不平静的岁月,也传递着一份温暖。在品味的同时,让人暗暗佩服一家人的相处方式。包容缺点,共同付出杨绛在文中写道:钟书常自叹“拙手笨脚”。我只知道他不会打蝴蝶结,分不清左脚右脚,拿筷子只会像小孩儿那样一把抓。

杨绛生了女儿,住院期间:钟书这段时间只一个人过日子,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我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我问明是怎样的灯,我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我住产院时他做的种种“坏事”, 我回寓所后,真的全都修好。我们常常会在心里设定好,哪些事成年人必须做好,哪些错只能小孩子犯;什么是女人应该做的事,什么必须男人来承担。事实上哪能分得那样清楚。

年轻的杨绛看到钱钟书的笨拙,没有嘲笑嫌弃,也没有因钱钟书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生气。她淡定从容,弥补着钱钟书在生活上的笨手拙脚。婚姻生活正如上文所写,是无尽的琐事,如果在小事上,能够互相理解与宽容,大抵碰上大事,亦可相互辅助,共渡难关。

最美好的婚姻,是两人都在付出。不善厨事的钱钟书,为妻子学会了做饭:钟书叫了汽车接妻女出院,回到寓所,他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盛在碗里,端给我吃。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我们两个人的早饭基本上都是钱钟书做的,他烧开水,冲上茶,热了热牛奶,煮上鸡蛋,用面包机考好面包,拿出黄油,果酱什么的,等我起床一起吃早饭。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个人来承担,是负担;两个人一起分担,就是爱了。如果大家都像钱老一样,地上的鸡毛应该会少很多。无论远还是近,让对方了解你的生活和想法:钟书和我不在一处生活的时候,给我写信很勤,还特地为我记下详细的日记,所以,他那边的事我大致都知道。我们现在的通讯很方便,交通很方便,沟通却出现严重的阻碍。结婚前大家会说,我要找个聊得来的人结婚。结婚后呢,无论找的是聊得来的,还是聊不来的,都忘记了聊一聊。夫妻之间离得近的,下班后各玩各的手机;两地分居,离得远的,时间长了电话打得都少了,有的可能还会有自己另外的生活。

婚姻中的很多矛盾就是从这儿开始的吧,你不了解我,我也不懂你,因为我们从来都不沟通。若是能像钱钟书与杨绛那样,让对方尽可能地了解自己,想来互相理解不会那么难!角色互换我们仨,却不止三人。

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钱钟书与杨绛不会在孩子面前刻意扮演大人的角色谆谆教导,他们自然地将自己脆弱的、幼稚的一面表现出来。与孩子处得像朋友、玩伴一样。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也学会了去照顾父母。这样多好,谁说父母就要坚强,为孩子承担一切。

等到孩子长大了,不知道心疼父母,才怪罪孩子,不懂得感恩。我之前的一个同事,信仰基督教,有段时间为了结婚,她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想要在教堂举办婚礼,必须完成教会规定的学习任务:抄写《圣经》中的章节,并且背会,教父会提问,如果回答不上来,不予通过;去教堂上够十节课,内容是告诉大家关于婚姻中会出现的问题,让即将结婚的人做好心理建设。当时就觉得这个规定真好啊!我们从小学这学那,但在结婚前从没学过如何经营一个家庭。

多少夫妻热热闹闹地结婚,没多久,就草草收场。如果在婚前,大家都能学习一段时间,静下来想想婚姻的问题。虽不能保证每一桩婚姻美满幸福,逐年升高的离婚率应该会降下来一些吧!很幸运,我是在结婚前看到的这本书,让我对夫妻,家庭关系有了新的理解。我的表达有限,写不出太多的感受。在此真诚地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相信无论婚前婚后,读一读都会让你有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之光”文学名著精彩片段分享(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