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学英语“上瘾”?

一、什么是上瘾,对什么容易上瘾?

“上瘾”,也叫“成瘾“,不管是对酒精毒品,还是对赌博和性的成瘾,都不仅仅是一种行为问题,而是一种原发性的慢性大脑疾病。American society of addiction medicine (ASAM)认为,大脑在处理奖励机制,动机,记忆以及相关反馈通路的这整个过程中出了问题,然后反映在行为上就是通过使用一些物质或者一些行为来病态地追求奖励和慰籍。

赌博、购物、摄影、游戏、恋爱、直播等都能上瘾。比如直播,有20万人在看一个女人撅嘴刷牙的,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人每天晚上看某网红直播吃饭的。比如郑州一95后网红美女直播吃饭、化妆,5个月收获10万粉丝。比如赌博,2016年澳大利亚人因赌博输掉了230亿美元,Kate Seselja在与毒瘾斗争了13年之后终于受不了了,在玩老虎机输掉50多万澳元(约合38.3万美元)之后,这位育有6个孩子的38岁母亲计划驾车撞树。

二、为什么会上瘾呢?

越是无聊与真实的行为,越有真实感与陪伴感,可以极大地缓解人的孤独感。比如,挪威NRK曾经制作过一个12小时的燃烧的壁炉直播,12小时直播柴火熄灭全程,以及做毛衣直播(展现羊毛最终变成毛衣的整个过程)。长达5~6天的游轮直播,134小时北极游轮航行等等。想想看,在地广人稀地区的挪威,在长达半年漫长的极夜时光中,如果不找一点消磨时光的东西,确实会让人感到压抑。

寻求刺激和紧张释放后的快感。球迷们看球时,都是在投射(精神分析术语,指个人把自己的意愿反映到他人身上)。毋需置疑,不少人看球时会幻想着自己奔跑在绿茵场上,带球、过人、传球,最后一脚精准射门。所以,看一场足球,有人也会流一身的汗,恐怕与此不无关系。流一身汗,脑内的多巴胺分泌也自然会增加,我们因此就体验到了更多的愉悦感。

满足私欲的些许幻想。比如直播就彰显了窥私欲的表达与交际圈的狭窄,以及人们内心空虚等需要寻找寄托等。许多人借直播亲近那些平时无法亲近的男神与女神,通过打赏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可以让直播中的男神与女神可以对你说一句谢谢。

团队捆绑,不来不仗义。比如《魔兽世界》基于公会的功能,不仅利用公会绑架玩家,而且激化了玩家之间的冲突。有了玩家之间的恩怨情仇,便有了更多的互动方式与情感体验,玩家也会因此对游戏世界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很多时候,大家每天都会在晚上的固定时间去打副本,你不来好意思吗?

三、回到本质,那英语怎样才能上瘾呢?

说实话,学习本身很难让人有好感,更难以上瘾(排除个别小众群体),因为“学习”的标签太过于负面,而且过于格式。英语更是作为第二语言,过了新鲜劲儿的那几天,再加上失去了语言环境,谁有病乐呵呵的一头扎进去出不来?况且,每个人的天资差异很大,左右脑的发展又极其不均衡,出现苦苦学了一阵子但不见效果、偶尔停两天又迅速下滑的屡见不鲜。那,该咋办呢?

参照那么多可以上瘾的“项目”,我们搬来看看有哪些招数:

1.设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这个小目标可以是每天读10页书,也可以是听半小时新闻,还可以是半个月记住1000个单词。当然,还可以从一个大目标开始,比如报了明年的托福考试,定个120分的目标,掐指算算还剩10个月,那我们把托福考试的各项分数要求拆解开,需要每两个月完成一个满分单项,再进一步拆解每一个满分单项需要花几天。这是管理咨询公司常用的Top Down的分析方法:从上到下,逐一击破。

2.设置一定的诱惑。这个诱惑可以是看美剧不再看字幕的快感,也可以是月薪5万的憧憬,总之,选择一个可以刺激灵魂的生理或心理的诱惑。这个诱惑必须有个时间限制,当然,也需要设置一个完不成的反面教材以作警醒。

3.选择一个兴趣切入点英语既然是一门语言,那就像中文一样包罗万象,有人喜欢哲学,有人喜欢数学,还有人喜欢历史。如果一个偏爱历史的人硬生生的被某东方老师灌输了一脑子逻辑英语,其结果必然是志不同不相为谋。可如果用人类起源切入,配套之各国历史、文化变迁、风俗人情等教材,想必结果截然不同。

4.当做一场比赛。比如在朋友圈疯狂晒出的跑步步数,火了许多App和相关设备,一万步、两万步,越来越多的步数,就像运动会比赛一样,每天的步行成为了“比赛”。而且这种积极性,还一发不可收拾。学英语也是如此,找一个软件,最好还有自己熟悉的朋友的加入,再来一个天天排名,若是心仪的哪个女孩也在其中,恐怕得干劲十足了吧。

5.寻找那份归属感正如球迷,一起看球、侃球也好,身着与球队相同的队服,在看台上掀起人浪也好,发出统一的口号也好,这都涉及到人们对身份的归属感。加入一个英语组织,形成的同仇敌忾的气氛,这种深刻的连接,可以满足对归属感的需要,不再觉得孤独,这是一种有力的社会关系。


完美的分割线————————————————————————

我是谁?

我是众多娃妈的一个,同时也是一名战略总监和前新东方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我,本能的喜欢用理工科的思维解析周围一切与成长、教育有关的新事物。我不喜欢爆款,我执迷于评测适合的产品;我不喜欢网络推荐,我乐忠于拆穿谎言;我不喜欢一切为孩子的苦逼生活,我沉迷于自我提升、也提升孩子的双赢生活。

所有内容均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才能学英语“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