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義史】第二部 教義發展的預備期 第二章 異端的福音

伯克富  活祭壹贰壹

第二章    異端的福音

        外在的危險

        到西元二世紀時,基督教組織化的教會已經在社會中成為一股新的力量,但當時的基督教仍需奮力掙扎才得以生存。它要抵擋內外兩面的危機:一方面,它要為自己的存在而與教外人士辯護,另一方面,它必須駁斥教內人士最細微的錯謬以保持教義的純正。當時的教會受到官方的逼迫,甚至到了存亡攸關的地步。初期教會主要是受到猶太人的逼迫,因為那時的教會大多分佈在巴勒斯坦地區,而羅馬政府最初認為基督教徒不過是猶太教徒中的一派,因此把他們的信仰看作“合法宗教”(religio licita)。但是,他們漸漸明白,基督教的普世性威脅到羅馬國教,而基督徒都不熱衷國家事物,還拒絕參與羅馬人的偶像崇拜,甚至不拜羅馬皇帝,因此羅馬政府就開始一連串的逼迫,使基督教幾乎被消滅。同時教會還遭受到許多聰敏之士的口誅筆伐,如路迦諾(Lucian)、坡菲雷(Porphyry)、色勒俗(Celsus)等人,都是哲思敏捷之輩,他們都對基督教競相謾罵。他們的論點足可代表以後千百年來所有反基督教的思想,而近代的唯理主義者和高等批判者所持觀點也不出其左右。這些外來的攻擊,雖然對於基督教的威脅甚大,但是內在的危機,就是各種異端“錯謬的福音”,對於教會的威脅卻更大!

一、猶太異端

        在猶太人的基督徒中有三派傾向於猶太教的人;這些派別甚至於在新約中就已提到。

        拿撒勒派

        這派人乃是採取基督教教導的猶太基督徒。他們只承認用希伯來文寫的馬太福音,不過他們也承認保羅是一位使徒。拿撒勒派(Nazarenes)與其他猶太教派不同,因為他們相信耶穌的神性,也相信耶穌是童貞女所生。他們自己嚴守猶太教的律例,但並不勉強外邦人遵守。如史伯格所說:“他們確是猶太人基督徒,而下面所提到的兩派,卻是掛著基督徒之名的猶太教徒。”

        愛賓派

        愛賓派(Ebionites)可說是反對使徒保羅的猶太教徒們一脈相傳而來,是法利賽人之流。這一派的人都不承認保羅是使徒,認為保羅是背棄了律法的人;而且他們也都勉強所有外邦的基督徒來受割禮。他們對於基督有一種“克林妥主義的看法”(Cerinthian View,克林妥認為耶穌是普通人,耶穌之所以特別乃在於祂的智慧與義,克林妥的神學觀似乎是愛賓派與諾斯底主義的混合。),可能因為他們欲堅持舊約中的一神論。耶穌基督的神性以及祂為童女所生的事實都被否認。他們認為耶穌與人不同之處乃是祂嚴守了律法;祂被揀選成為彌賽亞,也是因為祂敬畏神、遵守律法。祂乃是在受約翰的洗時,領受了聖靈,才覺悟到自己是彌賽亞,聖靈使得祂能完成先知和教師的職責。他們不願意認為他們的彌賽亞會受苦與受死!

        愛爾克賽派

        愛爾克賽派(Elkesaites)的猶太基督徒的特點是他們相信“神智說”(theosophic speculations),同時也嚴守“禁慾主義”(asceticism)。他們一方面否認基督為童貞女所生,認為祂的出生與別人一樣,但同時又說祂是個更高的靈或天使。他們稱祂為最理想的亞當化身,也稱祂為至高的天使長。他們守割禮與安息日,他們常“重複舉行洗濯禮”(repeated washing),認為這種洗濯禮有異常的潔淨功用,使人與神和好;他們也行異能與佔星術。對於守律法的事,他們也有一種秘密的教導。這一派別或許是盼望按當時所流行的將基督徒於別的宗教融合,從而獲得一般猶太教徒的承認。保羅所寫的歌羅西書,以及提摩太前書很可能就是警戒當時的門徒來謹防此種異端。

二、外邦異端(諾斯底主義)

        對基督教的另一種謬解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這個諾斯底主義的教導有一點很近似猶太教派,兩者都認為舊約與新約、以及兩約所提倡的信仰之間有尖銳的對立。諾斯底主義開始時是從猶太教演化出來,後來又逐漸地將猶太教的要旨、基督教的教義以及外邦人的哲學思想混合在一起,成為一種非常古怪的道理。

        諾斯底主義的起源

(1)新約中的諾斯底主義

        從新約聖經中可以約略地看到,使徒在世時,諾斯底主義已漸露端倪。那時就已經有些傳異端的教師,從猶太教中得著啟發,對於天使和靈大加揣測。他們的中心思想是基於一種“二元論”,這導致他們不是禁慾苦修,就是放縱情慾;他們將復活解釋為僅是靈性的復活,使得教會的盼望成了荒誕的笑話(參看西二18起;提前一3-7,提前四1-3,提前六3起;提後二14-18;多一10-16;彼後二1-4;猶4-16;啟二6、15、20起)。另外,他們常愛進行宗教和哲學的玄想,尤其是在克林妥(Cerinthus)的異端更是如此,他們認為耶穌與基督完全是分開的,耶穌是人,基督是更高的靈,當耶穌受洗時基督的靈降在祂身上;當祂在十字架釘死之前,基督的靈就離開了祂。使徒約翰的書信就是要指出這個異端的謬誤(約一14,約二十31;約壹二22,約壹四2、15,約壹五1、5、6;約貳7)。

(2)第二世紀中的諾斯底主義

        到了第二世紀的初期,這些錯謬的教導變本加厲,被公開宣揚,擴展之廣泛,令人訝異。這一現象與當時風行的“宗教混合主義”(Syncretism)息息相關。那時,人們在宗教信仰上極為浮躁不安,渴望能吸收各種宗教思想,將它們融會貫通。西方本有的宗教已不能叫人滿足,而東方宗教經由四方遊歷的傳教人的極力傳播,大受歡迎。人們如饑似渴地追求一種更深層的知識,渴慕能與神有一種奧秘的契合,更盼望靈魂真能在死後升上極樂世界,宗教混合主義就企圖滿足人們的這些需要。而基督教當時頗為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無怪乎宗教混合主義也影響到基督教。而且,這一混合主義在教會內頗受支持,因為它宣稱基督教是最高等的普世宗教。基督教的地位原本如此,而諾斯底主義可說是錯誤地想將之“提升”到這一地位,因此它篡改基督教,使之迎合眾人的胃口,謬解教義,使之與屬世的智慧相混合。

        諾斯底主義的主要特性

(1)諾斯底主義是一種“玄學運動”

諾斯底主義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玄學運動”(speculative movement)。它最基本的特質就是玄想。這一派人士的名稱為Gnostikoi,他們自稱對於屬靈的事有一種更深的知識,一般普通的信徒是不可能獲得此種知識的。諾斯底主義的人雖曾對於宗教與哲學方面更深的問題加以考究,但他們所用的方法完全錯誤,他們所得的結論也完全與聖經所啟示的真理相矛盾。他們所考究的兩個最基本的問題,乃是“絕對的存在”(absolute being)以及“惡的起源”(origin of evil)的問題,其實這兩個問題並不是肇始於基督教,而是出於異教的宗教思想。他們隨意借用東方的玄學,混以福音真理,從而發展了一套“高深虛玄的關於宇宙來源的理論”(phantastic cosmogony)。無疑地,他們孜孜不倦,欲將福音的真理變得更易於被當日有文化有知識的階層接納。

(2)諾斯底主義是一種“大眾運動”

        諾斯底主義雖具玄學特色,但也是一種很風行的“大眾運動”(popular movement)。為使得大眾能接納,諾斯底主義就不能單用玄想而已。因此,有一些特別的諾斯底主派社團,通過象徵性的意識、神秘的聖禮,及各種秘術的教導,來使他們提倡的宇宙觀得以大眾化。如果有人要加入這個組織,必須要經過各種怪異的手續,行各種奧秘的入社禮。他們認為這種禮儀手續,能叫入社的人不受罪與死的權勢所威脅,也能叫人在將來的世界得著永遠的福樂。而事實上,他們如此作,乃是要將福音變為一種宗教哲學或是神秘的智慧。但是,諾斯底主義仍聲稱自己在本質上仍屬於基督教。他們盡可能地引用耶穌的教導,卻用寓意解經法來曲解這些教導。此外,他們也盡量引用所謂的使徒們遺留下來的神秘傳統。許多人就誤將諾斯底主義的教導當成是基督教的真理。

(3)諾斯底主義是“混合主義運動”

        諾斯底主義是基督教的“混合主義運動”(syncretistic movement)。今天有些學者仍然不能決定諾斯底主義的跟從者究竟能否在某種定義下還可以算是基督徒。但史伯格認為,諾斯底主義並不是帶有外邦特色的基督教,而是一種異教,只不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加上一些基督教色彩。諾斯底主義非常尊重耶穌基督的地位,認為祂標誌著人類歷史的轉捩點,又身為絕對真理的導師。哈納克稱諾斯底主義為“基督教的急劇希臘化”(the acute Hellenizing of Christianity),又稱這些諾斯底主義的信奉者為“最初的基督教神學家”。華爾特教授(Prof. Walther)在論到諾斯底主義時,比較中肯,他曾如此描寫:“這些人乃是將基督教中一些破布偷去,為要遮掩異教的醜態。”這可與史伯格的評論媲美,史伯格說:“諾斯底主義不過是‘將基督教本色化’(an ethnicizing of Christianity)。”

        諾斯底主義的主要教義

        我們在此不討論諾斯底主義中的各派別,如范倫提納斯(Valentinus)和巴西理得(Basilides)等,我們只能簡單地討論諾斯底主義的一般教義。他們的整個信仰系統中都顯露“二元論”的特徵,他們認為,宇宙有兩種“原始原則”(original principles),或說是兩位神,一高一低,甚至一善一惡,彼此對立。那位至高的神,即善神,是無可測度的深淵,祂在自己與有限的受造物中間,又安置了一連串的“分神體”(aeons)或“中間的存有物”(middle beings),都是從祂自己所散發出來的。善神與這些“分神體”總合在一起,才構成神性本質的豐滿,即“完滿”(Pleroma)。至高的神必須藉著這些“中間分神體”(intermediate beings),作神與人之間的媒介,才能與受造之物發生關聯。而世界並非這位善神所造,大概是“完滿”中發生了墮落的結果,這位墮落、充滿敵意的次級神就創造了世界。這位次級的神被稱為“造物工匠”(Demiurge)。諾斯底主義者認為這就是舊約的耶和華,等次既低,權能有限,充滿情感,喜好報復的。相反,至高的神是那一位由基督彰顯出來,是良善、道德、真理的源頭。

        物質的世界既是這一位低等的,並可能是“邪惡”的神所造,所以它也是邪惡的。然而在物質世界仍可以找到“靈界”(spirit-world)的餘種,也就是人的靈魂,是高級的、純潔的世界所產生出來的火花,這靈界的餘種怎樣被降到物質世界,又被拘囿在人體內,這一點無人能加以解釋。然而,靈魂要掙脫這拘囿,只有藉著善神的救贖之功。善神也已預備了一種救法,就是從光明的國度中差遣一位“使者”(emissary)來到黑暗的世界。諾斯底主義認為基督就是這位使者。對於基督,他們有許多看法:有的時候,祂被視為一位屬天的靈體,在世出現時,只有一種幻影的軀體;有時他又被視為只是屬世的人,有更高的能力或靈體暫時與祂連結。既然物質是惡的,所以這位高等的靈體不可能有一般世人的那種物質的身體。

        任何人若要在救贖上有份,並想勝過世界,就必須通過參加諾斯底主義社團的秘密儀式。他們認為救贖之路是經由這些儀式進入各樣的奧秘,然後才能獲得永存的秘密知識,這些奧秘包括:基督的婚禮、特殊的洗禮,神奇的名字,以及特別的膏抹。從這方面看來,當時的諾斯底主義更近乎一種宗教神秘主義的系統。世人也被分為三類:屬靈的人,乃是教會精英;屬魂的人,乃是教會中一般的會友;屬物質的人,乃是所有的外邦人。只有第一類的人才能獲得“更高的知識”(epignosis),因之也有了最大的福分。第二類的人必須藉著信仰與行為才能得救,這等人也只能獲得次等的福分。那第三類的人,就是毫無盼望的失喪之人。

        與這樣的救贖觀相配合的道德觀,或稱倫理哲學,瀰漫著對感官享受的錯謬認識,以致於他們有的主張嚴格禁慾苦修,有的則認為,屬天的福分已定,可無所顧忌,只管放縱情慾。這樣,就形成諾斯底主義的道德觀,不是極苛酷,就是極放縱。他們完全忽視末世論,也否認死人復活的教導。他們認為,當一個人的靈魂離開物質的身體,進到“完滿”的境界之中時,就是終結。

        諾斯底主義的歷史意義

(1)諾斯底主義的失敗

        儘管諾斯底主義曾是真理的大敵,但也不能阻止基督教向前邁進。雖然一時間有許多人被他們的奇幻想象和神秘儀式所引誘,但是大多數的基督徒並沒有被他們離奇的教導或誘人的神秘祝福所欺騙。事實上,諾斯底主義在歷史上轉瞬即逝,有如隕星在空中閃現一時,便不見蹤影。當時的教父都直接指正諾斯底主義的錯謬,教會發表和傳達簡短的信仰條文,扼要申明基督教的基要教義,新約得到更合理的詮釋,其內容進一步正典化,以排除所流傳的一切偽福音書、偽使徒行傳和偽書信等,諾斯底主義因著以上的各種原因而終於瓦解。

(2)對教會的影響

        雖然如此,諾斯底主義對教會還是產生了一種非常不良的影響。它的一些奇異的教導,曾被教會所吸收,後來在羅馬天主教會中導致了以下的後果:如天主教對於聖禮所持的古怪的概念,他們又認為神是隱秘的,人應當藉著媒介(如聖徒、天使、馬利亞等)來到神的面前,他們還將人分為高品人、低品人,並且他們著重修道院的苦修主義。這些都是直接、間接地從諾斯底主義所受到的影響。

(3)從諾斯底主義所得的益處

        從另外一方面看來,教會也間接地因諾斯底主義的出現而受益。教會逐漸界定神的啟示,並釐清新舊約之間的關係。另外,教會也看到,起草簡短的真理宣言是必要的,於是就在當時洗禮儀文的基礎上擬定條文,作為詮釋福音真理的標準,就是信經。這顯然是教會在教義上的一大收益。基督教自此成為一個有系統教義的信仰,不只是一種奧秘。當理智在基督教信仰中的地位得到如此的重視時,基督教教義的發展才真正肇始,基督教的神觀才不致落入諾斯底主義的玄想揣測的謬誤之中。教會自此清楚認識到,舊約和新約所啟示的這位神,就是至高的神,是宇宙的創造者與支持者。教會拋棄了所謂次等的“造物工匠”(Demiurge)的教義,並抵制了所謂“物質是惡”的二元論(dualism)。教會一方面大力反對諾斯底主義認為基督不過是“一位分神”的觀點,而強調祂是神的兒子,另一方面也極力反對所謂“基督未取肉身”的說法,而強調基督的人性。教會堅持耶穌基督童女所生,行過許多神蹟,後來代替人類受苦、受死,並從死裡復活,並對這些事實加以更明確的闡釋。此外,為了要辯駁諾斯底主義異想天開的邪說,教會也就對耶穌基督替代性的救贖之工更加闡明,而針對諾斯底主義認為只有某些特殊階級的人才能得最高祝福的這種排他、驕傲的看法,教會特別指出全人類都有權利來接受耶穌基督的福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義史】第二部 教義發展的預備期 第二章 異端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