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学儒80后论道90后礼佛00后?

70后学儒80后论道90后礼佛00后?_第1张图片

佛系90后以其澎湃的内心力量征服了一众前辈,是的,70后80后年轻时候经常在小本上写下“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碧空云卷云舒”,奢望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没成想,到了人家90后这里,就这么自然自觉自动的实现了呢?是不是只能归咎于自然社会大环境使然呢?


70后学儒80后论道90后礼佛00后?_第2张图片

※1※

70后80后那会儿的社交主要是几个同学朋友在一块,打个篮球了,拨弄个吉他了,郊外游了,可以说还是那种小团体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情绪,体验的是真实的心情。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借书,借杂志,抄笔记然后再一块分享等等,为了一本书翻山越岭到同学家那是常事,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对知识的渴望,没有什么能压抑我们萌动的心灵。而到了90后,一台手机掌握天下,社交的方式也涵盖了线上和线下,即使不见面也不耽误聊天,在选择众多、信息庞杂的同时,90后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面对信息洪流和惊涛骇浪,90后依然能做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而且还养成了济世救民的心思,君不见随手点赞何其多?


70后学儒80后论道90后礼佛00后?_第3张图片

※2※

70后80后那会儿打车,先要突破资金这一关,在心里计较半天是走路还是坐公交?打车往往是最后一个选择。而到了真想打车的时候呢,被淋成了落汤鸡也不一定来车。打上车了呢,看着表的跳动,心里那是肉痛啊。看看人家90后,招手即来,挥手即去,并且还可以点赞评论,纵横捭阖尽在掌握之中。看电影就更不用说了,70后80后要通过某种渠道知道电影要上映了这个消息,然后排队买票去,有多少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刀光剑影发生在买票这一路上啊?如果是露天电影,那就直接是场大趴,而且为了抢位置,时常上演的文功武斗也深深的烙在我们心间,成为电影的一部分。还有一点要提的是,靠近放电影那块场地的树是油光,墙头是瓦亮的。人家90后呢,先看影评再挑演员,从点映场到3DMAX到座位随便选,面对如此众多的选择,自然能显示出90后的从容和淡定,没错,做事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就行,一切都看缘分和是心境。


70后学儒80后论道90后礼佛00后?_第4张图片

※3※

拿着一份杂志,穿上白色的的确良衬衣,带上一副眼镜,借来一块手表,到公园的长椅上约会,排队买电影票,然后为户口和工作而忧虑,这是70和80后的经典恋爱方式。一旦两地,邮票便成了寄托相思的关键物件,信纸呢也有很多种叠法,信封外面的字体也不能给恋人丢人,要苦练,甚至有很多被邮局人截胡的凄美爱情故事。老辈心目中的爱情首先是崇高和真挚,看看人家90后,见的太多,上来就是“务实”的恋爱,高举“不以结婚生孩子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的旗帜。浪漫也更是建立在踏实的经济基础之上,谈什么爱情,不如实在过日子。也好,希望越高失望越深,祝福这样实在能够更加长久。


70后学儒80后论道90后礼佛00后?_第5张图片

※4※

座右铭这个词不知道90后了解多少,70后80后是必须有的,因为起码小学初中高中(如果能上到的话)毕业的时候,要填同学录,必须要选一句能代表自己的话,庄(装)严(X)的写到别人的同学录上。无他,大多都是励志,静心,笃行,慎言等,但说参悟的真的不多。而且时代和环境更多赋予70后和80后一些貌似优(jue)秀(jiang)的品质,执着,韧性,坚定等等,记得上初中时,早上上学几十里是逆风,下午放学几十里风向一转,仍是逆风,自行车不使劲就倒退是事实。在一天天的磨砺中,我们仿佛被打磨坚强。90后生活在各种便利、便捷的环境中,或许生活一旦可以选择,安逸必是首选?或许生活一旦压力重重,礼佛确能解压?统计学告诉我们,总体现象无法表述具体的个体,只能祝愿各位90后以出世之佛心,理清这俗世的杂乱吧。


70后学儒80后论道90后礼佛00后?_第6张图片

※5※

信息爆炸给我们带来的假性认知透彻,以及阶级固化理论让我们放弃挣扎,甚至于说“佛系90”后这个词的本身,我们对“佛”的理解都不够透彻。但凡是真正的道理,其解读必然会有时代属性。想必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佛祖也会与时俱进吧。写到这里,也感到似乎已经被同化~~,追求一会内心的安宁与平静的确不错。

你可能感兴趣的:(70后学儒80后论道90后礼佛0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