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_第1张图片
本人周岁时在母亲的怀抱里(左一)

母亲张惠清,生于农历1930 年5 月12 日。母亲的娘家在中张村,离我家五里路,外公外婆跟前4 个孩子,舅舅行大,大姨嫁广德村,三姨嫁西堡村,母亲在姑娘中行二,下辈人称她二姨。嫁到我家后,我父亲在家族中行八,中年时人们称母亲八婶,老年时称八奶。母亲生于农家,懂得怎样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她16岁嫁到我们裴家,由于我家劳力少,她早早就担起家庭的重担,每日和男劳力一样,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为了家里过得好一些,她起早贪黑,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为养育我们兄妹4 人,且不说她十月怀胎之累,就孩提时哺乳灌汤、添衣加被、饮食筹划、生病熬煎到我们步入学堂、长大成人,就够她累得了。那时,家中儿女多,生活困难,为节约开支,我们的衣服都是小的穿大的穿过的,有的衣服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母亲不厌其烦地为我们缝衣做饭,无微不至地呵护我们,可谓操碎了心,吃尽了苦。小时候,我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母亲在煤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母亲心灵手巧,年轻时干活特别利索, 家里几个人的穿衣吃饭都是她一个人操持,织布缝衣不在话下,饮食烹调美味可口。织布是母亲当时一项浩大的工程,一年四季母亲都在为这一工程准备、忙碌着。那些线穗子,是母亲一冬天纺出来的。夜间,我们睡下了,母亲在纺线,我们便在母亲纺车的“嗡嗡”声中入眠。线纺好后,要缠线、接线、浆线,有时还要染线, 那是为了织出花条纹或花格子的布; 之后梳理,上机,整个工艺流程才算完成。母亲织布,是在忙完农活、家务后抽空儿坐在织机上织布,我很少见到母亲能有整块的时间专心织布。我们一家人的衣服、鞋、袜子,就是这样在母亲的手上织出来的。

母亲待人仁慈,性格随和,懂得大道理。她常常说一句话:“别人对你好,你就要对别人好。”她从来不说一句伤人感情的话,对人总是忍让着,包容着,看去和蔼可亲的样子。和她处的人,都说母亲特别好处。母亲一生没有上过几天学, 后来生产队里办夜校, 她认识些字。我们感觉,在母亲的骨子里就懂得一些大道理,经常跟我们说:“家中来客人要向别人打招呼”、“帮别人就是帮自己”、“别把力气看的太重”“把身体当个事”“人穷志不能穷”等。母亲没有出众的容貌, 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农村妇女,但在我的心目中,她却是最伟大的。记得小时候,我出麻疹发高烧,他彻夜不眠守候在我的床边,不断地用毛巾为我擦身降温。有一次, 我在河里捞柴时脚伤的严重,好了一个多月,在家啥也不能干,每天母亲做好饭端到我跟前。我上小学时,记得每天放学回家,遇到母亲正在灶前烧火做饭时,我就围在她身边,因为那时使用柴烧火, 母亲总会在烧火时, 用柴火给我们烤馍或烤些红薯吃。一到冬天,我围到灶旁还为了取暖,一举两得,一方面为了吃,一方面为了身上热点。我工作后,每次回家时,她都会早早地在门前等候,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想着给我留着,给我拿来核桃,还老是把我当孩子一样看待,打好后递到我手中,遇冬天,晚上睡觉前,总是提前给我插好电褥子。每次走时,总是做好热腾腾的饺子让我吃。每当这些情景出现在眼前时, 我就会想起孟郊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总是为我们兄妹几个默默的做着很多事。尽管我们有时不理会她的爱,甚至有时做一些让她伤心的事,她总是包容着我们儿女们所做的一切。母亲永远是我最爱的母亲。母亲虽然不认得几个字,但她给我们兄妹的是生命的教育。母亲和父亲在一块七十余载,他们不离不弃,相濡以沫,风风雨雨,含辛茹苦,相依为命,携手到老。他们俩口子常常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但谁也离不了谁,尤其到了老年,一个看不见,一个听不见,两个人顶一个人。母亲有事去女儿那里待几天,父亲就觉着没了着落,连个说话的都没有。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无论去哪里,两个人都在一起。父亲新千年以后眼疾加重,更是离不了母亲的照顾。他们过了一辈子,可谓夫妻情深了。

父母在,家就在。家,永远是我们的避风港,有父母亲为我们遮风挡雨。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他们甘愿付出,而且不求回报,只求儿女平安。我们兄妹几个能长大成人,也是父母亲的血汗灌养的,离不开父母的悉心关怀,百般爱护。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我们人格的形成都有深刻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