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太伯世家

周太王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就是吴太伯,也有版本说叫泰伯,老二老三分别是仲雍和季历。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有个成语叫作“不分伯仲”,意思是不分高下。而古人习惯用伯仲叔季来给家中兄弟排名,有些甚至一直沿袭至今。

季历十分贤能,儿子昌也很棒。这个昌,就是周文王姬昌。周太王想把王位传给季历,然后传给姬昌。但是,正常情况下,王位都是世袭的,也就是父传嫡长子。于是,吴太伯和仲雍两个人逃往荆蛮,也就是现在的江苏,两人剪断头发,在身上刺满花纹,表示不再继位。

据说途中曾经经过太行九泉山(今晋城市吴王山),后世为纪念更名为吴王山。

太伯与仲雍同避荆蛮后,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土著居民认为太伯有德义,追随归附太伯的有千余家,并拥立太伯为当地的君主,尊称他为吴太伯,自号“句吴”。不过太伯兄弟有没有到达江南,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说法,将梅里定在无锡,是南朝无锡县令刘昭在注《后汉书·郡国志》时开始这一说法的。以前古籍所说的梅里究竟在哪里,至今一直难以确定。

商代末年,中原地区侯王用兵频繁,太伯深恐兵祸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筑城郭名为“故吴”,但这一说法没有历史记载,在当地也无古城遗址,只是无锡今天有人这样推测。相传太伯定都梅里后,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相传太伯开凿伯渎河,它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无锡清名桥一段俗称“伯渎港”,一作百渎港。伯渎河的开凿,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太伯三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受到后世所敬仰。

太伯无子,死后由其弟仲雍继位。太伯葬于梅里东(今鸿声镇)的皇山(后名鸿山)南麓。周武王灭商后,派人找到仲雍的后人周章,正式册封周章为吴国君主。太伯被后世奉为吴文化的鼻祖。

从太伯创建吴国算起,传到了第十九代王寿梦,寿梦有四个儿子,四儿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寿梦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札避让不定,于是长子诸樊继位。诸樊元年,诸樊服丧完毕,要把王位再让给季札,但季札仍旧推辞,认为长子才是合理的继承人,要遵守节义。诸樊去世,留下遗命,把王位传给二弟,以此一直传到季札,以此完成寿梦的遗愿。最后,季札被封在延陵。延陵,就是今天的江苏常州。我就是常州人,对此非常熟悉。

关于季札,还有个典故,叫作“季札挂剑”。

季札挂剑是指春秋时期吴国使者季札将佩剑挂在徐君墓前(表示赠与)的历史事件。

延陵季子将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挂剑也成为不忘故约,诚实守信的历史象征。

我们提到,季札本来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最后没有接受王位。那么继位的是谁,是三儿子的儿子僚。吴楚交界处有女子为了争抢采摘桑叶而引起了两国家庭的交战,最后演变成吴楚两国之间的攻伐。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劝吴王僚伐楚,公子光对吴王说,伍子胥是为了报自己的杀父、杀兄私仇,伐楚对吴国并没有什么好处。这么一来,伍子胥也明白了公子光的立场,给公子光介绍了一个叫专诸的勇士,随后就归隐田园,等待大事的成功。

公子光是谁,是诸樊的儿子。因此,公子光认为,先王的命令是兄死弟继位,一直到季札,现在既然季札不当国君,那么理应将王位传给他。而现在吴王僚论资格比不上自己,于是就派专诸刺杀吴王僚。

公子光宴请吴王僚,吴王僚也不傻,带了很多亲信保镖。公子光假装脚疼,躲进了地下室,让专诸去刺杀吴王僚。专诸将匕首藏进烤鱼的肚子里,伪装上菜,递到吴王僚面前的时候,掏出匕首将其杀死。有人说,那把匕首就是鱼肠剑。随后,公子光代立为吴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季札回到吴国之后,说,只要对先王的祭祀不废止,人民有国君,社稷得到奉祀,就没什么埋怨指责的了。只有哀悼死者,侍奉生者,听从天命吧。于是,在吴王僚的墓前汇报了自己完成外交任务的过程,痛哭哀悼了一番。

吴王阖闾元年,任命伍子胥为官,并且任命从楚国逃亡来的伯嚭为大夫。三年,伐楚,大胜;四年,伐楚,大胜;五年,伐越,大胜。六年,伐楚,大胜。九年,伐楚,五战五胜。伍子胥和伯嚭从坟墓中挖出了楚平王的尸体加以鞭打,来报杀父之仇。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勾践做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越兵派遣敢死队挑战,三次冲向吴军阵营,然后高呼口号,自杀于阵前。吴兵光顾着看,放松了防备,越兵趁势攻击,吴王也因此受伤而死。临死前立太子夫差为王,问夫差,你能忘记勾践杀死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不敢忘。

过了三年,终于在夫椒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派文种求和,愿意将越国作为奴仆。伍子胥劝夫差斩草除根,夫差却听了伯嚭的,停战,订立和平盟约。接下来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了。二十三年十一月,越国打败吴国,勾践想流放夫差,并没有杀他的意思,但夫差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建议,自杀而死。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杀了伯嚭,因为伯嚭不忠于主上。《史记》中记载伯嚭被杀,但也有版本说伯嚭归降于越了。随后越王勾践便引兵回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吴太伯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