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5
冲突
今天是一个平淡无奇,暑假里的一天。
今天我再一次变身女儿口中的“骷髅头”妈妈。女儿说 “妈妈在发火的时候,像一个可怕的“骷髅头”,而我像一只小白兔”。
在任意一天的大多数时候,我觉得我是一个正常意义上的“好妈妈”。每天坚持亲自动手给女儿做营养可口的爱心三餐,上学的日子只要有时间一定亲自送她到学校门口SAY 88。放假的日子只要有空就陪着她在家里玩耍、读书、练琴、掏估科学小实验,规划并安排各种活动玩耍。每天睡前雷打不动的亲子阅读,从一岁开始已经坚持了有几千天吧~~大多数时间里,我对她充满爱意,关注并表扬她的进步,从不吝啬妈妈的赞美。我们一天当中,会数次抱在一起,亲呢而又温馨,我们相互告诉对方“宝贝,妈妈最爱你~~”“妈妈,我也爱你~~” 这画风是多么温馨啊。
可是有时,我突然就变成一只女儿口中的“骷髅头”妈妈。好嘛,骷髅头是多么可怕,而且女儿说自己是一只可怜的小白兔。她还说,妈妈发火的时候,像一只大大的“骷髅头”在使劲追小白兔,小白兔吓得一个劲地跑,跑着跑着小白兔就呆掉了都忘记了跑。
听着听着,我也呆掉了。咦,我不是立志要做一个“好妈妈”牌妈妈么?为啥听了学了那么多育儿的课程,看了那么多育儿、育已的文章与书籍,经常振振有辞地给周围人大讲特讲“育儿要温和而坚定”、“打骂孩子是家长无能表现”的我,怎么一不小心就露出了“骷髅头”妈妈的马脚?!
在这一天当中,我数次思考这个问题。
我努力回想了一下今天“骷髅头”妈妈的变身过程。
近期我在休一个长长的假,所以得以7*24地陪伴她。早饭后,女儿自觉地练了会小提琴。练琴完毕,女儿快乐地钻进她的小房间,嘴里叽叽咕咕地说着她自编的“动物理发室”的故事。听她快乐地叨叨叨,我心情还蛮愉快地收拾起来。
刚过去的周末,回了孩子爷爷奶奶家。孩子在自己玩耍,我在收拾有些凌乱的家。家里那个叫“小白”的扫地机器人,嗡嗡地转着,没一会就滴滴报起警来。在洗衣机前收拾的我,折过身来救它。发现小白是被女儿敞开在地板的小提琴盒给绊住了。第一反应自是要把琴盒挪开,手在碰到琴盒的一瞬间又像触电一样弹回来。一分钟前还岁月静好的老母亲,心里突然升起一股怒火,“这孩子怎么又不把琴收好?!!天天讲的事情还总是做不好!”心里这么想着,嘴巴已经机关枪一样“XXX(女儿全名),你给我过来!” 一秒前还在哈皮中的女儿,脸上带着一半的笑意+一半的疑惑,光着脚丫子咚咚跑过来。
“你怎么回事啊?啊??琴盒子为什么不收起来??你不知道这个天气湿度这么大,回头琴调音又难调得要死吗?你看不见妈妈调音拧得手都红了么?为什么做事总是这么慌慌张张,妈妈没有告诉过你,练习完琴就一定要把琴收好么?!嗯 ??”当时我的语速一定是像炒了一大锅豆子一样清脆极了吧。
“妈妈,我忘记了。。。”女儿惊恐地睁大眼睛,喃喃地在解释。
“妈妈有告诉过你为什么要收琴对吗,不收好,琴调音更加难调,你看不到妈妈每次给你琴有多费劲嘛?!跟你讲道理,讲原理,你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快说”
“。。。。”女儿低头不语。不知道是不是已经觉得眼前的妈妈像个大大的“骷髅头”。
觉得她不能按要求及时收好自己的琴就已是表现不好之一,挨了批评一点都不敢解释,更不会主动道歉,就是表现不好之二了,心中的怒火值立马飙升。
继续火力开喷“你这什么孩子啊,你都快上小学了,妈妈反复跟你讲,做事要认真不能稀里马哈,为什么就做不到?啊?”
“。。。。”女儿张口结舌,欲言又止,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样子。
“妈妈最讨厌的就是你这种做事不认真的样子,妈妈有为你学什么语文数学英语学不好批评过你吗?妈妈只会为你做事不认真、对人没礼貌而批评你,对不对??你从小就养成这种坏习惯,你长大了会一事无成!!。。。。” 对,一个义愤填膺的妈妈,劈里啪啦说个不停。
我不记得我还说我多少类似这样批评的话。只记得女儿的头可怜巴巴地垂着,眼睛里蒙了一圈眼泪水,随时就要掉下来。
“骷髅头”妈妈和小白兔心情都非常不好,小白兔怏怏回房间,“骷髅头”妈妈呆坐在沙发上在问自己,我这是怎么啦?为啥间突然就像个炮仗?为啥?为啥?为啥?
2020-08-06
反思篇
我坐在沙发上,和自己对话。
我为什么会一分钟之内变脸“骷髅头”妈妈?为什么我会这般的情绪不稳定?为什么我明明在五分钟前还为这个尚六岁的孩子能自觉练琴、好好吃饭还会帮大人做家务而心存欢喜,五分钟之后就因为她没有及时把琴放进盒子里,就能把自个儿气得血管爆起,忧心孩子未来的做事行为习惯都将毁于一旦?真的是爱之深,责之切吗?这就是爱吗?
我从孩子的眼神里看到了惊恐、难过,看到了她满脸的懊恼,听到她回到房间后一边啜泣一边自责的说“呜呜呜,我又做错事了,我又惹妈妈生气。。。” 在那空气都快凝固的责骂时间里,我真的是爱她的吗?她会觉得我是爱她吗?
想了一会,我也很想流泪。
我好像看到了很多年前也曾经是个小女孩的我,也扎着和女儿差不多样式的小辫子。时光又回到童年住的那幢房子里,我也把什么书啊东西啊扔得东一丢西一丢。总是忙忙碌碌的妈妈(因为妈妈有两个孩子还要操持一家人的生活),正面带愠色喝斥我。“你真是个没料(家乡话大意就是没有规矩,没有什么用,不会收拾之意)的小孩啊~你看看这家里乱的,就不能跟用过的东西拾起来吗?啊??” 那个小小的我,也是满脸的不高兴好像脸上还挂着泪痕。那时的我,大概是七八岁或者十来岁吧,突然其来一个比我小六岁的弟弟,让我感觉到妈妈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爱我。妈妈在我六岁的时候,大着肚子消失了好一阵(我弟弟是属于躲避计划生育而出生的一拨85后浪:-)后,然后带着初生的弟弟在亲戚家又住了一阵才回家。这期间,有许多次爸爸带我去看妈妈,那个五六岁小孩子的我都很想留下来和妈妈住一起。长大后自然能理解,应该是亲戚家不方便吧,所以每次爸爸都要求我听话,把我带回家。记得有一次,我赖着就不肯走,我就想跟妈妈睡一起不想回家。细节已记不清,只记得爸爸简单又粗暴地揪着我的耳朵,一把就把我拎出大伯家的门。
从小到大脑袋上都贴着“懂事听话好孩子”标签的我,是在家里家外人的夸赞中长大的。偶有被批评,就会噘着嘴巴不乐意。妈妈生了弟弟后,对我的批评想必应该会让当时的我更不乐意吧。从弟弟一出生,无论是爸妈还是周围人都会说,你是大姐姐,要照顾弟弟让着弟弟。在那个让孩子吃饱穿暖好好上学就已是100分家长的年代里,爸妈忙于工作和生活,应该没有意识到从独生子女突然变成二孩家庭的大姐姐,当时我内心里的各种失落吧。
凡是有关系的地方,就会有伤害。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也必然有伤害。理想中的父母,当然是给孩子足够的爱,但显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每个人成长的家庭里,都伤痕累累。
客观地讲,我的父母绝非重男轻女型的父母,绝大多数时候也能一碗水端平。所以如果说爸妈没有给我爱,那绝对是不公平的。爸妈有给爱,只是可能有的时候有缺失,有的地方没有给足够,就有了一些伤害。爱是什么?爱是重视、接纳、尊重、认可、支持、帮助、保护、关注、理解和陪伴。。。孩子在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爱。
伤害是什么?伤害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无可避免,伤害是爱的缺失。当父母在忽视或否定孩子时,孩子没有得到认可与尊重。当父母在控制孩子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得到接纳与尊重。
长大后,我也为人父母。我和很多父母一样,为了孩子好, 在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
~应该认真写作业
~应该整理好自己的东西
~应该有礼貌
~应该少看电子产品
~应该。。。
从道理上讲,这些或许都是对的。某种程度上讲也的确是为了孩子好。这是不是就是爱呢?并不是爱,因为这个过程中没有看见、没有理解、没有尊重、没有支持。孩子体验到的只是被控制、被压迫、被指责。缺失了相应的爱,就会形成心理伤疤。孩子长大后,就会容易对别人的控制、要求和否定非常敏感。正如我,童年时期父母的养育方式、横空出世的弟弟,被迫营业的大姐姐身份,和我在成年后性格上的敏感细腻、求关注,争强好胜等等不无关系。
时至今日,已做了母亲的我,完全能想像得出在弟弟刚出生的头一两年里,父母会增加多少劳碌,尤其是我的妈妈,里里外外一把手又要增加多少辛苦。妈妈自己就是外婆家五个孩子里的长女,15岁就到工厂上班,从小就要照顾一堆弟妹。谁又曾经细腻对待过也同是长女的她呢?
天性敏感的我,童年时期多少有一些被忽视,长后就特别渴望别人给我及时回应,正面反馈等满足,会对伴侣、孩子甚至是领导及同事的不关注而暴怒。
我是在甩锅吗?我是想把自己情绪不稳定、对女儿时不常开吼的行为归咎于我所谓的“原生家庭”或者“童年阴影”吗?不,长大了的我,现在的我,很爱我的父母和弟弟等家人。我知道在那个时候,父母之所有没有给我足够足够的爱,可能很大的一个原因是:父母自己也不并了解,也不会。
那么,刚才那个暴怒得像机关枪一样的我,是真的对我的女儿在开火吗?是的,表面上是这样。拨开表面,是我在我自己孩子身上,因为她的不整洁不收拾的缺点而联想起我小时那些不快乐或者说叫痛苦回忆吧。我想起了童年时妈妈无心或有意的训斥,想起了因为我“不听话”而被爸爸当着众人揪着耳朵拎出门的不堪记忆吧。想起的是,为什么我反复说的事情,会没有人重视,会把我讲话当耳旁风的低价值感吧。
写到这里,再一次泪流满面。我想我应该立刻跟孩子说,对不起,妈妈刚才的表现真的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