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读后感(一)

《风起陇西》读后感(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风起陇西》,这本书以三国时期为背景,一部优秀的间谍小说。里面的主人公荀诩,字孝和(长沙),非常喜欢,(网络配图)。他的工作性质有点像检察官,更像是基层的侦查民警,有着高超的推理分析能力,文件,信息处理能力,关键场合的逻辑判断能力,是体察入微的鬼才。

《风起陇西》读后感(一)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部风起陇西让我也认识到战争,除了是王侯将相之战,更是谋略之战,信息之战,经济之战,技术之战,生动形象地还原了战争的详细经过。人物形象特色鲜明,荀诩,糜冲,诸葛亮,李平,狐忠,成蕃,陈恭,冯膺,马岱,杨仪,魏延,高秉堂,廖会,马忠,裴绪,阴辑,杜弼,徐永,姚柚,郭淮和郭刚,郤正,糜范……

      也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诸葛连弩与诸葛亮的谋略,原来一切都是在他的掌控之中,荀诩~守卫连弩机机密~挖出双向间谍“烛龙”~击垮李平,无一不在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之中。间谍的代称也颇具韵味,白帝(谷正),黑帝(陈恭),赤帝,烛龙。

“蜀军可怕的攻势仍旧没有停歇的征兆,见影遮天蔽日,犹如一张死亡的大王笼罩下来,蜀军使用的弩机威力极大,即使魏军拿自己坐骑当,盾牌也会被连人带马一起射中;从大将军朝曹真皇帝曹睿的一份奏表可以了解,‘蜀酋诸葛亮,顿兵陈仓城下,二十一日,死伤惨重,无功而返,重蹈街亭覆辙。天子睿断,三军用命。蕞而小国逆天而行,徒增笑耳’”,虽然最终荀诩还是没能阻止图纸(诸葛连弩军事机密)的泄露,但是荀诩已经把他的才能发挥到了顶尖水平,他的形象记忆犹深,“虽然他成功的总务,阻止了敌人的阴谋,虽然他成功地瓦解了汉中的五斗米教网络,虽然他成功的抓到了企图潜逃的弩机工匠,虽然他最终促成了间接的糜冲的死亡,仍旧是完败,图纸的泄露让一切的胜利变得毫无意义,但还是倒在了距离胜利最近的地方。”暗中有魏军烛龙在帮忙,是这次失败的关键。

        间谍对情报的处置也非常细致,比如陈恭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他将所有情报,根据蜀国司闻曹的术语。将情报信息分为,硬资料和软资料,硬资料,比如邺城,卫戍部队数量,关中地区屯田岁入,出使吴国的使臣姓名等。软资料,犹如陇西地区军事指挥官的调动,朝廷官员的升迁或新搬的法令。后面软情报不能简单的转交,沔县(情报中转站),他必须要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见解,并指出这一情报可能引发的后果和对蜀国的影响,如果涉及重要官员的调动,还将当事人的详细履历,性格特征以及风评附上。

        这些细节让我学习和了解到我们的户籍档案的作用。档案基本上伴随着个人信息和户籍信息,生平履历,在国家或机构需要的时候可以调出来查看,基本上是属于国家与相关部门,统一的掌控之中。如曹魏,为了杜绝间谍活动,实行了严厉的户籍管制制度,无论户名还是土族军户,都必须在当地郡府登记造册。另一方面他们的官署部署,也独具特色,虽然历史上可能不是这样,或许也不存在这样的专门机构。蜀国,间谍的职权范围,司闻曹靖安司,情报的传输者。司闻曹下属军谋司,负责分析情报的准确性,并添加自己的见解;主要是对得到的情报进行比较变为解析,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缜密的思维。蜀国司闻曹的原则,是第1线工作的间谍们彼此隔绝,单线纵向作业,绝不发生横向联系,这样虽然效率会变低,但可以保证当一名间谍被捕后不会对其他线造成损害。

魏国,间军司马专门负责调查蜀国在天水地区的谍报活动。(只要观察,不要去替别人下结论,定论会导致偏解,屏蔽掉许多有用的线索,你的偏见是敌人间谍赖以生存的基础);机技曹,研制更为先进的技术兵器。

谍报之间的信息传递。白帝传递给信息成功,在木质的基案底部画标记,凹凸上似乎有规律。那些凹凸是些刮痕,有两道右倾的斜线,还有两个头尾相连的圆圈组成。————将信息指向,一家羊杂烩店,羊杂碎店前杆子上飘扬着一面脏兮兮的幌子,就着夕阳西下的最后一抹余晖,他可以看到幌子上有羊汤二字,而这两个字被嵌套进了两个舌位相连的黄色圆圈之中。而且陈恭和接头的老头(陈恭对这位老头观察细微,老板50多岁,双颊颧骨发红,脸上沟壑纵横,眼睛夹杂在皱纹,几乎分辨不出来一口歪斜的大黄牙)。“您要点什么?我这就给你去盛。”;“当年洛阳一别,已经20年,至今思之司马相如上林赋的曼妙,人就让人神往。”这是一套公用暗语,这套暗语每位间谍和他的情报网络都知道,专门用于两条独立的情报线的彼此识别。“《上林赋》虽曼妙,却不如《七发》慷慨”。将文件信息藏在,——灶台旁麦梗堆,边上的鼓风箱像木杆与顶套,从里面取出一沓写满纸的纸来。

文中,类似于这样的情报信息传递之间的细节数不胜属于颇有趣味;细节入微。

你可能感兴趣的:(《风起陇西》读后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