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教育第一阶段:练习与激励

——《音乐神童加工厂》摘五


乐器练习

“可怜的家伙们哪!他们就像苦刑犯、烈士…有时侯是圣人”

——乔治·埃内斯库评价小提琴演奏家

乐器练习”这个词在每个国家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法国小提琴家们用 travailler表示工作, Jour代表演奏,有时用s' exercer表示练习。波兰人则用 cwicza表示训练,而俄语 zanimasta意为使自己忙碌。

乐器练习意味着日复一日的工作,包括提高和保持演奏水平,学习新曲目,巩固并完善已经掌握的曲目。乐器练习对于每位高水平的小提琴家都至关重要,即使是达到生涯巅峰的演奏家也必须坚持练琴。这一情形与高水平的运动员类似;公开演奏的质量取决于每天乐器训练的情况。

学生进行乐器练习时,老师并不在场,家长则会在独奏教育初期监督这个环节。家长的在场不可或缺,因为这一阶段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养成练琴的习惯。

独奏老师会建议每日练琴的最少时间:3-5岁的孩子,一到一  个半小时;大于6岁,则时间翻番,即两三个小时;78岁的学生  每天练琴要超过三小时,以尽快达到每天练习四、五个小时及更多时间的阶段。

20世纪最著名的独奏教师斯托利亚斯基,曾“要求学生每天吃完早饭,就从琴盒里拿出小提琴来练习,直到睡前才能把琴放回去。

所有其他活动,包括常规教育,都要把时间压缩到最少。孩子应该把毕生献给小提琴”。遵循俄罗斯小提琴教学传统的独奏老师都以此为榜样。

多数受访学生被迫服从老师要求的练习时间,而老师也会解释每天刻苦练琴的重要性。他们引用鲁宾斯坦3曾说过的一句话:“一天不练琴,没人会知道。两天不练,我能听出自己与以前演奏的不同。三天不练,我的观众都能听得出来。”

就这样,老师在家长的协助下,教会学生乐器练习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逐渐养成每日练琴的习惯,并产生了对工作和练习的强烈依赖。

实际上,所有达到一定程度的独奏学生,练起琴来都像是典型的工作狂。独奏教育第一阶段致力于培养学生有效的练琴方式。


激励练琴的惯用做法

就算是颇具威信的独奏老师,要想让学生刻苦练琴也非易事。同时,这些年轻的小提琴手们也难以将老师的所有建议都付诸执行。

老师从口头上对学生施压,他们通过幽默或讽刺的方式来激励后者进行高强度的乐器训练。他们有时也会失去耐心,勃然大怒。

受访老师中有三位表示,严格的监督远比吼叫或威胁更为有效。这些老师把学生安排在离自己很近的地方练琴,每天前去抽查数次。他们还不时给学生开个小灶,来理顺某些问题。他们声称这些做法有助于节约时间。

家长激励

家长则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来激励孩子尽量达到老师所规定的练琴时间。受访家长表示,他们最常用的是给予孩子奖励。奖励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给孩子买玩具,允许他们与伙伴出去玩耍有的只是给一些糖果作为用功练琴的奖赏。

还有些家长宣称,他们只靠权威便可让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

许多成年小提琴手向我讲述了他们学琴时所需承受的精神压力:如果不好好练琴,父母往往会使用言语威胁(包括大声吼叫)和各种惩罚措施来对付他们,比如限制出门自由、禁止玩电脑游戏或看电视等。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虽然这些做法曾令他们感到不快,却是督促练琴的必要举措,且与许多家长鞭策孩子在学校力争上游的方法类似。

我还观察到一个家庭动用间接的手段是公开表演来激发孩子对乐器训练的兴趣。这家的独奏学生总是在为至少一场音乐会做着准备,他也因此产生了持久的练琴动力。

也有学生并不对高强度练习怀有抵触情绪,因为整个家庭都参与到这一行动中来。按一些老师的说法,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孩子对练琴的态度,在某些文化传统中,孩子对家长的服从就好比学徒和师傅间的关系。一些老师表示,有着亚洲文化背景的学生,其练琴态度更好些:

“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的班级将只招收来自日本中国和韩国的学生。他们像成年人一样练琴—练得久也很棒。他们已经全身心投入到演奏中,他们是模范学生。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像他们一样。他们把我当上帝一样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乐器教育第一阶段:练习与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