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场和火车站

飞机场和火车站

20191220


        这次出行有些紧迫,大约五十个小时,到南京,去上海,回南京,返沈阳。八号晚上六点半离开,十号晚上九点落地。两班飞机,两班高铁,完成了全部形成。

        按照上一次的惯例,这一次关注了南京机场,同时也感受了南京南站。

        其南京机场已经去过多次了,从第一航站楼到第二航站楼,不过这一次又有了新的认识。

        大约是在2000年,亦或是更早之前,但是2000年的六月吧,确切的记得去过一次。波浪形的屋檐,里面别样的结构和布局,有一种清新靓丽的舒畅,或许那个时候也只能是有这样的认识。过后也还是走过了几次,但是没有过多认知,每次再到南京机场还都是第一次的印象的重现。

飞机场和火车站_第1张图片
南京禄口机场T1航站楼

        或许也是最近,也是去过了几个机场,再看的时候,想的就多了一些,尤其是去了郑州新郑、贵阳龙洞堡、威海大水泊,以及再去了成都双流,就想了解机场的形状和规模。

        先说成都机场,其规模远大于沈阳桃仙,虽然沈阳桃仙也修了新的航站楼,却也还是不行。就停机位看,沈阳大概是五十几个,一条三千多米的跑道,成都有将近一百八十个停机位,至少有两条跑道,也是三千多米的,郑州有一百六十个停机位,跑道大概也是两条,由此看出机场的规模。

成都双流机场平面
郑州新郑机场平面
沈阳桃仙机场平面

        其实从位置上看,这三个地方大体都是枢纽,只是郑州还担负中转的角色,而成都既有中转,同时还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因此有大的体量,是沈阳无法比拟的。这些地方当然无法与北上广相比,上海有两个机场还不够用,而且每一个的体量也是成都郑州无法比的,至少三条跑道,还有四千米的,可以停靠A380,北京就更不用说,大兴机场更是无法比拟。

        国内的机场可以说都是经过了几次的改建、扩建,但似乎永远也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建成即过时,即满足不了要求。以沈阳机场为例,最早的机场是东塔机场,八四年我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就是落地东塔机场,现在看来,东塔机场就像玩具一样,太小了。然后沈阳修建了桃仙机场,当时觉得是大了一些,然而还是不够用,随后又修了第二航站楼,没过几年,又觉得不够用了,又修了第三航站楼,又大了一点,其实还是不够用,相比于其他,依旧是小巫的量级。其实这些还不主要,问题是T3修建之后,前两个就废弃掉了,这个有些可惜。

飞机场和火车站_第2张图片
沈阳桃仙机场平面

        或许是发展的需要,国内各地机场都有扩建和改建案例,弃旧用新,几乎是一个惯例,不知道在规划的初期,为什么不能做整体或更大考量,做出阶段性的发展规划,也不至于总是把旧的扔到一边,这不仅仅是浪费,还有一种“堵”的味道。

        说到机场,有一些事情还是需要思考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机场是做什么用的。

        如果不坐飞机,或者说坐飞机的与自己无关,恐怕不会有人去机场,如果不去远行,恐怕也不会去坐飞机,换句话说,因为要远行,所以才要坐飞机。就机场的功能来思考,机场是一个停靠站,仅就乘客的角度思考,机场是连接乘客与飞机的纽带和桥梁,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内容。

        简单的说,机场是一个封闭的区域,用以进行与飞行相关的一切活动,而封闭的目的,在于安全。而飞行的目的在于运输,因此机场也有与外界联系的通道,比如物资的进出,人员的进出,这些是相关于飞行保障的,而还有的就是被运输的物品和人员,也就是乘客,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所能够理解和谈论的机场,也是这样的机场,也就是航站楼。

        机场的封闭边界,将机场与周围分割开来,然而通过一个叫航站楼的建筑,把两个区域连接了起来。航站楼横跨在机场封闭线上的一个点上,它的一侧在机场封闭区域内,通常叫做空侧,另一侧在封闭区域之外,通常叫陆侧,两个区域通过一些功能区域隔开,实际上,还是有一条封闭线存在。在出发区,这条线是安检区,在到达区,这条线是出港口。

        相对而言,到达区域要简单一些,因为飞机是陆续抵达,而乘客都会立即离开,由空侧流入到陆侧,然后离开。当然也有过站或转机的,因为飞行尚未结束,还可以依然停留在空侧,等待接续的飞行。而出发的区域,相对就要复杂一些,在出发区,空侧与陆侧繁琐且复杂的设置。

        在出发区的陆侧,有很多的功能区域设施,买票,值机柜台,这是飞行前的必要活动。即便是已经购买了机票,值机更换登机牌,也是一项繁杂的活动。目前近国内航班,全国就有很多个,而且通常有都是在不同的柜台办理,又因为航班频繁密集,乘机的人又多,排队的现象很正常,虽然有自动值机服务,但是在需要有行李托运的时候,还是要到柜台,进行人工办理。换句话说进入机场的出发区,首先看到的是值机柜台。

飞机场和火车站_第3张图片
郑州新郑机场出发

        值机完成后,就要到安检区进行安检,而进入空侧。虽然在出发区的陆侧也有其他的服务,比如餐饮,但是对于出发的人来说,更愿意通过安检,进入空侧,在进行后续的的活动。

        所有机场的安检区,都是排队等待的,一方面是乘坐飞机的人多了,一方面也是安检的项目与内容也多了,因此也就耗时。

        通过安检进入空侧,似乎心就踏实了,也就放松了,也就无可奈何了,听天由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飞机啥时候来,啥时候走,可不像机票上写的那样,这里面有很多的变数。也是由于这个原因,在航站楼的空侧,有多于陆侧的各项服务设施。

        首先是等候区,这里的特点是有很多的座椅,在登机口的附近,很大的区域。而在航站楼的陆侧,几乎没有座椅,这一点的差距很大。

        其次是商店,在这里有很多的商店,经营着各类的商品,吃的、穿的、用的,还有各类的图书。

        再有就是各种的小吃、饭店,显然这里的价位很不亲民,但还是有很多的食客。我也曾经有过消费的经历,的确价格有些高。曾经有过对此事的诟病,但是没有结果。飞机的价格在打折,但是机场的服务却从来都不会打折。

        再有的就是吸烟区,当然这不是所有的机场都有的,但是确实有部分机场是设置吸烟区的。在强力戒烟之前,国内机场通常都设置有吸烟区的,沈阳桃仙机场原来就有。但是随着戒烟势头的强劲,部分机场就取消了吸烟区,而有一些机场却依然保留着,比如南京机场。其实国外的机场一般也都设有吸烟区,比如迪拜机场。设置吸烟区,应该是对人的尊重的体现,虽然提倡戒烟,但是买卖香烟并不违法,吸烟的人也是确有存在,那么这些人群的习惯也应该受到尊重。

        在空侧候机,不同的航班,会有不同的地点登机,也就是登机口,通常的情况是,人与飞机的直接对接,即便是飞机没有进入航站楼,而是停在了停机坪上,也是由机场摆渡车将乘客送抵航站楼的到达口,并且全程都有机场人员陪同。

        在航站楼空侧区域的外侧,是飞机停靠的地方,通过廊桥把飞机与航站楼连接起来。简单的,或者是小型的机场,航站楼的停机位通常是一字排开的,这样的安排可以适用于航班起降不频繁的情况。当航班数量增加,就将航站楼设计出一个像手指一样的建筑,这样在手指的两侧都可以停靠飞机,而增加了建筑的线性长度,这样的建筑也被叫做指廊,可以说指廊是现代机场的通用的结构。

飞机场和火车站_第4张图片
巴塞罗那机场

        指廊结构也有多种变体,从V字叉形变体,到章鱼形变体,以及这些变体的组合,其目的就是增加停靠飞机位置的数量,也就是机位数量。像郑州新郑机场,就是双V字叉形指廊,中间以直柄连接。直柄的空侧也可以停靠飞机,直柄的陆侧是进港陆路交通的区域,私家车,出租车,公交,地铁等的区域。及至的是北京大兴新机场,就是章鱼形指廊的代表,而这样的结构,不只是这一个,成都天府新机场,也有类似的应用。

首都国际机场
飞机场和火车站_第5张图片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飞机场和火车站_第6张图片
成都天府机场

        相对而言,极端变形的指廊结构,估计是近期才开始有的,在大兴新机场的投标方案中,就有几个类似的结构形式,或许也是一种潮流。再看同样是大型的国际机场,比如大板的成田海上机场,迪拜机场,使用的还都是原始的直线指廊结构,其原因大概是修建年代较早的缘故。

        航站楼通常是双层结构,上层出发,下层到达,以及其他的服务设施。

        说到机场,飞机跑道是不能不说的,只是不曾与飞机跑道有过直接的接触,因此也就没有理解和概念,只是有一些简单的感觉。

        我以为,机场建设的主要依据是飞机跑道,这是飞机场选址的关键。在确定了机场跑道之后,才能确定其他的附属设施,比如航站楼,塔台,等等。机场跑道估计要考虑地势、环境、气流等因素,当然机场的规模,以及等级,也就因此确定了。

        现在在地图上可以看见机场的全貌,以机场主跑道为方位基准,有各式各样的方向,而这些设置不会是随意的。大概有一种认知,就是飞机的起降,尤其是降落,侧向气流是比较讨厌的,而正向逆风是受欢迎的,因此,最大限度的利用正向风,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有些机场甚至还设置了垂向跑道,有些霸气。

        说到机场,也可以说说火车站,也很有趣。

        火车站的功能大体与机场的功能相似,也有两个区域,只是这时区域的隔离,安全性并不是首选,而限制或许是关键。相对而言,个体对于火车安全的威胁相对较小,可以用一个事实加以说明,就是有劫持飞机的,却很少听说有劫持火车的。那么火车站隔离的用意是什么呢,是限制流量,减少逃票,增加收入。

        火车站都是设置在铁路线旁边,因为火车的运行是固定线路,所以最小的火车站就是一个站房。随着火车等级的提高,车站所处位置的规模的提高,火车站的形式和规模也逐渐繁杂和庞大。

        开始的时候,火车站就在铁路线路的一侧,上车下车都在一个地点,当线路车辆密度增加,线路放忙的地点,车站设置了不止一条停靠线路,这样停靠点增加,就需要跨越线路,就有了类似于指廊的结构,连接车站与线路,将乘客分散到各个线路旁。这样的指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空中,一种在地下,这两种形式,在先期及其普遍。

        随着火车等级的提高,尤其是动车、高铁的普及,更主要的是设计理念的改变,在大型、枢纽的火车站,将车站与指廊合并设置,成为一种趋势和时尚,又由于铁路运行的安全性要求远低于飞机,所以铁路线路之下的区域,也被充分的利用,成为城区各种公共交通的周转站。

        以北京南站为例,这里是各方向高铁的始发站,列车密度非常大,有多个线路和站台,再加上列车长度的因素,一个火车站会有可管的占地面积。按照以往的站场设置,为配合众多的旅客候车,还需要额外设置相应规模的区域,这样机场的占地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北京并不允许这样的情况,但是北京南依然完成了他的建设,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功能区合并、叠加。也就是在铁路站场之上,建立各种功能区,满足旅客进站候车的需要,一个各种服务设施。在站场之下,建立旅客出站通道,包括与车站相连的各种地面交通设施这样就解决了一些限制的问题。

北京南站

        这样的设计,也被叫做跨坐式,我觉得就是指廊结构的变体,而能够进行这样的建设,其关键是火车的结构尺寸不大,且规范,安全等级要求不高。

        除了新建车站,旧站改造也采用了这样的设计思想,比如老沈阳站的改造,也是如此。

        老沈阳站修建于上个世纪初,是南满铁路的枢纽站,当时的规模也是可观的,解放后,知道十多年前,一直在使用,也有过扩建,但总体结构限制了它的发展,尤其是采用旁站式结构,旅客的进出都在同一侧,增加了人口流动数量,在规模适当的时候,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在超过了一定限度之后,带来的就是烦恼。过度的人员流动密度,带来的是拥堵和道路交通的压力。另一方面,虽然旅客客流量的增加,还需要更大的候车区域,记得沈阳站曾经有过至少五个候车室,这些区域像摊大饼一样沿车站原有主体结构向两边展开,每次候车,首先要弄明白是在哪个候车室,否则会有麻烦。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得火车站广场被分割和蚕食,杂乱无章。

        改造之后的火车站,也采用了组合叠加的设计,并开拓了地下区域,同时增设的西出口,采用机场送站结构,通向二楼的通道直达进站区域,使得进出站的人类可以双向流动,有效的改善了沈阳站的状况。原来的东侧站房只是保留了原来的形式,而其他的设施全部拆除。

沈阳站

        初见这种高架结构的车站,有一种进入机场的感觉,在观看的一段时间之后,慢慢的就理解这种设计结构。最简单的,这样的设计,取消了候车室,确切的说是扩大了候车室,所以方向的旅客共用一个区域,增加空间的利用率。另外这种结构可以设置双向进出口,有利于人员流动,缓解交通压力。

北京西站

        可以说现在的新火车站,当然要有一定的规模,几乎都是采用这样的结构,可以说是一种趋势,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这之中除了整合了各种服务功能之外,也附加了各种额外的功能,但是规模庞大的候车区域,是关键。

        思考机场和火车站,或许该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需要如此庞大的等候区,定时、定位以及相对集中的输送方式,应该是关键。

        所谓定时、定位输送,就是指指定航班或车次,并且指定座位,而且还有过时不候的限制,为了不错过,就要提前到达,以等待自己预定的航班或车次。实际上这也是这类交通工具的特点之一,相对的随意性不高。假如是私家车的旅行,就没有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是说走就走。那么为什么像飞机火车这样的公共交通工具就不能说走就走能,因为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相对集中的运输方式。所有搭乘同一个航班或车次的旅客,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有相同的出发地点,相同或相近的目的地,他们必须同时进行这一段旅程,无法随意。这种状况对于飞机旅行恐怕无法避免,而对于火车旅行或许有改变的机会,至少可以打破这种相对集中,大容量运送方式,不过也只是想象,难以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飞机场和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