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

Linux网络IO模型

同步和异步,阻塞和非阻塞

同步和异步

关注的是调用方是否主动获取结果

  • 同步: 同步的意思就是调用方需要主动等待结果的返回

  • 异步: 异步的意思就是不需要主动等待结果的返回,而是通过其他手段比如,状态通知,回调函数等。

阻塞和非阻塞

主要关注的是等待结果返回调用方的状态

  • 阻塞: 是指结果返回之前,当前线程被挂起,不做任何事

  • 非阻塞: 是指结果在返回之前,线程可以做一些其他事,不会被挂起。

两者的组合

  1. 同步阻塞: 同步阻塞基本也是编程中最常见的模型,打个比方你去商店买衣服,你去了之后发现衣服卖完了,那你就在店里面一直等,期间不做任何事(包括看手机),等着商家进货,直到有货为止,这个效率很低。

  2. 同步非阻塞: 同步非阻塞在编程中可以抽象为一个轮询模式,你去了商店之后,发现衣服卖完了,这个时候不需要傻傻的等着,你可以去其他地方比如奶茶店,买杯水,但是你还是需要时不时的去商店问老板新衣服到了吗。

  3. 异步阻塞: 异步阻塞这个编程里面用的较少,有点类似你写了个线程池,submit然后马上future.get(),这样线程其实还是挂起的。有点像你去商店买衣服,这个时候发现衣服没有了,这个时候你就给老板留给电话,说衣服到了就给我打电话,然后你就守着这个电话,一直等着他响什么事也不做。这样感觉的确有点傻,所以这个模式用得比较少。

  4. 异步非阻塞: 好比你去商店买衣服,衣服没了,你只需要给老板说这是我的电话,衣服到了就打。然后你就随心所欲的去玩,也不用操心衣服什么时候到,衣服一到,电话一响就可以去买衣服了。

Linux下的五种I/O模型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1张图片

  • 阻塞IO:JDK里的BIO编程
  • IO复用:JDK里的NIO编程
  • Linux下异步IO:实现是建立在epoll之上,是个伪异步实现,而且相比IO复用,没有体现出性能优势,使用不广
  • 非阻塞IO:使用轮询模式,会不断检测是否有数据到达,大量的占用CPU的时间,是绝不被推荐的模型。
  • 信号驱动IO:需要在网络通信时额外安装信号处理函数,使用也不广泛。

阻塞IO模型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2张图片

I/O复用模型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3张图片
比较上面两张图,IO复用需要使用两个系统调用(select和recvfrom),而blocking IO只调用了一个系统调用(recvfrom)。但是,用select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同时处理多个connection。所以,如果处理的连接数不是很高的话,使用select/epoll的web server不一定比使用multi-threading + blocking IO的web server性能更好,可能延迟还更大。select/epoll的优势并不是对于单个连接能处理得更快,而是在于能处理更多的连接。

从Linux代码结构看网络通信

Linux内核的源码包含的东西很多,在Linux的源代码中,网络设备驱动对应的逻辑位于driver/net/ethernet, 其中intel系列网卡的驱动在driver/net/ethernet/intel目录下。协议栈模块代码位于kernel和net目录。

其中net目录中包含Linux内核的网络协议栈的代码。子目录 ipv4和ipv6为TCP/IP 协议栈的IPv4和 IPv6 的实现,主要包含了TCP、UDP、IP协议的代码,还有ARP 协议、ICMP 协议、IGMP 协议代码实现,以及如proc、ioctl等控制相关的代码。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4张图片
应用层Socket的初始化、绑定(bind)和销毁是通过调用内核层的socket()函数进行资源的申请和销毁的。

发送数据的时候,将数据由应用API层传递给协议层,协议层在UDP层添加UDP的首部、TCP层添加TCP的首部、IP层添加IP的首部,接口层的网卡则添加以太网相关的信息后,通过网卡的发送程序发送到网络上。

接收数据的过程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当有数据到来的时候,网卡的中断处理程序将数据从以太网网卡的FIFO对列中接收到内核,传递给协议层,协议层在IP层剥离IP的首部、UDP层剥离UDP的首部、TCP层剥离TCP的首部后传递给应用API层,应用API层查询socket 的标识后,将数据送给用户层匹配的socket。

在Linux内核实现中,链路层协议靠网卡驱动来实现,内核协议栈来实现网络层和传输层。内核对更上层的应用层提供socket接口来供用户进程访问。

Linux下的IO复用编程

select,poll,epoll都是IO多路复用的机制。

I/O多路复用就是通过一种机制,一个进程可以监视多个描述符,一旦某个描述符就绪(一般是读就绪或者写就绪),能够通知程序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

但select,poll,epoll本质上都是同步I/O,因为他们都需要在读写事件就绪后自己负责进行读写,并等待读写完成。

文件描述符FD

在Linux操作系统中,可以将一切都看作是文件,包括普通文件,目录文件,字符设备文件(如键盘,鼠标…),块设备文件(如硬盘,光驱…),套接字等等,所有一切均抽象成文件,提供了统一的接口,方便应用程序调用。

既然在Linux操作系统中,你将一切都抽象为了文件,那么对于一个打开的文件,我应用程序怎么对应上呢?文件描述符应运而生。

文件描述符:File descriptor,简称fd,当应用程序请求内核打开/新建一个文件时,内核会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用于对应这个打开/新建的文件,其fd本质上就是一个非负整数。实际上,它是一个索引值,指向内核为每一个进程所维护的该进程打开文件的记录表。当程序打开一个现有文件或者创建一个新文件时,内核向进程返回一个文件描述符。在程序设计中,一些涉及底层的程序编写往往会围绕着文件描述符展开。但是文件描述符这一概念往往只适用于UNIX、Linux这样的操作系统。

系统为了维护文件描述符建立了3个表:进程级的文件描述符表、系统级的文件描述符表、文件系统的i-node表
所谓进程级的文件描述符表,指操作系统为每一个进程维护了一个文件描述符表,该表的索引值都从从0开始的,所以在不同的进程中可以看到相同的文件描述符,这种情况下相同的文件描述符可能指向同一个实际文件,也可能指向不同的实际文件。

select

int select (int n, fd_set *readfds, fd_set *writefds, fd_set *exceptfds, struct timeval *timeout);

select 函数监视的文件描述符分3类,分别是writefds、readfds、和exceptfds。调用后select函数会阻塞,直到有描述符就绪(有数据 可读、可写、或者有except),或者超时(timeout指定等待时间,如果立即返回设为null即可),函数返回。当select函数返回后,可以通过遍历fdset,来找到就绪的描述符。

  • 优点
    最早提出的 ----- select目前几乎在所有的平台上支持,其良好跨平台支持

  • 缺点:

    1. 单个进程能够监视的文件描述符的数量存在最大限制,在Linux上一般为1024,可以通过修改宏定义甚至重新编译内核的方式提升这一限制,但是这样也会造成效率的降低
    2. readfds、writefds、exceptfds 文件很多
    3. 大量文件返回后需要轮询遍历

poll

int poll (struct pollfd *fds, unsigned int nfds, int timeout);

不同与select使用三个位图来表示三个fdset的方式,poll使用一个 pollfd的指针实现。
pollfd结构包含了要监视的event和发生的event,不再使用select“参数-值”传递的方式。同时,pollfd并没有最大数量限制(但是数量过大后性能也是会下降)。 和select函数一样,poll返回后,需要轮询pollfd来获取就绪的描述符。

  • 优点:
    1. 把复制的fd文件统一为一个,调用上简单
    2. 文件描述符以链表的形式传递没有数量限制
  • 缺点:
    1. 大量文件返回后需要轮询遍历后才可以确定是read/write/execption

epoll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epoll是在2.6内核中提出的,是之前的select和poll的增强版本。相对于select和poll来说,可以看到epoll做了更细致的分解,包含了三个方法,使用上更加灵活。

  • 优点:
    1. 在一个函数里面做的事情分3个步骤做 创建、注册、等待(select.open,register,selectedKeys)
  1.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创建一个epoll的句柄,size用来告诉内核这个监听的数目一共有多大,这个参数不同于select()中的第一个参数,给出最大监听的fd+1的值,参数size并不是限制了epoll所能监听的描述符最大个数,只是对内核初始分配内部数据结构的一个建议。当创建好epoll句柄后,它就会占用一个fd值,在linux下如果查看/proc/进程id/fd/,是能够看到这个fd的,所以在使用完epoll后,必须调用close()关闭,否则可能导致fd被耗尽。

    作为类比,可以理解为对应于JDK NIO编程里的selector = Selector.open();

  2.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函数是对指定描述符fd执行op操作。

    • epfd:是epoll_create()的返回值。
    • op:表示op操作,用三个宏来表示:添加EPOLL_CTL_ADD,删除EPOLL_CTL_DEL,修改EPOLL_CTL_MOD。分别添加、删除和修改对fd的监听事件。
    • fd:是需要监听的fd(文件描述符)
    • epoll_event:是告诉内核需要监听什么事,有具体的宏可以使用,比如EPOLLIN :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读(包括对端SOCKET正常关闭);EPOLLOUT: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写;

    作为类比,可以理解为对应于JDK NIO编程里的socketChannel.register();

  3.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等待epfd上的io事件,最多返回maxevents个事件。
    参数events用来从内核得到事件的集合,maxevents告之内核这个events有多大,这个maxevents的值不能大于创建epoll_create()时的size,参数timeout是超时时间(毫秒,0会立即返回,-1将不确定,也有说法说是永久阻塞)。该函数返回需要处理的事件数目,如返回0表示已超时。

    作为类比,可以理解为对应于JDK NIO编程里的selector.select();

select、poll、epoll的比较

select,poll,epoll都是操作系统实现IO多路复用的机制。 我们知道,I/O多路复用就通过一种机制,可以监视多个描述符,一旦某个描述符就绪(一般是读就绪或者写就绪),能够通知程序进行相应的读写操作。那么这三种机制有什么区别呢。

  1. 支持一个进程所能打开的最大连接数
IO多路复用机制 比较
select 单个进程所能打开的最大连接数有FD_SETSIZE宏定义,其大小是32个整数的大小(在32位的机器上,大小就是3232,同理64位机器上FD_SETSIZE为3264),当然我们可以对进行修改,然后重新编译内核,但是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poll poll本质上和select没有区别,但是它没有最大连接数的限制,原因是它是基于链表来存储的
epoll 虽然连接数基本上只受限于机器的内存大小
  1. FD剧增后带来的IO效率问题 (C10K/C10M dpdk intel)
IO多路复用机制 比较
select 因为每次调用时都会对连接进行线性遍历,所以随着FD的增加会造成遍历速度慢的“线性下降性能问题”。
poll 同上
epoll 因为epoll内核中实现是根据每个fd上的callback函数来实现的,只有活跃的socket才会主动调用callback,所以在活跃socket较少的情况下,使用epoll没有前面两者的线性下降的性能问题,但是所有socket都很活跃的情况下,可能会有性能问题。
  1. 消息传递方式
IO多路复用机制 比较
select 内核需要将消息传递到用户空间,都需要内核拷贝动作
poll 同上
epoll epoll通过内核和用户空间共享一块内存来实现的。

总结:

综上,在选择select,poll,epoll时要根据具体的使用场合以及这三种方式的自身特点。

1、表面上看epoll的性能最好,但是在连接数少并且连接都十分活跃的情况下,select和poll的性能可能比epoll好,毕竟epoll的通知机制需要很多函数回调。

2、select低效是因为每次它都需要轮询。但低效也是相对的,视情况而定,也可通过良好的设计改善。

epoll高效原理和底层机制分析

从网卡接收数据说起

一个典型的计算机结构图,计算机由CPU、存储器(内存)、网络接口等部件组成。了解epoll本质的第一步,要从硬件的角度看计算机怎样接收网络数据。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5张图片
网卡收到网线传来的数据;经过硬件电路的传输;最终将数据写入到内存中的某个地址上。这个过程涉及到DMA传输、IO通路选择等硬件有关的知识,但我们只需知道:网卡会把接收到的数据写入内存。操作系统就可以去读取它们。

如何知道接收了数据?

CPU和操作系统如何知道网络上有数据要接收?很简单,使用中断机制。

中断、上半部、下半部

内核和设备驱动是通过中断的方式来处理的。所谓中断,可以理解为当设备上有数据到达的时候,会给CPU的相关引脚上触发一个电压变化,以通知CPU来处理数据。

计算机执行程序时,会有优先级的需求。比如,当计算机收到断电信号时(电容可以保存少许电量,供CPU运行很短的一小段时间),它应立即去保存数据,保存数据的程序具有较高的优先级。

一般而言,由硬件产生的信号需要cpu立马做出回应(不然数据可能就丢失),所以它的优先级很高。cpu理应中断掉正在执行的程序,去做出响应;当cpu完成对硬件的响应后,再重新执行用户程序。中断的过程如下图,和函数调用差不多。只不过函数调用是事先定好位置,而中断的位置由“信号”决定。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6张图片

以键盘为例,当用户按下键盘某个按键时,键盘会给cpu的中断引脚发出一个高电平。cpu能够捕获这个信号,然后执行键盘中断程序。

同样,当网卡把数据写入到内存后,网卡向cpu发出一个中断信号,操作系统便能得知有新数据到来,再通过网卡中断程序去处理数据。

对于网络模块来说,由于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和耗时,如果在中断函数中完成所有的处理,将会导致中断处理函数(优先级过高)将过度占据CPU,将导致CPU无法响应其它设备,例如鼠标和键盘的消息。

因此Linux中断处理函数是分上半部和下半部的。上半部是只进行最简单的工作,快速处理然后释放CPU,接着CPU就可以允许其它中断进来。剩下将绝大部分的工作都放到下半部中,可以慢慢从容处理。2.4以后的内核版本采用的下半部实现方式是软中断,由ksoftirqd内核线程全权处理。和硬中断不同的是,硬中断是通过给CPU物理引脚施加电压变化,而软中断是通过给内存中的一个变量的二进制值以通知软中断处理程序。

内核收包的概览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7张图片
当网卡上收到数据以后,Linux中第一个工作的模块是网络驱动。 网络驱动会以DMA的方式把网卡上收到的帧写到内存里。再向CPU发起一个中断,以通知CPU有数据到达。第二,当CPU收到中断请求后,会去调用网络驱动注册的中断处理函数。 网卡的中断处理函数并不做过多工作,发出软中断请求,然后尽快释放CPU。ksoftirqd检测到有软中断请求到达,调用poll开始轮询收包,收到后交由各级协议栈处理。最后会被放到用户socket的接收队列中。

进程阻塞

了解epoll本质,要从操作系统进程调度的角度来看数据接收。阻塞是进程调度的关键一环,指的是进程在等待某事件(如接收到网络数据)发生之前的等待状态,recv、select和epoll都是阻塞方法。了解“进程阻塞为什么不占用cpu资源?”,也就能够了解这一步。

为简单起见,我们从普通的recv接收开始分析,先看看下面代码:

  1. 创建socket int s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2. 绑定 bind(s, ...)
  3. 监听 listen(s, ...)
  4. 接受客户端连接 int c = accept(s, ...)
  5. 接收客户端数据 recv(c, ...);
  6. 将数据打印出来 printf(...)

这是一段最基础的网络编程代码,先新建socket对象,依次调用bind、listen、accept,最后调用recv接收数据。recv是个阻塞方法,当程序运行到recv时,它会一直等待,直到接收到数据才往下执行。

那么阻塞的原理是什么?

操作系统为了支持多任务,实现了进程调度的功能,会把进程分为“运行”和“等待”等几种状态。运行状态是进程获得cpu使用权,正在执行代码的状态;
等待状态是阻塞状态,比如上述程序运行到recv时,程序会从运行状态变为等待状态,接收到数据后又变回运行状态。
操作系统会分时执行各个运行状态的进程,由于速度很快,看上去就像是同时执行多个任务。

下图中的计算机中运行着A、B、C三个进程,其中进程A执行着上述基础网络程序,一开始,这3个进程都被操作系统的工作队列所引用,处于运行状态,会分时执行。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8张图片
当进程A执行到创建socket的语句时,操作系统会创建一个由文件系统管理的socket对象。这个socket对象包含了发送缓冲区、接收缓冲区、等待队列等成员。

等待队列是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它指向所有需要等待该socket事件的进程。

当程序执行到recv时,操作系统会将进程A从工作队列移动到该socket的等待队列中(如下图)。由于工作队列只剩下了进程B和C,依据进程调度,cpu会轮流执行这两个进程的程序,不会执行进程A的程序。所以进程A被阻塞,不会往下执行代码,也不会占用cpu资源。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9张图片
操作系统添加等待队列只是添加了对这个“等待中”进程的引用,以便在接收到数据时获取进程对象、将其唤醒,而非直接将进程管理纳入自己之下。上图为了方便说明,直接将进程挂到等待队列之下。

当socket接收到数据后,操作系统将该socket等待队列上的进程重新放回到工作队列,该进程变成运行状态,继续执行代码。也由于socket的接收缓冲区已经有了数据,recv可以返回接收到的数据。

内核接收网络数据

进程在recv阻塞期间,计算机收到了对端传送的数据(步骤①)。数据经由网卡传送到内存(步骤②),然后网卡通过中断信号通知cpu有数据到达,cpu执行中断程序(步骤③)。此处的中断程序主要有两项功能,先将网络数据写入到对应socket的接收缓冲区里面(步骤④),再唤醒进程A(步骤⑤),重新将进程A放入工作队列中。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10张图片

思考下,操作系统如何知道网络数据对应于哪个socket?

因为一个socket对应着一个端口号,而网络数据包中包含了ip和端口的信息,内核可以通过端口号找到对应的socket。当然,为了提高处理速度,操作系统会维护端口号到socket的索引结构,以快速读取。

思考下,如何同时监视多个socket的数据?

同时监视多个socket的简单方法

服务端需要管理多个客户端连接,而recv只能监视单个socket,这种矛盾下,人们开始寻找监视多个socket的方法。epoll的要义是高效的监视多个socket。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必然先出现一种不太高效的方法,人们再加以改进。只有先理解了不太高效的方法,才能够理解epoll的本质。

假如能够预先传入一个socket列表,如果列表中的socket都没有数据,挂起进程,直到有一个socket收到数据,唤醒进程。这种方法很直接,也是select的设计思想。
为方便理解,我们先看看Linux中select的用法。在如下的代码中,先准备一个数组(下面代码中的fds),让fds存放着所有需要监视的socket。然后调用select,如果fds中的所有socket都没有数据,select会阻塞,直到有一个socket接收到数据,select返回,唤醒进程。用户可以遍历fds,通过FD_ISSET判断具体哪个socket收到数据,然后做出处理。

int fds[] =  存放需要监听的socket
while(1){
    int n = select(..., fds, ...)
    for(int i=0; i < fds.count; i++){
        if(FD_ISSET(fds[i], ...)){
            //fds[i]的数据处理
        }
    }
}

select的实现思路很直接。假如程序同时监视sock1、sock2和sock3三个socket,那么在调用select之后,操作系统把进程A分别加入这三个socket的等待队列中。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11张图片
当任何一个socket收到数据后,中断程序将唤起进程。所谓唤起进程,就是将进程从所有的等待队列中移除,加入到工作队列里面。

经由这些步骤,当进程A被唤醒后,它知道至少有一个socket接收了数据。程序只需遍历一遍socket列表,就可以得到就绪的socket。

这种简单方式行之有效,在几乎所有操作系统都有对应的实现。

但是简单的方法往往有缺点,主要是:

  1. 每次调用select都需要将进程加入到所有被监视socket的等待队列,每次唤醒都需要从每个队列中移除,都必须要进行遍历。而且每次都要将整个fds列表传递给内核,有一定的开销。正是因为遍历操作开销大,出于效率的考量,才会规定select的最大监视数量,默认只能监视1024个socket。
  2. 进程被唤醒后,程序并不知道哪些socket收到数据,还需要遍历一次。
    那么,有没有减少遍历的方法?有没有保存就绪socket的方法?这两个问题便是epoll技术要解决的。

当然,当程序调用select时,内核会先遍历一遍socket,如果有一个以上的socket接收缓冲区有数据,那么select直接返回,不会阻塞。这也是为什么select的返回值有可能大于1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socket有数据,进程才会阻塞。

epoll的设计思路

epoll是在select出现N多年后才被发明的,是select和poll的增强版本。epoll通过以下一些措施来改进效率。

措施一:功能分离

select低效的原因之一是将“维护等待队列”和“阻塞进程”两个步骤合二为一。每次调用select都需要这两步操作,然而大多数应用场景中,需要监视的socket相对固定,并不需要每次都修改。epoll将这两个操作分开,先用epoll_ctl维护等待队列,再调用epoll_wait阻塞进程。显而易见的,效率就能得到提升。

相比select,epoll拆分了功能
为方便理解后续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epoll的用法。如下的代码中,先用epoll_create创建一个epoll对象epfd,再通过epoll_ctl将需要监视的socket添加到epfd中,最后调用epoll_wait等待数据。

int epfd = epoll_create(...);
epoll_ctl(epfd, ...); //将所有需要监听的socket添加到epfd中
while(1){
    int n = epoll_wait(...)
    for(接收到数据的socket){
        //处理
    }
}

功能分离,使得epoll有了优化的可能。

措施二:就绪列表

select低效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程序不知道哪些socket收到数据,只能一个个遍历。如果内核维护一个“就绪列表”,引用收到数据的socket,就能避免遍历。

epoll的原理和流程

当某个进程调用epoll_create方法时,内核会创建一个eventpoll对象(也就是程序中epfd所代表的对象)。eventpoll对象也是文件系统中的一员,和socket一样,它也会有等待队列。

创建epoll对象后,可以用epoll_ctl添加或删除所要监听的socket。以添加socket为例,如下图,如果通过epoll_ctl添加sock1、sock2和sock3的监视,内核会将eventpoll添加到这三个socket的等待队列中。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12张图片
当socket收到数据后,中断程序会操作eventpoll对象,而不是直接操作进程。中断程序会给eventpoll的“就绪列表”添加socket引用。如下图展示的是sock2和sock3收到数据后,中断程序让rdlist引用这两个socket。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13张图片
eventpoll对象相当于是socket和进程之间的中介,socket的数据接收并不直接影响进程,而是通过改变eventpoll的就绪列表来改变进程状态。

当程序执行到epoll_wait时,如果rdlist已经引用了socket,那么epoll_wait直接返回,如果rdlist为空,阻塞进程。

假设计算机中正在运行进程A和进程B,在某时刻进程A运行到了epoll_wait语句。如下图所示,内核会将进程A放入eventpoll的等待队列中,阻塞进程。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14张图片
当socket接收到数据,中断程序一方面修改rdlist,另一方面唤醒eventpoll等待队列中的进程,进程A再次进入运行状态。也因为rdlist的存在,进程A可以知道哪些socket发生了变化。

epoll的实现细节

现在对epoll的本质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我们还留有一个问题,eventpoll的数据结构是什么样子?

思考两个问题,就绪队列应该应使用什么数据结构?eventpoll应使用什么数据结构来管理通过epoll_ctl添加或删除的socket?
网络编程(三):Linux 网络IO模型、select、pool、epoll 内核设计_第15张图片

就绪列表引用着就绪的socket,所以它应能够快速的插入数据。
程序可能随时调用epoll_ctl添加监视socket,也可能随时删除。当删除时,若该socket已经存放在就绪列表中,它也应该被移除。
所以就绪列表应是一种能够快速插入和删除的数据结构。双向链表就是这样一种数据结构,epoll使用双向链表来实现就绪队列,也就是Linux源码中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既然epoll将“维护监视队列”和“进程阻塞”分离,也意味着需要有个数据结构来保存监视的socket。至少要方便的添加和移除,还要便于搜索,以避免重复添加。红黑树是一种自平衡二叉查找树,搜索、插入和删除时间复杂度都是O(log(N)),效率较好。epoll使用了红黑树作为索引结构,也就是Linux源码中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当某一进程调用epoll_create方法时,Linux内核会创建一个eventpoll结构体,在内核cache里建了个红黑树用于存储以后epoll_ctl传来的socket外,还会再建立一个rdllist双向链表,用于存储准备就绪的事件,当epoll_wait调用时,仅仅观察这个rdllist双向链表里有没有数据即可。有数据就返回,没有数据就sleep,等到timeout时间到后即使链表没数据也返回。

同时,所有添加到epoll中的事件都会与设备(如网卡)驱动程序建立回调关系,也就是说相应事件的发生时会调用这里的回调方法。这个回调方法在内核中叫做ep_poll_callback,它会把这样的事件放到上面的rdllist双向链表中。

当调用epoll_wait检查是否有发生事件的连接时,只是检查eventpoll对象中的rdllist双向链表是否有epitem元素而已,如果rdllist链表不为空,则这里的事件复制到用户态内存(使用共享内存提高效率)中,同时将事件数量返回给用户。因此epoll_waitx效率非常高,可以轻易地处理百万级别的并发连接。

进程直接的通信方式:

信号 (信号驱动I/O) ---- kill -9/3
管道—命名
管道—流管道
共享内存
消息队列
unix套接字 ---- mysql.socket
eventpoll ---- epoll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编程,网络编程,select,pool,ep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