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简单解释一下这个「Web 3.0」新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Web 3.0」,我们可能需要从 「Web 1.0」和「Web 2.0」说起。
从 80 年代以来,互联网就已经正式存在。
但在印刷媒体转向互联网的这个过程中,主导互联网内容创作的只有一些专业的作者以及记者。
随后的 90 年代开始,对于用户而言,大多只是通过静态的网页浏览这些专业作者创作的信息,例如,新闻。
「Web 1.0」主要特点是用户并不参与内容创作,只是内容消费者。
所以在这个「Web 1.0」松散的社交网络中,只有少数「互联网公司」控制着网上的内容。
「Web 2.0」真正开始是从 2000 年开始,交互式的 Web 应用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这也诞生了很多科技巨头,例如,腾讯、谷歌、苹果、亚马逊和 Facebook 等少数公司。
用户在这个交互的「Web 2.0」时代,同时成为内容创造者和消费者,尽管并不是每个人真的从他们的创造的东西中赚到钱。
但应用平台的公司对用户的数据和所有用户生成的内容拥有所有权,他们可以出售这些数据赚取收入。
对于内容的审查制度,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平台,用户并不是真的拥有他们创作的内容。例如,我们在抖音发布一个视频,这个视频的最后解释权并不归我们所有。
不同平台在 「Web 2.0」中是孤立的,用户在平台中的交互方式也是中心化的,他们需要在每个平台之间创建一个身份才能在对应平台与其他用户进行交互,因为他们不能跨平台交流,就像使用支付宝的用户不能与微信的用户进行交流。
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处在「Web 2.0」之中。
「Web 3.0」的最大特点是用户对自己的内容、数据和数字资产拥有完整的所有权。
「Web 3.0」是开放的,并且没有了平台中心化的控制,每个用户在互联网上只有一个身份,不需要跨平台创建自己的不同身份,这也称为「去中心化的交互方式」。
整个互联网上的用户通过跨平台的方式连接起来,我们在这个连接方式上真正的拥有自己的创作内容,并且它们是唯一存在的。
如果用户间产生交易,也是不需要第三方或中间人参与的,这种连接方式我们可以理解成「区块链」。
如果区块链在未来能主导互联网的交互方式,那么相应的应用产品就会不断出现,比特币就是基于区块链上的一种交易货币,还有最近很火的「NFT」艺术品。
这里声明,不要炒币以及很多其他电子货币的衍生品,目前来讲这些东西还是没有实际价值的,没有价值怎么投资呢?
但话说回来,区块链这种端到端的技术,还是值得留意的。
首先先看一下中心化平台的问题,这些平台就是我们之前提到的科技巨头,他们拥有自己的产品,而产品是有可预测生命周期的。
起初他们会尽其所能招募用户和其他第三方使用他们的产品,来加强他们自身的网络效应,随着平台的人数不断增长,他们对用户和第三方的影响力稳步上升。
而当增长达到一定界限,就会变得缓慢,这时最简单的方式是利用各自平台用户数据的优势,不断与其第三方平台竞争,来维持自己的利润。历史的例子像「Microsoft」和「Netscape」的竞争。
这种竞争的转变会让企业家和投资者在这些平台上的投资变地谨慎,催生新形式的平台出现,例如,「去中心化平台」。
另一方面,平台中心化的主要问题是用户数据的安全,这意味用户在平台上放弃了隐私问题。
「Web 3.0」基于的「区块链」技术(端到端的连接方式)是去中心化的,其本质也是建立在互联网上的网络,这种加密机制使得 “平台” 在这个时候是处于中立的,也意味着可以解决用户的隐私问题。
另一个原因,这种端到端连接方式是基于各个开发人员共同维护,类似于基于一个开源社区的支持,参与者会不断朝着网络共同发展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世界上有数以百万计的开发人员,大部分出色的应用软件和 Web 服务都是由初创公司或开源社区成员创建的。
对于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比较,中心化系统通常在公司人员的维护下是成熟的;而去中心化系统一开始是半生不熟的,但在适当的条件下,随着不断吸引新的贡献者,去中心化系统会呈指数级增长。
在加密网络构建的过程中,涉及的开发问题,会产生一种反馈循环,遇到开发问题的人会寻求帮助,这些反馈循环被相关电子代币的激励进一步放大,,它可以加快加密社区的发展速度(但有时会导致负面结果,例如比特币挖矿)。
中心化平台占据主导地位已久,以至于许多人都忘记了有更好的方式来构建互联网服务,即便我们只是处在「Web 3.0」的一个起步阶段,但是加密网络可能是目前给开发人员和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一种有效方式,未来是很难预测的。
虽然目前加密网络还是受到限制,而且不一定是解决互联网相关问题的最好办法,但它确实提供了比中心化系统更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具体的实施,还要依靠有效的治理和管控,这可能来自网络社区,也可能是不同的国家。
最后强调一下,不要炒币!
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公众号搜索我的同名账号,日常还有很多不错的文章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