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话版】摸着WEB3过河的互联网风景线

【注】:1)本系列文章为纯纯的个人思考,和任何职务/机构/商业完全无关。2)面向对网络、IT动态有兴趣的朋友,漫谈风格说人话,尽量避免晦涩技术。3)行文必有不成熟不周全之处,会不定期修改细节词句。4)一家之言,所以此版本暂不开放转载。

系列文章

1:【人话版】摸着WEB3过河的互联网风景线

2:【人话版】分布式数字身份:通往WEB3世界的桥头堡

3:【人话版】WEB3黑暗森林中的隐私博弈

【人话版】摸着WEB3过河的互联网风景线_第1张图片

 题图:摸着石头过河的互联网风景线 (背景为个人旅游实拍)

近来IT届一直被WEB3、元宇宙等热词轰炸。时常有人问我能不能用人话讲讲?就跟之前有人希望我“3分钟讲清楚区块链”一样,说真的,好难....(所以本文不展开讲区块链,相关文章非常多了)

我一个上世纪触网的老网民,20多年来完整经历过的WEB1.0/2.0时代,中间穿插着电信SP业务、移动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从诺基亚到智能手机一路刷过来,抬眼一看,怎么的就已经WEB3了?是谁给发版本了么...(@vcbear)

一:术语源起

所谓WEB1.0和WEB2.0,是江湖上的惯用术语,并不是严格的学术和产业标准。在过去这两个词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视为营销话术。

以现下的眼光回看,WEB1.0大致是世纪初古早的门户网站时代,门户发啥用户读啥,再辅以BBS、聊天室等少量UGC;WEB2.0大致是强调人人参与的阶段,从自媒体新媒体到现在间歇塌房的网红流量时代。

WEB这个词的语境,通常偏向全民化的“用户+内容+消费”,和产业互联网并不完全重合。举个例,一台挖掘机的工程监控数据,通常不会进入WEB;但如果在WEB1.0官网发个新闻,然后大家上网络直播或现场观摩挖掘机干活儿,二创短视频,刷弹幕刷火箭,那就有点WEB2.0。(@vcbear)

技术上,近10年IT基础能力突飞猛进,个人能掌握的计算、存储能力得到极大普及提升。人人都有智能手机,随时接入宽带,买个配置不错的云服务器跟点外卖一样方便。不仅仅是极客,有点儿IT基础和认知的人都能手握数字化时代的“生产工具”

更大范围看,广大群众日常生活、社交直到金融都触网了。一个人作为用户,一举一动产生数据;作为创作者,则源源不断迸发小火花创作内容。数据和内容都是数字化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在WEB2.0时代,这些生产要素被认为过多把持在“平台”手里,用户和创作者权益没有得到半斤八两的体现。

既然人们自己能存、能算、能用密码学保护自己的数据,使其成为数字资产,并在点对点网络中交换,自行兑现价值,那为什么还要依托自己不喜欢的平台,自己玩儿不行么?

【人话版】摸着WEB3过河的互联网风景线_第2张图片

上图来自网络

可能会有人觉得这个图有点抽象,没有太多信息量,不够具体。重要的是先理解基本切入点:人们获得了新型生产工具,对生产要素提出自主自决诉求。

 同时,很多人可能觉得WEB2.0“差不多了”,表现在人口红利见顶,增长放缓,被反垄断...更实际的是,暴富机会甚至是就业坑位变少,越来越卷,曾经千百倍的概念股往下掉...那么,从投资人到搬砖的,从业者们只要尚存一点动物精神,当然会考虑下一个机会在哪里?

互联网当然还要继续进化,版本数字只会变大,不会降低。所以,WEB3来了,概念更大的元宇宙也来了。(@vcbear)

二:咬文嚼字

WEB3.0和WEB3并不完全一致。在很久以前(如1998年),包括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在内的大神们就有讨论WEB3.0,指向新一代大规模低延迟网络、数据为王、云智化、语义化...总之很高大上,但并没有形成完整共识。(@vcbear)

最近的“WEB3”由加密极客圈提出,强调基于区块链等新型技术栈,采用社区自治组织方式(DAO),开拓以NFT、DEFI为代表的加密经济,尤其鼓吹走“去中心化”的虚拟经济路线 。

由于近来WEB3声量颇大,目前很多人把WEB3/3.0混着谈,致力于描绘“去中心化的下一代互联网”。

但要注意的是:欧洲GDPR、各国的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同样支持个人知情同意的控制自己的数据,保护隐私,也推崇采用“多中心分布式”的联盟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构建合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并要求建立数据和隐私保护专责组织。所以,不能把“去中心化”的WEB3等同于全部。

【人话版】摸着WEB3过河的互联网风景线_第3张图片

我能接受“2.0下一个版本是3.0”这个简单的数字游戏,也认同用户必须有“读写+拥有"的权利。朝下一个版本进化是确定的,至于“联盟式多中心”还是”去中心化“可以各行其道,叫WEB3.0还是WEB3倒无所谓。

WEB3和元宇宙也不是一回事。WEB3宣扬加密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聚焦经济体系和组织模式,算是框架性的“骨”: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体现别样风骨,其中一部分在技术成熟度和合规等方面还相当骨感。多元化的元宇宙,底层倾向采用多中心/去中心化框架,在"沉浸感"层面引入了VR/AR/XR设定,相当于在WEB3的骨架上增生血肉和皮相,并用想象力延展大量的智能或科幻场景,来者不拒应有尽有,直至玄幻。

如果要在这些术语之间找出什么共同点或关联点,只能说,目前都很新,都在起步和探索期,都挺声势惊人。想起来2006年,我参加过“CNGI(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项目,当时还没有中本聪的白皮书呢,现在甚至已经有人宣称元宇宙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了。真是时过境迁,概念推陈出新,各领风骚若干年。(@vcbear)

反正,对程序员来说总有新的砖要搬。领域技术方面有一些相当成熟(比如经典密码学),有一些基本可用还在发展优化(比如VR),有一些还在一念之间(比如“脑机”元宇宙)。

在应用产品、商业模式方面,要识别出清晰的模式为时尚早。目前看到的讲法,要么是把WEB2里的东西用去中心化方式再做一遍,或者把原来“不让做”的用去中心化方式做一遍。各种应用完成度、体验、安全保障依旧在相当初级的阶段,有些堪称粗糙。

一部分声称是WEB3的应用,把大部分图片视频文字内容放到云或者私有服务器里,其网站或APP与中心化模式基本无异,只是把HASH写到区块链智能合约用虚拟币买卖,这其实是用WEB2.0的中心化平台模式,混合着去中心化的加密虚拟经济,五成熟的跑,俗称“WEB2.5”。

而元宇宙常见的是几个“化身小人来开会”,能达到游乐场级别的体验。既然是世界观级别的存在,显然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慢慢搞。

图:元宇宙初画像 

在新型基础设施不尽完善的阶段,系统实现有所妥协和迭代可以理解。要命的是,有一些组织模式像是在做大型社会试验,经济算法略理想化,智能合约不堪重负,黑客盯着代码BUG,与治理监管关系疏离,总体激进有余,对风险敬畏不足。于是跑着跑着,有可能其中一部分就真的“跑”了,网站和内容都没了,链上HASH虽尤在,但失去了寄托,价值归零。

俗话说,前浪死在沙滩上,淘尽黄沙始得金。

三:步入深水区

从“去中心化”立场出发谈WEB3和元宇宙,常常夹杂着“认知升维”、“控制转移”、“价值重构”...种种大词。

这种话术类似在人群中举旗子、立靶子,主要作用是摆立场、划界限。大致是说旧的不好,要摈弃,新旗帜才是未来,召唤人们“同去同去”。确实有不少人投身其中,无论是为信仰还是为暴富。也有更多人好奇的在大门边上蹭蹭,一脚在门里一脚在门外。

对“去中心化”能持多大幅度的理解和接受,和利益相关,也和“信仰”相关。比如说,一个人对哈耶克认可甚至崇拜程度如何?这就进入了深水区,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态度,难以展开。从日常观察来看,并不是所有人都看过、看懂以及信仰哈耶克,一些人其实是简单粗暴的追逐新暴富可能性而已。

如果确实在WEB2世界里赚不到钱看不到希望,或者怀有一腔热血,有些许特立独行的信仰,往WEB3走两步,可以理解。如果是真的做点儿让人和产业受益的、善良的实事,那是更好。最低限度也应守住底线。(@vcbear)

在起步阶段,如果不是深度行业人士,当然可以只是关注了解,并不会错过什么。至于丢多少真金白银和时间精力进去,还是那句话:取决于你自己的利益和信仰。

历史经验表明,所有领域发展初期,往往像猛倒啤酒一样泡沫汹涌,在人多庞杂的场子,总是有一些人一手举旗子,另一手搂票子,两手都不闲着。泡沫客观存在,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意愿和能力来“做实事”~~就算是做实事,也难免有做糊掉的。

待泡沫褪去,互联网的形态是怎样呢?除了“去中心化”的虚拟经济和玄幻版元宇宙,是不是还应该有更丰富的数字化形态,面向真实世界物理时空,深度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审美、实体经济和国计民生....我觉得是一定会有,也应该有;无论是否把这部分叫数据新基建、还是消费互联网或产业互联网,也不管是否将其纳入广义的WEB3和元宇宙,总之彻底的虚拟和硬邦邦的实在之间,一定存在广袤的纵深。

四:看图说话

纠结于标签化概念和喊口号没什么意义。过于庞大且存在不确定性的图景,罕见有人能说透彻,要么写了百万字没人看完,或者像跳大神一样失准。

我不标榜自己能参透互联网的未来,只是试图捋捋从过去到未来的脉络,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再收敛到几个点,提供一个子集,一个角度、一家之言,看图说话。(@vcbear)

【人话版】摸着WEB3过河的互联网风景线_第4张图片

图:摸着石头过河的互联网风景线 (背景为个人旅游实拍)

  • 左边是历史,仿佛部分蒙上了阴影,失却高光。右边是前线高地,或许通往“未来”,但坡面陡峭,阴晴不定。
  • 中间的河流是现在,象征机会和不确定性共存、观念和阵营割裂的当下。川流不息又暗流汹涌。(@vcbear)
  • 连接两岸之是区块链为代表的的前沿技术但只得一座尚在建设的桥,又窄又慢,难以满足海量人群千军万马重型装备过河。
  • 河的右边,身份是新地界的桥头堡,就是你打开app,首先得注册认证登录、刷脸捏脸的那一下子。(@vcbear)
  • 新世界的粮仓装的是数据,流水(流量)拍打河岸沃土,源源不绝带来粮草和新素材。
  • 步入黑暗深林,深藏着隐私,这是既往争议和诟病居多的主题。新世界里隐私处境是不是一定就好呢?(@vcbear)
  • 耸立半山的城堡,本来我想标注为“价值”,但想想这词有点大,收敛到权益这个术语更恰如其分。

穿越过去和未来之路更可能是“摸着石头过河”,需在商业模式、博弈治理、法律法规等更多领域探索实践,最终构建出更多强大的基础设施,比如隧道码头大船,以及更多更宽的桥,甚至把河填成平地坦途,方能支撑体量庞大的整个世界稳妥的从左到右迁移。

几个关键锚点描出一条曲线:身份明确的主体,在网络中产生数据,数据里蕴含隐私,人们的隐私应该得到保护,权益要得到满足和保障....

沿着这条曲线步步为营,勠力爬坡,翻越高地后或许能看到广袤的未来世界。那边究竟是去中心化游乐场、元宇宙,还是更大范围服务实体、普惠世界的愿景?

整个进程不会只是一两年,或许会持续5年10年。只要还有人搞IT玩概念,就会一直迭代,螺旋上升到WEB4、5、6等更大的版本号,或者在熵增中失衡崩溃。一切依旧未知,只能拭目以待。先做点事走走看,或许事在人为、然后成事在天。

我当然希望世界能更丰富一点,也更善良一点。(@vcbear)

然而,可能会有人说,你这路线局促寻常又不谈钱,为啥要认同?就像很多户外开荒路线,必然有人“艺高人胆大”,孤身涉水、徒手攀岩不走寻常路,让WEB3发生在别处...我只能说,你开心就好,祝平安...

以上种种,内容过于浩瀚,得分几个章节展开。我打算尽量说人话,不讲晦涩的技术,不飚大词,争取每一篇不超过5000字。(@vcbear)

作家毛姆在小说《刀锋》引用了奥义书的一句话:“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意译:穿越救赎之路宛如在锋利的刀锋上行走,所以智者说得道是困难的)。

写文章亦是如此,字字如履薄冰。

附:

相关阅读:9个关键词,2万字漫谈元宇宙

个人对元宇宙的思考,基本完整的写在这篇里了,不再赘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WEB3,元宇宙,区块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