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

编者按:

以下这篇文章,其实是笔者2018年初发表在《业界良新》上的三篇转型文章的合集。这次重新汇总呈现给大家,一方面是给传统汽车产业需要转型的朋友做个转型参考,另一方面,也是给接下来的两篇转型文章做个预热。

这篇3年半前的文章,现在看来有些低估了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下降、续航里程的提升)的发展速度,也一些对行业的思考和观点不太经得起推敲,不过为了保持文章的原汁原味,相关数字也没有再做更新,大家在参考转型经历的时候可自行甄别。 

原文章题目为:《作为汽车工程师,我为什么要去菜鸟做无人驾驶?》《作为汽车从业者,我转型的心路历程》《作为汽车从业者,我转型的心路历程之自动驾驶篇》

正文: 

我是一个汽车工程师。

先简单介绍下我的背景,我201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泛亚,也就是上汽通用汽车技术中心,2016年加入一家新能源车企(上海蓥石,蓥念ying,音同萤),这个蓥石的蓥字,难写难认,很多人不认识,其实我在去之前,我也不认识。

我在泛亚和蓥石从事都的是底盘系统的开发工作,算是比较传统的汽车人。

转机发生在2017年12月25日,我加入阿里菜鸟ET试验室,成了一名菜鸟人,负责无人驾驶落地项目的项目管理方面的工作。

最近这几年,汽车行业风起云涌,总结下来,无非有两个大的方向,也是两大风口,一个是新能源,还有一个是自动驾驶。

可以说,作为一名汽车行业从业者,我非常幸运(or不幸?)地经历了这两个风口。

接下来就详细说一下我的转型经历。

完美的职业生涯起点

我大学毕业后,没有读研,直接参加工作了。

主要是家里比较困难,当时就想着能“早点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毕业的时候进入了泛亚技术中心做底盘研发,也就是上汽通用汽车的技术中心。圈外的人可能不知道,当时泛亚在汽车行业里还是非常知名的,不夸张地说,在当时汽车圈的地位,有点像是大学里的清华北大,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之地。

我们那一年招的大多数都是研究生,本科生很少,我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我表面上不说,但心里还是挺得意的:学历低怎么了,不也照样能做研发岗?

当时感觉自己挺牛逼的,职业生涯的起点还是很完美的。

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_第1张图片

大公司的通病

刚进去的时候还是挺新鲜的,因为我大学学的也不是汽车专业,所有的东西都得从头开始学起。

那会觉得GM在我心中就是神,所有的一切东西都照单全收,确实学了不少东西。

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开始觉得不爽了。

一方面是觉得太不公平。

我当时在业务部门,承接项目的开发工作,还有一些部门是非业务部门,他们的工作就是支持业务部门。

名义上说是支持,但实际上就是大爷。

去让他们办点事,本来是分内之事,结果还得求爷爷告奶奶,去财务报销的那几个姑奶奶从来没给过好脸色看。

我们被业务考核指标压得喘不过气来,压力巨大,而有些同事,每天上班之后就是嗑嗑瓜子、逛逛淘宝、看看电影,清闲得很。

我们每天担心的是时间不够用,而人家每天担心手机的电量不够用。

最让人气愤的是,人家工资还不比你低。

当时我想到一个很贴切的比喻,他们就是吸附在公司身上的吸血虫,靠吸公司的血度日,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给公司造血,而造的血有很大一部分是被他们吸掉了。

后来决定要离开的时候,我心里跳进来一个念头:你们这帮吸血虫,老子不陪你们玩了,你们再也不能吸我的血了,你们有本事也跳啊,看哪个公司愿意要你。

每每想到这里,心里就爽得不行。

第二个问题是公司的扯皮现象太严重了。

出了问题,所有人考虑的不是去解决问题,而是想尽办法把问题往外推。归根到底,是因为怕影响部门和老板的KPI。

如果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一个月,那么可能前29天就是各种推诿扯皮,剩最后一天来真正解决问题。

在这里,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指标就是看你能否很“硬气”得把问题挡出去,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有这种能力的人,所有人都佩服。

算下来,每天的工作内容,大概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扯皮。

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_第2张图片

还有一点就是心里的焦虑,越来越抑制不住了。

我工作这么多年了,一直负责机械系统的设计,但是随着汽车电气化发展,这个零件已经开始逐渐被电子结构取代了。而我的全部工作经验全部都在这个零件里了,到时候怎么办?

对于电气化的东西,我工作之后就再也没有接触过,学校里教的,早就“还给老师了”。即使现在去学,也不如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学的快,以后职场的竞争力在哪里?怎么能避免当公司效益不好,裁员时不会首先被裁掉?

记得很早之前看过一个提问,说上世纪90年代的下岗潮的,很多回答里描述下岗失业后的情况非常悲惨。

我心里也止不住的焦虑,我怎么才能避免失业,这个问题经常在睡前想,想了一会就睡着了。

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_第3张图片

不算坎坷的求职路

转变的动力有很多种,但是最大的动力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恐惧,对未来的恐惧。

我那段时间心里慌得不行。

当时正好新能源造车如火如荼,我心想,能蹭个风口也是极好的。

正好赶上蔚来招人,我就去面试了。

那时候还是2015年下半年,蔚来虽然风头也还挺盛,但还远没有现在这么光鲜靓丽,当时办公楼还在一栋破楼里,是那种毛坯房的那种破,我心里感叹:卧槽,这也能办公。

面试的时候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老外,我一顿猛侃,连说带比划(英语表达能力捉急),说到后来把自己都给感动了。

面完之后,让回去等通知,几天后告诉我说职位不合适,没通过。我因此失落了好几天。

对了,还有一点,蔚来前台接待的妹子长得挺好看的。

过完年,有个猎头给我打电话,说上海蓥石招人,我当时还没听过蓥石,以为是什么野鸡公司,听都没听过,就想拒绝,猎头接着说了一句,很多泛亚的过去哦,包括你之前同事某某。

挂了电话之后,我联系了下那个同事,因为之前也比较熟,简单聊了一下,说让我等offer吧。

没过几天offer发过来了,我心里纠结了很久。

一是舍不得泛亚的稳定,也担心新公司撑不了太久。

后来终于决定要去了,毕竟舍得给钱的这种冤大头公司真的不多,大不了过几年再换工作呗。

新公司的冲击

新公司的体制和流程和泛亚很像,圈内人称“小泛亚”,所以新公司几乎不用怎么适应,也没有什么入职培训,上午报道,下午就开始干活。

但是没过多久最大的冲击来了。

我之前奉为圣经的GM的那一套东西在这里不适用了。不是说GM的那一套不好,而是那一套只能在GM适用,其他公司都不适用,所以以前的所有的一切都不一定适用了,都要问个为什么。

这个观念的转换非常非常重要,甚至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观念转换之一。

我由此意识到,无论是哪个公司,你在这个公司里掌握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是为这个公司服务的。脱离这个公司,脱离这个环境去谈,任何东西都是要打个问号的。也就是说,今天你在这里说的话是对的,但是你到另外一公司说这句话就可能不对了,这是我当时最大的感触。

这种思维的转变,让我意识到我的思维可能被我的经验所禁锢了。

从那以后,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问自己,虽然之前一直这么做,但这种做法就是最好的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一直习以为常的观念,就一定是对的么?

它让我思考问题的时候,从更多的维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固守以前的观点不放。毫不夸张的说,这是我目前为止最大的收获之一。

不怕路子野,只怕搞不定

还有一大收获是克服困难的能力。首当其冲的是供应商体系的问题。

之前泛亚的供应商都是全球知名的供应商,好多都是全球五百强的,而且都是供应商求着我们。很多私企性质的供应商找我们,问能不能给我们一个机会。

我们心里其实是看上不他们的,觉得他们太Low了。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因为到了蓥石之后,地位完全颠倒过来了,很多供应商不和我们玩了,甚至很多我们之前瞧不上的企业也是如此。他们嘴上不说,我其实知道,他们心里是看不上我们的。

但是没办法啊,项目要做,总得有供应商来供货啊。

于是,就找各种资源,去给各种之前连名字都没听过的公司打电话,用近似“跪舔”的语气去争取合作的机会。

即使这样,闭门羹还是经常吃。一家不行,就换一家。脸面值几个钱。

好歹凭借“小泛亚”的背景,也有不少供应商愿意和我们合作。

也正是这样,走访了众多的公司,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有个更深的理解。

之前合作的那些跨国供应商,光鲜亮丽,有点像是发达国家,而现在我们接触的,好的还有模有样,就像是发展中国家,差的就是惨不忍睹,就像是非洲国家一样。

我曾走访过一家供应商,说是一个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家庭作坊,除老板外,全部员工就是一位助理,一对临时工夫妻,一个食堂工作人员(老板他妈)和一条狗(晚上看厂子用)。

这件事情,给我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

不管路子野还是路子正,老板要的是能搞得定。(还有点押韵,哈哈)

新能源初创公司之痛

刚进去的时候,虽然困难重重,但还是踌躇满志,觉得还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

新公司能够彻底革除以前大企业的沉珂,更有活力,更自由,更开放。

愿意出来的,都是对传统车企的一些氛围看不惯,而又不想继续在染缸里待着,想出来做点事情的人,所以整体上,大家出发点是一致的,精气神也都非常类似。

因为人少嘛,总共只有几百号人,办公也在一起,所以一小半的人都能叫得上名字来,大部分都能混个脸熟。

工作归工作,但是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轻松,不似以前某亚那边买个人都表情凝重,如临大敌的赶脚。

也经常会议室里吵得不可开交,然后会后一杯咖啡泯恩仇,事归事,人归人,大家都分得很清楚。

所以整个团队的氛围还是非常不错的。

别看很多初创车企圈了一票名头很响的明星级职业经理人,看上去很唬人。

但是在汽车这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里,真正重要的永远不是一两个人而已,而是运行的这个体系。

我们公司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研发体系。

这一点是其他新能源车企所不能比拟的,先发优势很大。

所以觉得,这一把,我们抓到了两王四个二,只要不浪,肯定稳赢了。

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_第4张图片

有人说,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找到合适的人很关键,创始人需要花30%的时间去找人。对于新能源初创公司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剩下的70%的时间,需要用来找钱。

这个行业里流传一句话:不要管盈利模式宣传的是to B,还是to C,最终都是to VC。

因为造汽车这个事,本身就是重资产,长周期,高门槛的,虽然市场前景巨大,但是近几年内盈利还是看不到希望的,所以烧起钱来也是大大的快。

招人要钱,建厂要钱,开发项目要钱,开模要钱,找供应商谈合作,要钱。

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_第5张图片

究竟有多重要呢?

这么说吧,如果分数来衡量新能源车企的实力的话,开发体系,占6分,战略规划和决策效率可以占到4分,剩下的90分,看融资的能力。

第一个考验,不是看你能不能造出好车,而是看你能不能活下去。

对,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没想到啊没想到,2017年各种融资消息传来,蔚来、威马和小鹏纷纷被BAT保送,锁定前三名。

这场战役本来市场空间就不大,属于从传统车企的碗里抢肉吃,还有人高分保送,这还玩个P啊。看上去,这场战争似乎要提前结束了。

新能源行业发展瓶颈

再来看下新能源行业的痛点。

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使汽车甩掉了复杂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大大降低了汽车的复杂程度,降低了行业壁垒,从而引发了当前正如火如荼的新能源造车热潮。

别看新能源风声响,但是销量却一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两个硬伤一直得到没有很好的解决。

首先是电池的成本问题,一度电成本大概是1500~2000RMB,假设一款车续航200公里,按照百公里电耗15度电来说,需要30度电电池,电池的成本就是4.5万~6万,而相对应发动机大概只有几千块钱。很容易就能发现,电池成本要高太多了,所以只能靠政府的补贴来弥补这个差价。

其次是续航里程的问题。当前新能源主流车型的续航里程只有300公里左右。

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当前三元锂电池基本上已经达到理论极限了,没什么潜力可挖了。

至于寻找新的电池技术,这么说吧,连学术界也没有很好的办法,更别提工业界了,所以这条路短期内基本上是没有希望的。

解决的方法就只有——普及充电桩。

这就涉及到基础建设了,对于一些郊区新建小区,还可以通过规划来增加充电桩数量,但是对于老城区来说就很难了。很多老城区的小区,回家晚了停车位都找不到,更别提充电桩了。

目前新能源车的销量,主要依靠政府的补贴和地方政府政策,比如说免除购置税、送新牌照等等,但是随着补贴的退坡,这个也不是长久之计。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其实也不难,电池成本随着规模化会逐渐降低的,充电桩也会逐渐普及的,只是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过渡。

估计5~10年后,到时候充电桩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充电难不再是问题了,电池成本下降也能使新能源车与燃油车成本大致相当。

马云曾经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多数倒在了明天晚上,撑不到后天”,这句话形容新能源行业特别恰当。

这个行业短期内很难盈利,靠的就是持续融资、持续烧钱。

这就是新能源车企所面临的困境。

方兴未艾的无人驾驶

就在这边厢战场已经快要分出胜负来了,那边厢无人驾驶还方兴未艾。

其实新能源这个变更更多的是影响的整个能源结构的变化,是对整个汽车产业的重构和大规模的洗牌。

但是自动驾驶这个技术,一旦发展成熟,改变的是人们自古以来的出行方式。

会对整个社会的运营方式产生极大的颠覆,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有趣的变化,无疑是发展空间更大的。

其实最开始关注自动驾驶,是看到ADAS工程师的招聘需求,一看薪资:卧槽,工资这么高。

于是心里又不平衡了。

在慎重考虑了5分钟之后,决定了:老子也要去做无人驾驶!!!

方向虽然确定了,就差迈出第一步了。

一开始也是各种懵逼,不知道该怎么开始。

在对信息不明确的时候,先要做一些尝试,去听一些讲座,记一堆听不明白的专业术语,然后回来一个个去网上查。

慢慢开始接触圈里的人。

后来听说做无人驾驶的需要用Python来编程?

哦,等下,什么是Python?哦,不,什么是编程?

其实大学的时候学过一门C语言编程基础,毕业之后就再也没用过,早就还给老师了。

怎么办?

重头开始学呗。

怎么?需要用深度学习?

真的是深度学习,从入门到放弃。

一看书就犯困?睡醒了继续看呗。

经历了前期的各种慌乱,各种手足无措,各种无所适从。

后来经朋友推荐,报名参加了一门无人驾驶的在线课程。

开始从零基础,系统的学习一些无人驾驶的算法。

接下来开始卖惨模式。

那些打鸡血的日子

以下都是如实描述。

我们公司工作日9点打卡上班,我一般7点半就到了,下午5点半下班,我一般10点左右才回去。

除了正常上班,其他时间全部用来上课,做在线课程里的Project。

周末的时候,除了必要的应酬,我一般也会去办公室,继续做Project。

其实周末在办公室挺好的,又安静,又有空调吹。

唯一的烦恼是蚊子。

工作日的时候,蚊子数量按照人头摊下来,每个人只能分到0.1只蚊子,一到周末,整个办公楼的蚊子都被我承包了,或者,我被几十只蚊子给包养了。

于是一边和蚊子抗争,一边写代码。

算下来,我差不多一周要花20个小时在课程上面。

因为底子差,很多问题对于别人可能是小沟小坎,对我而言可能就是山川河流。

那门在线课程是按照内容,分成一个个项目去做的。

第一学期主要是讲的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

在这之前,我对于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每次写完代码,一运行出现几百个error的时候,真的想死的心都有。

也经常出现bug迟迟解决不了,无数次强行压下了砸电脑的冲动。

但是,当每次Project做完,提交审批通过的时候,成就感、幸福感爆棚。

有多幸福呢?差不多是买彩票中5块钱幸福感的100倍吧,嗯。

到了9月份,第一学期结束。

我当时我发了一张朋友圈,说了一些感慨的话,最后说了一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_第6张图片

这么写,不是为了装逼。

是因为当时确实很迷茫。

你问我上这门课能不能找到工作?我并不知道。

我只是觉得课程还算有趣,确实是个不错的方向。

Term1上完,收获很多,打算继续学习Term2,10月第二周开课。

但是Term2需要使用C++进行编程,当时我对C++的理解仅限于“一门很不高级的高级编程语言”。

于是,没怎么纠结就决定了:利用国庆假期恶补C++。

整个假期,一天灌2杯咖啡,上午一杯,下午一杯,全靠咖啡吊着,终于C++语言的课程学完了。

最后几天,我一个平时不长痘的人,脸上长了好多痘。

哦,对了,整个2017年,除了五一假期的时候参加了好朋友婚礼外,几乎没有一天休息过。

守得云开见月明

随着对自动驾驶领域的持续关注,也算对这个圈子有了一些认识。

虽然学习过程挺枯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结识了一帮圈里的小伙伴,平时交流一下圈子里的咨询,相互支持。

有一次跟一个上汽的朋友聊天,对方告诉我,如果应聘上汽自动驾驶的岗位,好好准备一下,还是不难争取的。大喜。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没过多久,知乎上有人发私信问我:菜鸟在招自动驾驶工程师,有没有兴趣?

啊?菜鸟是什么鬼?

赶紧百度了一下。原来菜鸟是做物流的,属于阿里集团的。

菜鸟的无人驾驶也就是做物流场景的无人驾驶。

一想到物流车,又丑又Low的形象就蹦了出来,内心充满了鄙视。

后来仔细想了一下。

物流场景应该是无人驾驶落地最容易的场景。

自动驾驶格局分析

让我们先对自动驾驶的玩家分类分析。

现在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玩家有很多,车企就不用说了,还有IT巨头如百度/Waymo,零部件如英伟达、Mobileye等,还有一众以算法为核心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如地平线、智行者等。

现在各家都在推自己自动驾驶的产品,局面非常混乱,让人看不清楚未来到底会怎么发展,究竟会有那几家会存活下来。

自动驾驶一定是会实现的,只是时间问题,到时候还剩余哪些玩家,就看谁壁垒更高,护城河挖的更深了。

根据我的思考判断,以下这三种类型企业肯定会活下来的,而且必定会在未来的自动驾驶格局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第一类是运营商,乘用车租赁运营为滴滴,物流运营为菜鸟和京东。

运营商掌控了流量的入口和大量的数据,也是无人驾驶技术落地的驱动方和需求方,所以必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

第二类是车企,尤其是销量大的车企,国外如GM/福特/特斯拉之类,国内如上汽、长安、吉利之类。

一方面,虽然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造车技术门槛明显下降,但是因为产业链过长、前期投资过大,开发周期长等特点,行业壁垒还是非常高的。

另一方面,由于车企可以通过加装廉价传感器来大量收集数据,以此来快速积累数据、优化模型,就像特斯拉宣传的那样。

最后,未来当L4自动驾驶可以完全实现时,在量产化和降低成本方面,没有人比车企在这方面更有经验和优势。

第三类是底层Tier 1供应商,如博世、大陆、ZF、电装等。

这些供应商在自动驾驶的执行层(线控制动、线控转向)方面耕耘多年,行业壁垒非常高,而且其在传感器方面,如毫米波雷达方面也有成熟的产品线。所以无论上层的算法和控制逻辑采用哪家的,到头来,都需要用他们的线控底盘系统。这也是为什么新兴车企去找博世谈合作时,必须要先掏一个亿作为保证金出来,否则博世拒绝合作的原因。

至于百度/waymo搭生态的方式是否可行,运算芯片是采用GPU,还是FPGA或者ASIC等,目前看来还没有定论。

物流场景—自动驾驶率先落地

对于L4级别的无人驾驶技术来说,这个技术在乘用车上落地非常困难。

首先,用户对成本很敏感,用户很难承受高达几十万或者几万的传感器和运算单元的价格,其次,用户对风险非常敏感,一旦出现风险,将引起严重的社会舆论关注,从而对汽车品牌的口碑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这就决定了无人驾驶的应用场景,必然会在一些封闭场景或者特殊行业率先落地。

毫无疑问,物流行业将是率先落地的场景。

第一对单车成本没有那么敏感,现在由于人工成本原来越高,只要校核下来无人驾驶的成本在几年内分摊成本可以低于人工成本,这个事情就是值得去做的。

第二由于是物流场景以低速场景(最后一公里的派送)或者在高速工况(干线上的重卡货运)为主,场景相对简单,风险相对可控。

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_第7张图片

所以,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落地完全没有问题。

另外,由于物流行业大部分是点对点的运输,可以集中充电,没那么依赖基础设施,所以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在物流行业的落地也是非常快的。

所以,物流场景将是新能源和自动驾驶这两个技术的完美的结合点,也是一个触手可及的落地场景,综合看下来,菜鸟做自动驾驶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马云爸爸有钱,不用怕公司黄了!

于是当对方问我对菜鸟自动驾驶岗位感不感兴趣的时候,我小激动了一下,问菜鸟那边:能给我什么样的岗位?

答:PM(项目经理)。

卧槽,这怎么可以,我可是要成为算法工程师的男人!区区项目经理我会放在眼里!?

跟朋友聊,朋友跟我说,做项目好啊,做项目天天和老板打交道,升得快。

当时听到这句话,我嘴上没说什么,心里却很气愤:我是那么在意升值加薪的人么?

后来回去之后好好想了想,还真是。

再说,虽然学了算法,并不一定要去做算法工程师,不懂算法一样做不好PM。

最关键的,是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定位。

虽然花了很大的心血去学算法,但是对我而言,我心知肚明,我的优势不在那里。

我的优势在于我对整车开发比较了解,对于算法也比较熟悉。

找到这个结合点,也就找到了所谓的跨界优势。

综合考量下来,PM这个岗位非常合适我,这个机会非常不错,应该认真争取一下。

两次电话面试之后,都通过了。

然后一个小姐姐打电话给我让我准备现场面试,还要我准备一个PPT,介绍一下自己。

什么?面试还要准备PPT?这还是头一次听说。

从距离电话通知,到面试时间,总共只有5天时间,包括一个周末。

我先是花了一天来梳理思路,然后开始准备材料和PPT,弄好之后开始写逐字稿。

对,你没看错,是写逐字稿。

为了防止忘词和临时组织语言,必须要写逐字稿,而且稿件要熟悉到倒背如流。

为了保证表达的顺畅和自然,我进行了不下十次的演练,也让朋友帮忙把关表情和动作,期间讲稿的修改和优化,自不必说。

演讲是按照20分钟准备的,3000字。

为了应对现场的变化,还分别准备了一下10分钟版的和5分钟版的自我介绍。

信心满满。

面试过程中,不详细说了,总之没过多久(其实是过了很久,因为双十一的原因),就拿到offer了。

2017年底正式入职。

别人说好不重要,适合自己最重要

经过这几次工作的更换,有一点是感受最深的,这也是想在这里分享给大家的: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成长的工作环境。

因为你的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的第一份工作,福利待遇算是车企里面非常拔尖的了,效益好的时候一年发十几个月的奖金,在那里工作的人都将成为标准的汽车工程师。

5年、10年之后的生活,非常容易想象得到。

离开了那家公司之后,有朋友问我:离开了那么大的公司,去一家小的初创公司,工作既辛苦,也不稳定,后悔不?

我说:后悔啊~

问:后悔什么呢?

我苦笑:后悔没有早点走啊~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工作吗?

当内心的“NO”的回答非常坚定地时候,我就知道,是时候要改变了。

在第二家公司里,由于公司比较小,能够给员工较大的自主权。而且团队氛围非常好,每天都能接触到新鲜的东西,员工的犯错成本比较低。

在这里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很多,心情也好的多了,每天下班之后自愿加班很晚。

就是在这段时间,我开始在知乎分享自己的一些知识,从而打开了自己另外的一扇窗。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状态,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同人适合不同的工作环境,就像不同的植物适应生长的环境不同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环境,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你工作的状态,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你职场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此奉劝各位,在自己个性和热情还没有被磨灭之前,一定要勇于跳出舒适区,不要做温水里的青蛙。

加入菜鸟后,深刻感觉到菜鸟和阿里巴巴的文化的包容和自由,感觉整个人彻底解放了,彻底放飞自我,果然互联网公司就是比汽车公司要开放。

持续学习和输出

现在知识更新换代如此迅速,必须不断的学习才能避免被淘汰,这也是很多人推崇终身学习的原因。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这句话虽然是戏剧大师的名言,但是也适用于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爆炸,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只有不断坚持学习,能够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不至于落后于行业的潮流。

我一直在坚持提升自己,除了学习汽车方面的知识,还自学编程和自动驾驶算法。

也正是因为坚持学习、自我驱动,让自己更有勇气去面对繁复多变的时代。

此外,我还一直坚持在知乎上分享自己的心得。

个人认为,坚持输出(不论是写作,还是口头分享,都算输出)有很大的好处,除了能有效的帮助自己梳理思路,还能够帮助别人,在交流过程中还能相互促进,真的是好处多多。

更重要的是,坚持分享能够塑造个人品牌。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你不仅仅是工业社会中一个小小的螺丝钉,更是你自己。

自己个人品牌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价值大小。

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是看能够给多少人带来帮助来体现的,你越是能够帮助别人,你的价值越大。

我非常认同这句话。因为由于坚持在知乎平台的分享,获得了一些关注,结识了不少朋友,也得到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机会,比如这次的菜鸟的工作机会,就是通过知乎找到的。

我本着帮助别人的初衷,结果最终也回过头来帮助了自己。

加入菜鸟,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需要面临的全新的公司文化,也需要更多的行业知识,我并不觉得焦虑和恐慌,反而有点欣慰。

可以想象,经历过这次的经历后,又点了几个技能点,自己的知识版图将会更加丰富,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竞争力。

跨界,将产生错位竞争的优势,从而形成降维攻击的局面,而且跨界将带来不同行业思维模式的碰撞,带来全新的维度的思考和商业模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家鼓励跨界的原因。

想起当时来菜鸟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我:你为什么要加入菜鸟?

当时我的回答是:加入菜鸟ET试验室,和年轻的团队一起,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去影响、改变这个世界。

这件事情听起来就让人兴奋,这也是我当前所能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写在最后的感悟

熟悉我的人应该看得出来,我这篇文章,和之前的文风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变得欢脱、无厘头了很多。

这种改变是刻意的,改变的原因不是为了迎合谁。

其实这两年的心路历程,整体来说,非常压抑痛苦,无数次的怀疑自我,无数次的疲惫无助。虽然过程中不乏亮点,但是整体色调还是比较灰暗的。

我不想把文章写得凄凄惨惨戚戚,于是决定写的有趣一些,为了保证趣味性,有些地方有些夸张,更有戏剧性一些,比如新能源融资的重要性,比如决定去做PM的心路历程。

这样做的出发点,其实是不想让大家看完文章,心里觉得:既然转型这么难,那算了吧,不要妄图去改变什么了。第二天还是心如止水,正常上班。

转型,从来就不是一条容易的路。

写这篇文章,也是想告诉大家,转型的路上,你可能会觉得孤单,但是并不孤独。

而且这条路也是走得通的。

走过布满荆棘的小路之后,终究柳暗花明。

如果这篇文章,在你心里掀起一些波澜,哪怕只有一点点,我这篇文章也就没白写。

加入我们

岗位1:自动驾驶行业研究员

具体要求:

1.熟悉自动驾驶行业,或者对自动驾驶行业有极大热情,愿意投身于该行业;

2.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自驱能力,能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逻辑思维和研究能力强,抗压能力强,偶尔会出差;

5.有较好文字功底,平时有文字表达习惯者加分(如公众号等),能正常阅读英文材料和报告。 

岗位2:市场 or 公关经理/总监 

具体要求:

1.有多年公关经验,to B类企业加分;

2.熟知媒体环境和传播手段,了解媒体运作流程,媒体关系维护与舆情监控和危机处理;

3.需具备传播活动策划、稿件撰写、渠道开发与维护、活动组织能力和经验;

4.文字功底极强,对文字敏感,对自动驾驶行业有热情,对客户有温度;

5.同理心强、情商高,善于为别人考虑。 

岗位3:兼职作者

具体要求:

1.如果您对自动驾驶行业有思考或有热情,希望整理分享,建立人脉、影响行业,可以考虑给我们兼职供稿,稿酬丰厚;

2.稿件类型可以分为“转型经历总结”和“知识积累整理”两个方向;

3.转型经历总结类稿件,除转型经历外,还需要有相关的经验方法总结,以供其他转型人参考;

4.“知识积累”类稿件:a.选题和大纲由作者自行拟定,《九章智驾》提供参考意见;b.信息密度高于绝大多数券商的绝大多数报告,不低于《九章智驾》的平均水平;c.信息高度稀缺,需要有大多数信息在其他媒体上无法获取,如果基于公开信息,需要有独家洞察。

如果您对以上岗位有兴趣,欢迎联系我们(加微信xuliang4721或charitableman),如果您有身边的合适的人,也欢迎推荐,多谢支持。

备注:

1. 想跟作者交流,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作者的微信。加微信前请务必说明自己所在公司、岗位及真实姓名,否则无法验证通过,多谢理解。

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_第8张图片

2《九章智驾》有个“汽车人转型交流群”,里面大家可以交流转型遇到的困难、分享转型过程中的心得,有想加入的朋友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加陈康成的微信,并提供一下名片和个人简历,然后拉您入群。加微信时务必备注您的真实姓名、公司、现岗位以及意向岗位等信息,谢谢。

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_第9张图片

3. 如果您有兴趣给《九章智驾》投稿(“转型经历总结”及“知识积累整理”两个方向),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加许良的微信。加微信时务必备注您的真实姓名及岗位等信息,谢谢。

转型经验分享|作为传统汽车工程师,我如何转型去阿里做无人驾驶?_第10张图片

  “知识积累”类稿件质量要求:A,信息密度高于绝大多数券商的绝大多数报告,不低于《九章智驾》的平均水平;B,信息要高度稀缺,需要80%以上的信息是在其他媒体上看不到的,如果基于公开信息,需要有特别牛逼的独家观点才行。多谢理解与支持。

推荐阅读(超连接):

“好工作”的最关键指标:场景足够复杂、数据量足够大、杠杆率足够高

想转岗自动驾驶,一文告诉你该如何开始

我们的个人命运,三分靠打拼,七分靠产业红利——《九章智驾》创刊词

传统汽车人,在未来还有机会吗?—— 一名汽车人的职业转型经历

转型经验分享|一名传统汽车人向自动驾驶转型的“战略与战术”

转型经验分享|DRE转码农,风口之下的30岁+转型人

转型经验分享|年过30的传统汽车人,如何转型做自动驾驶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编程语言,android模拟器,j2ee,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