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数据结构详解(下)

上期,我们详细介绍了 Redis 的3种底层数据结构。下面我们介绍其余的数据结构,来看看它们是如何实现的。

压缩列表

压缩列表是 Redis 为了节约内存而开发的,是由一系列特殊编码的连续内存块组成的顺序性数据结构,我们可以从源码的注释中看到官方对它的定义。

The ziplist is a specially encoded dually linked list that is designed to be very memory efficient. It stores both strings and integer values, where integers are encoded as actual integers instead of a series of characters. It allows push and pop operations on either side of the list in O(1) time. However, because every operation requires a reallocation of the memory used by the ziplist, the actual complexity is related to the amount of memory used by the ziplist.

也就是说,ziplist 是一种特殊编码的双向链表,目标是为了提高内存的存储效率。它的每个节点可用于存储字符串或整数值,其中整数是按真正的整数进行编码,而不是一系列字符。它允许在列表的任意一端以 O(1) 的时间复杂度提供 push 和 pop 操作。但是,它的每个操作都需要进行内存重分配,实际的复杂性与 ziplist 使用的内存大小有关,也就是和它的存储的节点个数有关。

实际上,ziplist 充分体现了 Redis 对于存储效率的追求。一个普通的双向链表,链表中每一项都占用独立的一块内存,各项之间用指针连接起来,这种方式会带来大量的内存碎片,而且地址指针也会占用额外的内存。而 ziplist 却是将表中每一项存放在前后连续的地址空间内,一个 ziplist 整体占用一大块内存。从这种方式理解,其实它是一个表(list),并不是一个链表(linked list)。

另外,ziplist 为了在细节上节省内存,对于值的存储采用了变长的编码方式,也就是说,对于大的整数,就多用一些字节来存储,而对于小的整数,就少用一些字节来存储。我们接下来就会讨论到这些实现细节。

实现

从源码注释中可以看到 ziplist 的组成结构:

     ...  

它并没有像其他数据结构一样,用自定义的 struct 之类的来表达,而就是简单的 unsigned char *,可以从它的创建 API 中就可以看出。

// 创建一个新的压缩列表
unsigned char *ziplistNew(void) {
    unsigned int bytes = ZIPLIST_HEADER_SIZE+ZIPLIST_END_SIZE;
    unsigned char *zl = zmalloc(bytes);
    ZIPLIST_BYTES(zl) = intrev32ifbe(bytes);
    ZIPLIST_TAIL_OFFSET(zl) = intrev32ifbe(ZIPLIST_HEADER_SIZE);
    ZIPLIST_LENGTH(zl) = 0;
    zl[bytes-1] = ZIP_END;
    return zl;
}

其中,各个部分的含义如下:

属性 说明
zlbytes uint32_t,记录整个压缩列表占用的内存字节数,在对压缩列表进行内存重分配或者计算zlend 的位置时使用。
zltail uint32_t,记录压缩列表表尾节点距离起始地址的字节数,可以无需遍历整个列表就可以确定表尾节点的地址,方便进行 pop 等操作。
zllen uint16_t,记录压缩列表包含的节点数量,但当数量超过 2^16 - 2 时,这个值被设为 2^16 - 1,我们需要遍历整个列表,才能知道它包含多少个节点。
entry 压缩列表的各个节点,真正存放数据的地方,节点的长度由保存的内容决定。
zlend uint8_t,标记压缩列表的末端,值固定等于 255。

ziplist 中的每个节点都包含两个片段的元数据作为前缀。第一个元数据记录了前一个节点的长度,方便从后到前遍历列表。第二个元数据记录了节点存储数据的类型和长度。所以一个完整的节点是这样存储的:

有时 属性本身即存储了节点自身的类型,也记录了节点的值,比如一些小整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表示为:

属性 说明
prevlen 记录了压缩列表前一个节点的长度,此属性的长度为 1 字节或 5 字节,当前一个节点的长度小于 254 字节,长度为 1 字节;当大于等于 254 字节时,为 5 字节,其中第一个字节固定为254,后 4 个字节记录其长度。
encoding 记录了节点的 content 属性所保存数据的类型以及长度。当保存的是字符串时,前两位为 00、01 或者 10;当保存的是整数值时,前两位为 11。
entry-data 负责保存节点的值。

连锁更新

上面介绍中,entry 属性中保存的 prevlen 有 1 字节和 5 字节,所以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当压缩列表存储的节点 e1 到 eN 的长度都介于 250 字节到 253 字节之间,如果在 e1 之前插入了一个长度大于等于 254 字节的新节点,由于 prevlen 的改变,会导致连锁更新,时间复杂度为 O(n^2)。虽然连锁更新的复杂度较高,但它真正造成性能问题的概率是很低的,原因如下:

  • 压缩列表要恰好有多个连续的、长度介于 250 字节到 253 字节之间的节点,连锁更新才会被触发,但在实际中,这种情况很少见。
  • 即使出现,但只要被更新的节点数量不多,就不会对性能造成任何影响。

使用场景

ziplist 是 哈希对象的底层实现之一,当一个哈希对象包含少量键值对,并且每个键值对要么就是小整数值,要么就是长度比较短的字符串时,Redis 就会使用 ziplist 来作为哈希对象的底层实现。在 Redis 3.2 版本之前,ziplist 也是列表对象的底层实现之一,但 3.2 版本之后被 quicklist 取代。

跳跃表

跳跃表是一种有序数据结构,通过在每个节点中维持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来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相比平衡树,其实现简单,而且在大部分情况下的效率能和平衡树相媲美。

实现

// 跳跃表节点实现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 成员对象(不可与其他节点重复)
    sds ele;
    // 节点分值(可重复,所有节点按此属性从小到大排序)
    double score;
    // 后退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层
    struct zskiplistLevel {
        // 前进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 跨度
        unsigned long span;
    } level[];
} zskiplistNode;
// 跳跃表实现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 表头指针,表尾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
    // 跳跃表中节点的数量(不含表头节点)
    unsigned long length;
    // 跳跃表中层数最大的节点(不含表头节点)
    int level;
} zskiplist;

多个跳跃表节点组成了跳跃表,程序可以以 O(1) 的时间复杂度获取表头、表尾指针以及节点的数量;跳跃表中以 score 属性的大小进行排序,score 相同,则以成员 ele 属性的字典序排列;新增节点的层数根据幂次定律取得一个介于 1 和 32 之间的值。

Redis-数据结构详解(下)_第1张图片

跳跃表的实现中,存在着一个不填充数据,但满层的头结点,头结点存在的原因如下:

  • zskiplist 的头指针 head 不会随数据的变动而变动。
  • 头结点的层数达到了最大值 32,在第一次查找时,可以和 zskiplist 中 level 属性定位查找节点,没有头结点的话,只能从第一个填充了数据的节点开始,但它的层数可能不是分层最高的,会拖慢查询的效率。

使用场景

Redis 使用跳跃表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如果一个有序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比较多,又或者有序集合中元素的成员是比较长的字符串时,Redis 就会使用跳跃表来作为有序集合键的底层实现。这里就有个问题,为什么 Redis 不使用平衡树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从算法实现难度比较,skiplist 比平衡树要简单得多,更加直观,便于调试。
  2. 从区间查找效率比较,平衡树比 skiplist 操作要复杂。在平衡树上,我们找到指定范围的小值之后,还需要以中序遍历的顺序继续寻找其它不超过大值的节点。如果不对平衡树进行一定的改造,这里的中序遍历并不容易实现。而在 skiplist 上进行范围查找就非常简单,只需要在找到小值之后,对第1层链表进行若干步的遍历就可以实现。
  3. 从插入和删除效率比较,平衡树的插入和删除操作可能引发子树的调整,需要左旋或者右旋保证平衡,逻辑复杂,而 skiplist 的插入和删除只需要修改相邻节点的指针,操作简单又快速。
  4. 从内存占用上比较,skiplist 比平衡树更灵活一些。一般来说,平衡树每个节点包含 2 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右子树),而 skiplist 每个节点包含的指针数目平均为 1/(1-p),具体取决于参数p的大小。如果像 Redis 里的实现一样,取 p = 1/4,那么平均每个节点包含 1.33 个指针,比平衡树更有优势。

整数集合

整数集合是 Redis 用来保存整数值的集合抽象数据结构,集合中不会出现重复的元素,并且是按值的大小从小到大有序地排列。

实现

// 整数集合实现
typedef struct intset {
    // 编码方式
    uint32_t encoding;
    // 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
    uint32_t length;
    // 保存元素的数组
    int8_t contents[];
} intset;

其中,
1.encoding 属性的值有 3 个

  • INTSET_ENC_INT16:代表元素为 16 位的整数
  • INTSET_ENC_INT32:代表元素为 32 位的整数
  • INTSET_ENC_INT64:代表元素为 64 位的整数

2.contents 属性的类型声明为 int8_t,但它不保存任何 int8_t 类型的值,而是取决于 encoding 属性。
Redis-数据结构详解(下)_第2张图片

升级

当整数集合中元素的类型都是 int16_t 类型的值时,如果你需要添加一个 int32_t 类型的整数,会发生什么呢?这时就会执行升级操作,来保证大类型可以被放入数组。升级可表述为以下几步:

  1. 按照升级后的类型和元素数量,分配内存空间。
  2. 将元素的类型升级为新元素的类型,在保证有序性不变的前提下,放在新的位置上。
  3. 将新元素添加到数组中(因为新元素的长度肯定最大,所以总是在头或尾两个位置上)

升级的好处,就是可以尽可能的节约内存,提升灵活性。

那么,提到升级,大家肯定会想到是不是有降级,但整数集合不支持降级,原因就是,既然已经有大的元素插入,那么以后大概率也会有,降级后,再插入大类型的整数,还会进行升级操作,所以降级操作价值不大,而且降级涉及内存重分配,也不是一种廉价的操作。

使用场景

整数集合是集合对象的底层实现之一,当一个集合只包含整数值元素,并且元素数量不多时,Redis 就会使用整数集合作为集合对象的底层实现。

快表

快表是 Redis 在 3.2 版本中提供的一种数据结构,是一个基于 ziplist 的双向链表,从源码注释中对快表的定义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A doubly linked list of ziplists

quicklist 是 ziplist 和 linkedlist 的混合体,它将 linkedList 按段切分,每一段使用 ziplist 来紧凑存储,多个 ziplist 之间使用双向指针链接起来。quicklist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其实就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平衡:

  • 附加空间:双向链表每个节点除了保存数据,还要保存两个指针,占去 16 个字节 (64bit 系统的指针是 8 个字节)。
  • 内存碎片:双向链表的各个节点是单独的内存快,地址不连续,节点过多容易造成内存碎片,影响内存管理效率。
  • ziplist 是一整块连续内存,所以存储效率很高。但它不利于进行修改操作,每次数据变动都会引发一次内存的 realloc。特别是当 ziplist 很长的时候,一次 realloc 可能会导致大批量的数据拷贝,进一步降低性能。

因此 Redis 从 3.2 版本开始对列表数据结构进行了改造,使用 quicklist 代替了 ziplist 和 linkedlist。但这也带来了一个新问题:quicklist 的一个节点中的 ziplist 包换多少数据项合适呢?这又是一个需要找到平衡点的难题。我们从存储效率上分析一下:

  • 每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 越短,则内存碎片越多,有可能在内存中产生很多无法被利用的小碎片,从而降低存储效率。这种情况的极端是每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 只包含一个数据项,这就蜕化成一个普通的双向链表。
  • 每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 越长,则为 ziplist 分配大块连续内存空间的难度就越大。有可能出现内存里有很多小块的空闲空间(它们加起来很多),但却找不到一块足够大的空闲空间分配给 ziplist 的情况。这同样会降低存储效率。这种情况的极端是整个 quicklist 只有一个节点,所有的数据项都分配在这仅有的一个节点的 ziplist 里面,这其实就蜕化成一个 ziplist。

所以,Redis 提供了一个配置参数 list-max-ziplist-size ,让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应用场景进行调整。这个配置可以取正值,也可以取负值。下面我们来解释下不同值代表的含义:

  • 当配置为正值时,表示每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 的最大数据项个数。例如,list-max-ziplist-size = 5 时,表示 ziplist 最多包含 5 个数据项。
  • 当配置为负值时,表示按照占用字节数来限定每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 长度。但这时,它只能取 -1 到 -5 这五个值,每个值含义如下:
说明
-5 每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 大小不能超过64 Kb。
-4 每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 大小不能超过32 Kb。
-3 每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 大小不能超过16 Kb。
-2 每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 大小不能超过8 Kb(默认值)。
-1 每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 大小不能超过4 Kb。

另外,当列表很长的时候,最容易被访问的很可能是两端的数据,中间的数据被访问的频率比较低(访问起来性能也很低)。如果应用场景符合这个特点,那么 quicklist 还提供了一个选项,能够把中间的数据节点进行压缩,从而进一步节省内存空间。Redis 的配置参数 list-compress-depth 就是用来完成这个设置的。这个参数表示一个 quicklist 两端不被压缩的节点个数。注:这里的节点个数是指 quicklist 双向链表的节点个数,而不是指 ziplist 里面的数据项个数。实际上,一个 quicklist 节点上的 ziplist,如果被压缩,就是整体被压缩的。参数 list-compress-depth 的取值含义如下:

  • 0: 是个特殊值,表示都不压缩。这是 Redis 的默认值。
  • 1: 表示 quicklist 两端各有 1 个节点不压缩,中间的节点压缩。
  • 2: 表示 quicklist 两端各有 2 个节点不压缩,中间的节点压缩。
  • 3: 表示 quicklist 两端各有 3 个节点不压缩,中间的节点压缩。
  • 依此类推...

由于 0 是个特殊值,很容易看出 quicklist 的头节点和尾节点总是不被压缩的,以便于在表的两端进行快速存取。Redis 对于 quicklist 内部节点的压缩算法,采用的 LZF (一种无损压缩算法)。

实现

// 快表节点
typedef struct quicklistNode {
    // 上一个节点
    struct quicklistNode *prev;
    // 下一个节点
    struct quicklistNode *next;
    // 数据指针,如果未压缩,指向一个ziplist,压缩后指向quicklistLZF
    unsigned char *zl;
    // 指向的压缩列表的大小,如果被压缩,仍是未压缩前的大小
    unsigned int sz;             /* ziplist size in bytes */
    // ziplist中包含的数据项的个数
    unsigned int count : 16;     /* count of items in ziplist */
    // 是否被压缩,1:未压缩 2:压缩(LZF)
    unsigned int encoding : 2;   /* RAW==1 or LZF==2 */
    // 数据容器,表示底层用什么数据结构存储数据,目前只有ziplist一个容器
    unsigned int container : 2;  /* NONE==1 or ZIPLIST==2 */
    // 如果是一个被压缩的数据,因使用类似lindex这样的命令要暂时解压,需要标记一下,等后面重新压缩
    unsigned int recompress : 1; /* was this node previous compressed? */
    // Redis自动化测试中使用的字段
    unsigned int attempted_compress : 1; /* node can't compress; too small */
    // 扩展字段,供未来扩展使用
    unsigned int extra : 10; /* more bits to steal for future usage */
} quicklistNode;
// 被压缩的ziplist结构
typedef struct quicklistLZF {
    /// 压缩后的ziplist大小
    unsigned int sz; /* LZF size in bytes*/
    // 是个柔性数组,存放被压缩后ziplist的字节数组
    char compressed[];
} quicklistLZF;
// 快表结构
typedef struct quicklist {
    // 表头节点
    quicklistNode *head;
    // 表尾节点
    quicklistNode *tail;
    // 所有ziplist数据项的总和
    unsigned long count;        /* total count of all entries in all ziplists */
    // quicklist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len;          /* number of quicklistNodes */
    // 单个节点的填充因子,存放list-max-ziplist-size参数的值
    int fill : QL_FILL_BITS;              /* fill factor for individual nodes */
    // 节点压缩深度,存放list-compress-depth参数的值
    unsigned int compress : QL_COMP_BITS; /* depth of end nodes not to compress;0=off */
    unsigned int bookmark_count: QL_BM_BITS;
    quicklistBookmark bookmarks[];
} quicklist;

Redis-数据结构详解(下)_第3张图片

上图中是一个含有 3 个节点的 quicklist,其中每个节点有 4 个数据项,两边的节点是未压缩的,中间的节点是压缩的。

使用场景

Redis 使用快表作为列表对象的底层实现,不过在 3.2 版本之前,列表对象的底层实现是链表或者压缩列表,使用快表替换链表和压缩列表的实现原因,上面已经讲解,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zipmap

zipmap 看名字,感觉和 ziplist 很像,zip 有压缩的意思,map 说明是一个有关于键值对的数据结构,可以猜测是对 map 实现上的一种内存优化,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String -> String Map data structure optimized for size.

从上述源码注释中得知,zipmap 其实就是一个 String,是一个压缩了的 map 结构,分配了一段连续的内存空间,用来保存连续的 key-value 集合。它的特点是维护 map 所需要的额外信息很少,对于一个键值对最少只需要额外的三个字节来描述。不过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对 map 操作时需要进行遍历,时间复杂度为 O(n),但由于键值对的个数不会很多,所以并不会有性能问题。

实现

zipmap 的数据结构特别简单,简单到新创建后的 zipmap 只有两个字节,其中,首字节保存长度,尾字节保存结尾标志 ZIPMAP_END,其中 ZIPMAP_END = 255,可以从 zipmap 的创建API就可以看出来。

/* Create a new empty zipmap. */
unsigned char *zipmapNew(void) {
    unsigned char *zm = zmalloc(2);
    zm[0] = 0; /* Length */
    zm[1] = ZIPMAP_END;
    return zm;
}

那么 zipmap 是怎样保存键值对的呢,源码注释中有一个例子,如果要保存 "foo" => "bar","hello" => "world",那么会是这样:

"foo""bar""hello""world"

其中

属性 说明
zmlen 记录键值对的个数。当其值小于 254 时,可以从该属性直接得到键值对的个数;当大于等于 254 时,需要遍历 zipmap 来获取键值对个数。
len 记录保存的 key 或者 value 的字符串的长度,占用 1 个字节或者 5 个字节。当其长度小于 254 时,占用 1 个字节;当大于等于 254 时,第一个字节设置为 ZIPMAP_BIGLEN = 254,后四个字节用来记录实际长度。
free 记录 value 未使用的空闲字节数。比如,当 key 为 "foo",修改其 value 从 "bar" -> "hi",那么之前的 1 字节就会记录到 free 中,当然,free 是有上限的,当大于等于ZIPMAP_VALUE_MAX_FREE = 4,会进行 resize,以保证字符串尽可能紧凑,节省空间。

使用场景

Redis 中的哈希键,当元素个数比较少时,会使用到 zipmap,当达到给定的个数时,会切换到字典。因为字典保存一个键值对需要的额外信息比较大 sizeof(struct dictEntry) = 24,而 zipmap 最少只需要三个字节,最多 11 个字节。在查询效率上,当数据量特别小的时候,顺序查询花费的时间成本虽然是 O(n),但是 n 小,所以是可以接受的,这样做可以节约内存。不过,这是在 Redis 2.6 版本之前才有,在 2.6 版本及之后的版本中已经被 ziplist 替代,也就是说,当键值对比较少时,会采用 ziplist 去实现哈希类型的对象。

stream 是 Redis 5.0 版本新增加的数据结构,它底层数据的存储依赖于 一棵 radix tree,主要用于消息队列的实现,stream 可以说是 Redis 底层数据结构中最复杂的一个。

实现

typedef struct streamID {
    // unix时间戳
    uint64_t ms;        /* Unix time in milliseconds. */
    // 序号
    uint64_t seq;       /* Sequence number. */
} streamID;

typedef struct stream {
    // 指向radix tree的指针
    rax *rax;               /* The radix tree holding the stream. */
    // stream 中保存的元素的数量,以消息ID为统计维度
    uint64_t length;        /* Number of elements inside this stream. */
    // stream中最后一个消息ID
    streamID last_id;       /* Zero if there are yet no items. */
    // 保存监听该stream的消费者信息
    rax *cgroups;           /* Consumer groups dictionary: name -> streamCG */
} stream;

从上述实现中可以看出, streamID,也就是消息ID,是由时间戳 + 序号两部分组成,各占 64 位,一共 128 位,此 ID 可由 Redis 自动生成,或者自定义,为了保证消息的有序性,Redis 自动生成的 ID 是单调递增的。由于消息 ID 中包含了时间戳,为了避免 Redis 服务器时间错误,比如发生了时钟向后跳跃,stream 中都维护了一个 last_id,来记录最后一个消息 ID,若与 last_id 比较发现时间戳退后,则采用时间戳延用 last_id,递增序号的方式生成消息 ID(这也是序号使用 64 位表示的原因,保证有足够多的序号使用),从而保证消息 ID 的单调递增。

然后,我们再来看 rax 这个属性表示什么,从源码中的注释中可以得到答案,即 rax 是一棵 radix tree 的实现。

Rax -- A radix tree implementation.
typedef struct raxNode {
    uint32_t iskey:1;
    uint32_t isnull:1;
    uint32_t iscompr:1;
    uint32_t size:29;
    unsigned char data[];
} raxNode;

typedef struct rax {
    // radix tree头结点指针
    raxNode *head;
    // radix tree中存储元素的总数
    uint64_t numele;
    // radix tree中节点总数
    uint64_t numnodes;
} rax;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 raxNode 的属性:

属性 说明
iskey 标识从根节点到当前节点保存的字符是否是完整的键。0:不是;1:是。
isnull value 值是否为 null,value 存储在 data 中。
iscompr 是否有压缩,决定了 data 存储的数据结构。
size 子节点的个数或压缩字符串的长度。
data 存储路由键、子节点指针和 value。

下面我们来展开介绍一下:

  • 如果节点没有被压缩,那么会有 size 个子节点,每个子节点占1个字节,并且有 size 个子节点指针,指向每个子节点。
[header iscompr=0][abc][a-ptr][b-ptr][c-ptr](value-ptr?)
  • 如果节点是被压缩的,那么该节点只有 1 个子节点,占 size 个字节,也仅有 1 个子节点指针。
[header iscompr=1][xyz][z-ptr](value-ptr?)

当我们使用 xadd key id field value [field value ...] 向其中添加消息时,还会涉及另外一个数据结构 listpack,它是什么,也可以从源码中得到答案:

Listpack -- A lists of strings serialization format

其实也是一个字符串,和 zipmap 很相似,从创建一个新的 listpack 的 API 就可以看出。

unsigned char *lpNew(void) {
    unsigned char *lp = lp_malloc(LP_HDR_SIZE+1);
    if (lp == NULL) return NULL;
    lpSetTotalBytes(lp,LP_HDR_SIZE+1);
    lpSetNumElements(lp,0);
    lp[LP_HDR_SIZE] = LP_EOF;
    return lp;
}

添加元素时,会先找到 radix tree 中的最后一个节点,校验这个节点的 data 是否超过配置规定的大小(从占用空间和元素总数上),没有超过,则使用这个空间;若超过,则会新创建一个 listpack 结构,一个新创建的 listpack 中 field 的组织方式如下:

+-------+---------+------------+---------+--/--+---------+---------+-+
 | count | deleted | num-fields | field_1 | field_2 | ... | field_N |0|
 +-------+---------+------------+---------+--/--+---------+---------+-+

对于 value 的处理有两种方式,通常是以第一种方式组织,但当添加的 field 和原有的 field 相同时,就采用第二种方式。

// 方式1
+-----+--------+----------+-------+-------+-/-+-------+-------+--------+
|flags|entry-id|num-fields|field-1|value-1|...|field-N|value-N|lp-count|
+-----+--------+----------+-------+-------+-/-+-------+-------+--------+
// 方式2
+-----+--------+-------+-/-+-------+--------+
|flags|entry-id|value-1|...|value-N|lp-count|
+-----+--------+-------+-/-+-------+--------+

由于 stream 的实现比较复杂,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后面会单独来讲 stream,这里仅做以上概述。

使用场景

Redis 使用 stream 作为流对象的底层实现,功能就是我们熟知的消息队列,虽然 Redis 本身就有一个发布订阅(pub/sub)可以实现消息队列的功能,但消息不支持持久化,很容易造成消息丢失。另外 rax 还被用在了 Redis Cluster 中用于记录 slot 与 key 的对应关系。

总结

从上述对 Redis 底层数据结构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Redis 针对底层数据结构的设计是非常精细的,针对每个字节,甚至每一位都进行了考量,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 存储效率。Redis 是基于内存来存储数据的,所以如何节省内存资源就是 Redis 数据结构努力的一个方向,上述数据结构中,基本上都能看到为了减少内存碎片,以及压缩存储空间等做出的设计。
  • 响应时间。对于 Redis 主模块单线程设计,如果对一个数据结构操作过慢,那将是灾难一样的事情,所以也能看到 Redis 对数据结构操作的时间复杂度的优化。

(本文作者:李强)

图片

本文系哈啰技术团队出品,未经许可,不得进行商业性转载或者使用。非商业目的转载或使用本文内容,敬请注明“内容转载自哈啰技术团队”。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端redis数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