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马原?都不学!
二、单选题部分
三、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派别的划分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
3.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4.如何从实践角度来理解和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
5.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6.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7.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更替的理论
8.社会意识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9.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四、经济学部分
1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2.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在市场配置资源中的作用
13.劳动力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14.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主要形式
16.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主要表现、影响及未来发展方向
1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18.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19.如何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0.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先挂一张我上课划水和同学的QQ截图)
作为一门常常被理工科学生痛斥的通识课,马原这门课可以说是要多折磨有多折磨。众所周知, 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初期的市场经济部分还可以理解,毕竟说的还是人话;但课程后期换了一个老师讲哲学部分,捏妈妈的,整个理工科班直接原地升天,上课连一个抬头的都没有。后来我逐渐发现,马原课是刷mooc的最好时间!所以我就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刷完了一整个学期的教育法学hhh。
但是平时的课堂和期末关系不大,老师们也深知这一点,于是老师在期末前口述了一份自测题。
本着“认真完成”的态度,我将这份马原自测题整理于此,仅供参考。
参考书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划分)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①“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这就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③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④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要求人们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中去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的本质及作用。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依存于自然界,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着自然界。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不依赖人类意识而存在。
②人类社会本质上也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定形态。社会中虽然也包含精神现象,但从根本上讲人类社会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
③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客体存在的主观映象;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摒弃一切无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思想观念,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是与实践的观点内在统一的。
①人类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活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在物质概念上的重大变革是通过实践的发现揭示了社会存在,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物质概念局限在自然领域的缺陷,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的庇护所中彻底驱逐出去。
①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②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④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
①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唯物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③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量和质是统一的,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中得到体现。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内在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而实现的。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
否定的深刻内涵: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①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经济基础特别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但是就某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的历程而言,情况就复杂了;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
④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
一种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有时并不是从旧社会制度发展较为充分的典型国家开始,而更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很完善或者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这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断未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及其统一性,决定了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也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同时,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因而具有历史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③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
④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变化和发展。
①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地具体形式的劳动。
②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③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①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②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②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的范围内被支配;
b.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c.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的需要;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五种):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
b.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c.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d.国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节;
e.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微观规制;
①动因: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b.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与组织保障;
②主要表现:
a.生产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生产某些高新技术产品不再由某个国家单独完成,而是多个国家协作完成。
b.贸易全球化:贸易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
c.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不断加强,使全球化金融市场更加开放、金融体系更加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的过程。
③影响:
正面影响:
a.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b.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c.经济全球化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发展;
d.经济全球化促进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
负面影响: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
b.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c.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风险;
④未来发展方向
a.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b.技术、资本、商品全球范围流动,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合作、相互依存大幅加强;
①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只是形式上隶属于资本,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就成为实质上的隶属。
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
a.职工参与决策;b.终身雇佣;c.职工持股;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劳动者的安全和保障需求,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①经济发展失调:
a.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
b.福利风险增加;
c.债务负担沉重;
②政治体制失灵:
a.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
b.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c.“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
d.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
③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a.社会极端思潮抬头;
b.社会流动性退化;
c.社会矛盾激化;
①资本主义社会同历史上有过的一切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其产生、发展以及最终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都是由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②但同此前的其他社会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则是以往任何社会所不可比拟的。
③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a.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b.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④局限性: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c.资产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从资本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的社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资本国有化将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直接的物质基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入口处。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
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日益变成了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