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斐波那流程图,循环结构——斐波那契数列.DOC

循环结构——斐波那契数列

循环结构——斐波那契数列

1.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理解循环结构概念;把握循环结构的三要素:循环的初始状态、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算法表示,程序编写到算法实现的程序化算法思想;培养学生严密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由于“斐波那契数”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本节课我们来运用我们所的知识来研究“斐波那契数”的基本算法,这就需要用到上节课学习的循环结构。

6.2新课探究

6.2.1回顾准备:

算法的循环结构流程图,它的一般形式为:

(1) 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条件;

(2) 确定循环体,数学中叫迭代过程;

(3)确定循环的终止条件

循环结构的算法流程图的基本模式如图:

6.2.2提出问题:

斐波那契数列表示这样一列数:0,1,1,2,3,5,…,即后一项等于前两项的和,请你设计一个算法流程,输出这个数列的前50项。

6.2.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这50个变量为A1,A2,A3,…, A50,

这相邻的三项为Ai-2,Ai-1,Ai,则它们之间存在关系:Ai-2+Ai-1=Ai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算法:

1.循环条件:利用下标i做变量,来控制循环,i初始值为3

2.循环体:反复利用Ai-2+Ai-1=Ai;输出ai

3.终止条件:i>50

算法流程如上图所示:

6.2.4深入探究:

上述解法中,一共设置了50个变量A1,A2, …A50,但是发现

每次也只出现三个变量,为了节约空间,可以只设置三个变量,

采用下列方式:

反复这样做,就可以输出数列中的所有项,算法流程如下图所示:

课堂练习:

课本103练习2:第二题

已知一列数满足后一项等于前两项的平方和0,1,1,2,5,29,866,

750797,……。请设计算法框图,输出该数列的前二十项。

(设计意图:本题和斐波那契数列的算法很类似,对其方法加以巩固)

8.课堂总结:

本节课了解了斐波那契数列的来源;

通过对斐波那契数列算法框图的研究来巩固循环结构的应用。

9.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斐波那契数列的数学史来源的介绍,引发学生的兴趣,在通过实例,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分析类比,归纳提升,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形成在继承中提高、发展,在思辩中观察、分析并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品质;体会数学中的算法与计算机技术建立联系的有效性和优势体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程序化的思想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和个性发展及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A1=0;

A2=1;

输出A1,A2;

A3=A1+A2;

A1=A2;

A2=A3;

A3=A1+A2;

输出A3.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斐波那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