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

各处网站新闻摘摘抄抄,修修补补整理,方便日学习工作中查阅。2022.3.1

软件数据导入、数据源扩展,xml参数文件读取。


1.1978年6月27日,美国 Seasat(“海洋卫星”A号)

        1978年6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了海洋卫星(SeaSat),在卫星上首次装载了合成孔径雷达,对地球表面1亿km'的面积进行了测绘,该卫星在空间飞行100 天,采用的是重复轨道干涉模式,首次从空间获得地球表面雷达干涉测量数据。

        在Seasat-A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利用航天飞机分别于1981年11月、1984年10月和1994年4月将Sir-A、Sir-B和Sir-C/X-SAR3部成像雷达送入太空。Sir-A是一部HH极化L波段SAR,天线波束指向固定,以光学记录方式成像,对1000×104km2的地球表面进行了测绘,获得了大量信息,其中最著名的是发现了撒哈拉沙漠中的地下古河道,显示了SAR具有穿透地表的能力,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巨大震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取决于被观测地表的物质常数(导电率和介电常数)和表面粗糙度,另一方面,波长越长其穿透能力越强。Sir-B是Sir-A的改进型,仍采用HH极化L波段的工作方式,但其天线波束指向可以机械改变,提高了对重点地区的观测实效性。Sir-C/X-SAR是在Sir-A,Sir-B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引入很多新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航天雷达系统:具有L、C和X3个波段,采用4种极化(HH,HV,VH和VV),其下视角和测绘带都可在大范围内改变。

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1张图片

2.1988年,美国 Lacrosse(长曲棍球)

        “长曲棍球”(Lacrosse)系列SAR卫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军用雷达侦察卫星,已成为美国卫星侦察情报的主要来源。自1988年12月2日,由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将世界上第1颗高分辨率雷达成像卫星“长曲棍球-1(Lacrosse-1)”送入预定轨道后,又分别在1991年3月、1997年10月、2000年8月和2005年4月将Lacrosse-2、Lacrosse-3、Lacrosse-4、Lacrosse-5送入太空,目前在轨工作的有Lacrosse-2~Lacrosse-5。4颗卫星以双星组网,采用X、L2个频段和双极化的工作方式,其地面分辨率达到1m(标准模式)、3m(宽扫模式)和0.3m(精扫模式),在宽扫模式下,其地面覆盖面积可达几百km2。

3.1991年,欧洲空间局 ERS(欧洲遥感卫星)

        ERS-1和ERS-2(EuropeanRemoteSensingSatellite)雷达卫星为欧洲空间局分别于1991年7月和1995年4月发射﹐携带有多种有效载荷,包括侧视合成孔径雷达和风向散射计等装置。ERS-1和ERS-2雷达卫星构成对同一地面访问时间相差一天的星对,使得两次取得的SAR 数据之间的相干性得到了一定保障,采用太阳同步晨昏轨道,该系统采用的是重复轨道干涉模式,卫星编队形式为跟飞。

        卫星采用法国Spot-I和Spot-Ⅱ卫星使用的MK-1平台,装载了C波段SAR,天线波束指向固定,并采用VV极化方式,可以获得30m空间分辨率和100km观测带宽的高质量图像。Envisat是ERS计划的后续,由欧空局于2002年3月送入太空的又一颗先进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雷达成像卫星。Envisat上所搭载的ASAR是基于ERS-1/2主动微波仪(AMI)建造的,继承了ERS-1/2AMI中的成像模式和波束模式,增强了在工作模式上的功能,具有多种极化、可变入射角、大幅宽等新的特性,它将继续开展对地观测和地球环境的研究。

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2张图片

4.1992年,日本 JERS-1(日本地球资源卫星)

        JERS-1雷达系统是日本于1992年2月11日在Tanegashima空间中心被发射升空,采用太阳同步晨昏轨道,该卫星采用了重复轨道干涉模式,主要用于地质研究、农林业应用、海洋观测、地理测绘、环境灾害监测等。载有2个完全匹配的对地观测载荷:有源SAR和无源多光谱成像仪,运行在570km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上,入射角固定、单一极化(HH),工作在L波段(中心频率1.275GHz),分辨率18m。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3张图片

5.1995年,加拿大 Radarsat

        加拿大航天局于1989年开始进行SAR卫星———RadarSat-1的研制,并于1995年11月4日在美国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成功,1996年4月正式工作,是加拿大的第1颗商业对地观测卫星,主要监测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变化。该卫星运行在780km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上,工作在C波段(5.3GHz),采用HH极化方式,具有7种波束模式、25种成像方式。与其他SAR卫星不同,首次采用了可变视角的ScanSAR工作模式,以500km的足迹每天可以覆盖北极区一次,几乎可以覆盖整个加拿大,时间每隔3天覆盖一次美国和其他北纬地区,全球覆盖一次不超过5天。

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4张图片

6.2002年,SRTM任务,航天飞机

        2002年2月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执行耗资3.64亿美元,称为“航天飞机雷达测绘使命(SRTM)”的空间飞行任务。它采用的方式为单航过双天线干涉测量,即在航天飞机上构建双天线实施InSAR地形测绘。该任务历经11天顺利完成任务,共计进行了222小时23分钟的数据采集工作,获取的雷达影像数据达9.8万亿字节,数据覆盖范围在北纬60°至南纬56°之间,覆盖面积超过1.19亿km',数据产品为间距30m和90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相对测高精度为6m。(天线直径1.12m,交轨基线长度60m,顺轨基线长度7m,采用频段C/X,绝对测高精度:水平20m,垂直16m,相对测高精度:水平15m,垂直4m)。

       此次任务的DEM数据至今仍在广泛使用,最近已公开30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免费试用。

6.2002年,欧空局 ENVISAT

        ENVISAT雷达卫星属极轨对地观测卫星系列之一,于2002年3月升空。星上载有10种探测设备,其中4中是ERS-1/2所载设备的改进型。作为ERS-1/2雷达卫星的延续,ENVISAT雷达卫星数据主要用于检测环境,即对地球表面和大气层进行连续的观测,供制图、资源勘查、气象及灾害判断之用。

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5张图片

7.2006年1月,日本 ALOS

        2006年1月日本发射了先进陆地观测卫星一号(ALOS-1),它携带有L波段相控阵合成孔径雷达(PALSAR),该卫星主要用于对全球陆地资源和环境实施全天候监测,在高分辨率模式下距离向分辨率优于2m,轨道定位精度10m。PALSAR有较高的距离向分辨率和较高的信噪比,并且在交轨方向对轨道有较好的控制。

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6张图片

8.2007年6月15日,德国 TerraSAR

        德国TanDEM-X任务是利用两颗TerraSAR-X卫星进行编队飞行的一个高精度的雷达干涉测量系统,第一颗TerraSAR-X卫星于2007年发射升空,计划使用寿命为5年,第二颗TerraSAR-X卫星于2009年发射升空,计划使用寿命为5年,两颗卫星有三年的工作交叠期,德国预计在这三年中生成全球的高精度DEM数字高程模型,高程定位精度优于2m,DEM网格间距为12m。

        TerraSAR-X是首颗由德国宇航中心(DLR)和民营企业EADSAstrium及Infoterra公司根据PPP模式(公-私共建)共同开发的的军民两用雷达侦察卫星。该卫星于2007年6月15日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运行在515km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上,工作在X波段(9.65GHz),具有多极化、多入射角的特性,具备4种工作方式和4种不同分辨率的成像模式:StripMap(单视情况下:距离上3m,方位上3m)、Scan-SAR(4视情况下:距离上15m,方位上16m)、Spot-Light(单视情况下:距离上2m,方位上1.2m)和高分辨SpotLight(单视情况下:距离上1m,方位上1.2m)。SAR-LUPE是德国第1个军用天基雷达侦察系统,服务于德国联邦部队。该卫星系统主要由5颗X波段雷达成像卫星组成星座,分布在3个高度500km的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面上,其中2个轨道面上将有2颗卫星运行,另一个轨道面上有1颗卫星。每颗卫星都可以穿透黑暗和云层,提供分辨率1m以内的图像。整个卫星系统,每天可以提供全球从北纬80°到南纬80°地区的30多幅图像,具有SpotLight和Strip-Map2种工作模式,并且具有星际链路能力,缩短了系统相应时间,具备对“热点”地区每天30次以上的成像能力。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7张图片 

9.2007年6月,意大利 COSMO-SkyMed星座

        2007年6月,由意大利国防部与航天局合作项目的首颗雷达成像卫星Cosmo-Skymed1卫星的发射入轨标志着Cosmo-Skymed星座项目的启动。Cosmo-Skymed卫星工作在X波段(9.6GHz),具有多极化、多入射角的特性,具备3种工作方式和5种分辨率的成像模式:ScanSAR(100m和30m)、Strip-Map(3m和1.5m)、SpotLight(1m)。

        其中,Cosmo-Skymed星座是意大利的SAR成像侦察卫星星座,共包括4颗SAR卫星。该星座是与法国Pleiade光学卫星星座配套使用的,两者均采用太阳同步轨道,作为全球第1个分辨率高达1m的雷达成像卫星星座,Cosmo-Skymed系统将以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的能力、卫星星座特有的高重访周期和1m高分辨率的成像为环境资源监测、灾害监测、海事管理及军事领域等应用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

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8张图片

10.2007年,加拿大 Radarsat-2

        Radarsat-2是加拿大继RadarSat-1之后的新一代商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于2006年12月发射升空,它继承了RadarSat-1所有的工作模式,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多极化成像,3m分辨率成像、双边(dual-channel)成像和动目标探测(MODEX),能够大大增加可识别地物或目标的类别,能够左视和右视,并且可以实现相互转换,主要用于测绘以及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检测等方面。RadarSat-2与RadarSat-1拥有相同的轨道,但是比RadarSat-1滞后30min,缩短了对同一地区的重复观测周期,提高了动态信息的获取能力。

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9张图片

11.2014年,日本 ALOS-2

        2014年5月24日JAXA 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于种子岛宇宙中心12时5分14秒成功发射了陆地观测技术卫星ALOS-2。ALOS-2是唯一一个利用 L 波段频率的高分辨率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它能很好的用于监测地壳运动和地球环境,能够不受气候条件和时间的影响获得观测数据。1-3米的高分辨率,在地球观测卫星上的L波段合成孔径雷达领域中位居世界第一。利用如此高的分辨率,ALOS-2卫星能够达到把握灾害状况、农林渔业、 海洋观测、资源勘探等多个目的。

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10张图片

12.2014年,欧洲航天局 Sentinel-1 A/B(哨兵-1)

        哨兵1号(Sentinel-1)卫星是欧洲航天局哥白尼计划(GMES)中的地球观测卫星,由两颗卫星组成,载有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可提供连续图像(白天、夜晚和各种天气)。是一个全天时、全天候雷达成像系统,它是欧洲委员会( EC) 和欧洲航天局( ESA) 针对哥白尼全球对地观测项目研制的首颗卫星,于2014 年4月发射,经过半年试运营后,2014 年10 月开始逐步走向应用。Sentinel-1 基于C 波段的成像系统采用4 种成像模式( 分辨率最高5 m、幅宽达到400 km) 来观测,具有双极化、短重访周期、快速产品生产的能力,可精确确定卫星位置和姿态角。它采用预编程、无冲突的运行模式,可以实现全球陆地、海岸带、航线的高分辨率监测,也可以实现全球海洋的大区域覆盖,这也为各种运营应用、同一地区的长时间序列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Sentinel-1B 在其双胞胎 Sentinel-1A 两年后于 2016 年发射。2021 年 12 月 23 日,从 Sentinel-1B 到地球的数据传输停止,欧空局对该事件展开调查。1月10日,经过多次操作,工程师发现问题是由电力系统单元故障引起的,目前尚未恢复运行。1月17日欧空局宣布继续调查卫星故障原因。进行了其他尝试以恢复该装置的运行,但均未成功。卫星的其余部分运行正常。Aschbacher 还提到,Sentinel-1C 和 Sentinel-1D 卫星正在积极开发中。Sentinel-1C 的初步发射日期定于 2022 年 10 月。

13.2018年,美国“卡佩拉”卫星星座(Capella)

“卡佩拉”卫星星座( Capella)是美国卡佩拉空间公司( Capella Space)发展的由36颗合成孔径雷达(SAR)微卫星组成、运行在低轨12个轨道面的卫星星座,目标是为用户提供重访周期1小时、分辨率0.5m的SAR图像数据产品,用于商贸、农业、食品安全、基础设施安全性监测、自然灾害管理等领域。目前已发射和在轨运行4颗Capella卫星,其中2018年12月发射的首颗Capella-1卫星为验证星,其他3颗均为业务星,即 2020年8月发射的Capella-2,以及2021年1月24日发射的Capella-3、4卫星。发射SAR卫星:Capella合成孔径雷达星座 - 知乎Capella星座将由36个敏捷合成孔径雷达组成。 每个雷达将在大约500公里的高度运行,在大约90分钟的极轨道上,能够提供的平均成像重访时间不到一小时。 这些雷达将是单波段X波段系统,能够在500 MHz带宽上提供stripm…https://zhuanlan.zhihu.com/p/39345948

14.2016年,中国 GF- 3(高分三号 C-SAR卫星

        高分三号卫星(GF-3)于2016年8月10日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分辨率达到1米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分辨率为1米。高分三号是我国低地球轨道上第一颗大尺度、大翼展卫星。

高分3号(GF-3)数据参数简介_Vigo*GIS的博客-CSDN博客_高分三号数据高分-3数据的参数说明https://blog.csdn.net/qq_41159191/article/details/124614454(2022年4月7日7时47分,长征四号丙遥三十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1米C-SAR 02星(GF-3C)送入预定轨道)

15.2022年,中国 齐鲁一号

        齐鲁一号(Qilu 1)卫星是中国于2021年4月27日11时20分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搭载发射的第一颗网络化智能微波遥感小卫星。齐鲁一号卫星是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天基资源网络化服务体系构建与在轨验证”研发的首颗网络化智能微波遥感小卫星,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作为项目总体、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作为卫星总体,联合国家空间中心、中科大、信工所等优势单位研制,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用户单位,主要为山东国土、城建、农业、林业、能源、防灾减灾等行业提供遥感服务。

        齐鲁一号卫星搭载了国内首台Ku谱段SAR载荷、智能载荷、空间路由器、激光通信机等新型载荷,主要开展在轨实时任务规划、SAR数据智能处理和直接面向终端的智能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验证,与后续发射的齐鲁二号、齐鲁三号卫星开展星间组网通信、在轨信息融合和智能协同等应用验证,为中国天基系统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支撑,推动中国天基系统应用服务模式转变和服务效能提升。

16.2022年,中国 海丝一号

      海丝一号卫星是国内高校首颗面向海洋和海岸带科学观测的SAR遥感卫星,其需求由厦门大学等单位根据海洋科学研究与遥感应用市场需要提出,天仪研究院为卫星总体,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38所”)为载荷总体,联合负责卫星的研制。同时,卫星平台配备智能化信息处理模块,用于在轨智能图像处理方面的技术探索,该模块由首都师范大学研制。

        海丝一号卫星是国内首颗对标国际先进指标的、基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百公斤级(整星<185㎏)、1米分辨率、C波段商业SAR遥感卫星,可以穿透云层,不受时间和恶劣条件限制,获取全天时、全天候的二维高分辨雷达数据 ,将为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遥感反演、海洋灾害监测、洪水监测和地表形变分析等提供支持。

17.2022年,中国 L-SAR、LT-1A(L波段差分干涉SAR卫星、陆地探测一号)

         2022年1月26日7时4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探测一号01组A星(LT-1A)发射升空。

        北京时间2022年2月27日7时44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L-SAR 01组B星(LT-1B)发射升空。

         L-SAR卫星是我国首组民用差分干涉SAR卫星星座,是第一组以干涉为核心任务的SAR卫星星座,由A、B双星组成,分别于2022年1月26日和2月27日成功发射。L波段差分干涉SAR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部署建设的科研卫星,由A、B两颗设计状态一致的L波段SAR卫星组成,主要用户包括自然资源部、应急管理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该组卫星运行于标称高度607公里的准太阳同步轨道,可对南北纬85度以内地区覆盖成像,卫星设计寿命8年。星上搭载了L波段SAR载荷,具备全天时、全天候、多模式、多极化对地观测能力。卫星具备6种成像模式,其中条带模式1最高分辨率3米,扫描模式最大观测带宽可达400公里。A、B双星具备编队飞行能力,能够以跟飞、绕飞2种在轨飞行模式,分别实现重复轨道差分干涉形变测量和干涉地形测绘,为复杂条件下的高精度地表形变监测、地灾隐患早期识别、大范围地形测量等提供有效支撑。

        在跟飞模式下,双星运行于同一回归轨道面,最快4天可对同一区域以差分干涉模式观测一次,获取一次形变信息,有效支撑城市沉降、缓慢滑坡、矿区塌陷、地震形变等应用需求。在绕飞模式下,A、B双星齐头并进,双生伴舞,以700m~12km的距离螺旋飞行。通过星间高精度几何状态测量以及同步技术,实现干涉SAR高精度地面高程测量。

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11张图片

国内外已知SAR卫星相关信息整理(持续更新-2022.9.6)_第12张图片

18.2022年,中国 巢湖一号

        巢湖一号卫星由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制,于2022年2月27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依托天仪全球自动地面站网络及SAR遥感卫星全天时全天候获取稳定预期遥感影像的特性,巢湖一号卫星将具备6小时应急成像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可靠的SAR卫星遥感数据服务。 

        巢湖一号卫星是中国“天仙星座”项目的首发星,其应用需求由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安徽)有限公司提出,天仪研究院为卫星总体,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简称“中国电科38所”)为载荷总体,联合负责卫星的研制。这也是天仪研究院与中国电科38所继联合研制我国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后的第二次合作。

        相比我国首颗商业SAR卫星海丝一号,巢湖一号卫星进一步优化了卫星平台和雷达载荷设计,使得卫星在成像幅宽、分辨率、最大成像时长、数据传输、轨控等核心能力上均有了显著的提升,并增加了区域多点目标的连续成像能力、精密定轨能力及在轨AI处理功能。

19.2023年,中国 航天宏图 宏图一号   

        成立于2008年的航天宏图,是国内头部卫星运营与应用服务提供商,已经于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2021年7月,航天宏图发布公告,将通过一箭四星的形式,建设由4颗SAR卫星组成的航天宏图一号(PIESAT-1)星座,具有InSAR能力,可制作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DSM)相关应用,并执行全球非极区1:5万比例尺测绘任务。

        航天宏图作为国内领先的卫星运营与卫星服务商,结合自身优势,提出建造国内首个分布式干涉SAR星座--航天宏图一号SAR卫星星座,采用1主3辅编队飞行构型,最高分辨率可达0.5m,具体参数待卫星上天后再做分享。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国内SAR数据资源稀缺现状,预计于2023年发射。卫星星座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商业InSAR星座,提供商业化自主雷达遥感数据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地形测绘、成像观测和沉降监测任务,完成从卫星应用产业链中下游向产业上游拓展。而航天宏图也将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拥有商业雷达卫星星座,业务覆盖卫星应用领域的全产业链上市公司。

你可能感兴趣的:(SAR,卫星,数据源,图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