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ervlet中,利用RequestDispatcher对象,可以将请求转发给另外一个Servlet或JSP页面,甚至是HTML页面,来处理对请求的响应。
一,RequestDispatcher接口方法简介
1,RequestDispatcher对象由Servlet容器来创建,封装一个由路径所标识的服务器资源。
2,RequestDispatcher接口中定义了二种方法用于请求转发:
forward(ServletRequest,ServletResponse)方法:
将请求转发给服务器上另外一个Servlet,JSP页面,或者HTML文件 这个方法必须在响应被提交给客户端之前调用,否则抛出异常。
方法调用后在响应中的没有提交的内容被自动消除。
include(ServletRequest,ServletResponse)方法 :
用于在响应中包含其他资源(Servlet,JSP页面或HTML文件)的内容。
即请求转发后,原先的Servlet还可以继续输出响应信息,转发到的Servlet对请求做出的响应将并入原先Servlet的响应对象中。
3,forward方法和include方法的区别:
forward方法调用后在响应中的没有提交的内容被自动消除。 include方法使原先的Servlet和转发到的Servlet都可以输出响应信息。
二,得到RequestDispatcher对象
三种方法可以得到RequestDispatcher对象:
1,利用ServletRequest接口中的getRequestDispatcher(String path)方法。
2,ServletContext接口中getNamedDispatcher(String path)和getRequestDispatcher(String path)方法。
ServletRequest接口和ServletContext接口中getRequestDispatcher方法区别:
1,参数的区别
参数虽然都是资源路径名,ServletContext接口的中参数路径,只能使用绝对路径,必须以“/”开始,是相对于当前Servlet上下文根, ServletRequest接口中的参数路径不仅可以相对于当前Servlet上下文根,还可以相对与当前Servlet路径,它之所以可以使用相对路劲,是因为在getRequestDispatcher(url)方法中封装了ServletContext.getRealPath()以获得相应的项目根路径,再通过字符串相加,从而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路径。
2,跨WEB应用程序访问资源
通过ServletContext.getContext()方法获取另个WEB应用程序的上下文环境对象来调用getRequestDispatcher(String path)方法,将请求转发到另个WEB应用程序的资源。但是需要在当前WEB应用程序配置中设置
三,ServletResqonse接口中的sendReadirect()方法和forward()方法的区别
二个方法都是用于请求转发的方法,转发给另外的资源为客户端服务。但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sendReadirect()方法原理:
1,客户端发送请求,Servlet1做出处理。
2,Servlet1调用sendReadirect()方法,将客户端的请求 重新定位 到Servlet2。
3,客户端浏览器访问Servlet2.
4,Servlet2对客户端浏览器做出响应。
forward()方法原理:
1,客户端发送请求,Servlet1做出处理。
2,Servlet1调用sendReadirect()方法,将请求转发给Servlet2来处理请求,为客户端服务。
3,Servlet2对客户端浏览器做出响应。
区别:
1,定位与转发
sendReadirect()方法是重新定位到另外一个资源来处理请求,前后页面不是一个request,URL会重新定位,让浏览器端重新访问另外一个资源。forward()方法是是请求转发,前后页面共享一个request,这个是在服务端运行的,对浏览器来说是透明的,URL不会变化,隐藏了处理对象的变化。
2,处理请求的资源的范围
sendReadirect()方法可以跨WEB应用程序和服务器重新定位资源来处理请求。forward()方法只能在应用程序内部转发。
3,传值
sendReadirect这种方式要传值出去的话,只能在url中带parameter或者放在session中,无法使用request.setAttribute来传递,所以该方式只适用于无传值跳转。
forward使用这种方式跳转,传值可以使用三种方法:url中带parameter,session,request.setAttribute
本文转自:http://blog.csdn.net/qfs_v/article/details/2551762
http://blog.csdn.net/mr_li13/article/details/50373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