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依据刘易斯的《符号逻辑》(1932)和《符号逻辑概览》(1918)两本书,粗略地感受了刘易斯S1-S5的五个严格蕴涵系统。正是这五个系统,让我们从现代逻辑的视野看到了一门新逻辑:模态逻辑的萌生,C.I.刘易斯的这个贡献的确令人钦敬。
但我大概只能把刘易斯建立的这个逻辑陈述到此了,毕竟,虽然时间无限,可记录、陈述和感触的文字总是有限。翻看Murry.G.Murphey撰写的2005版刘易斯传记《最后一个伟大的实用主义者》,他的经历颇有让人感叹之处。从劳工家庭走向学术之路,一条平凡、淡泊的学术之路,但平凡中渗透着独立、坚韧、自由的元素,刘易斯就凭着这样的元素,从知识的此岸不断地向那飘渺神秘的彼岸漂移,在飘移中奉献着自身独有的智慧。他的贡献值得钦敬,这种不断攀登的经历,好像同样地令人钦敬。还有一篇的文字,且留给刘易斯学术之路的探寻,作为C.I.刘易斯逻辑的尾篇吧。
C.I.刘易斯的曾祖一代,或许更早,就已经落户美国,曾祖父的职业是铁匠。到19世纪初叶,祖父出生,后来的职业依然是铁匠。到父亲一代,祖传的铁匠身份转换为另一门手艺,父亲成了一名鞋匠。刘易斯的父亲,据载颇有天分,但因为参加美国当时费边社的活动而进入政府的黑名单,由此而让家庭限于贫困。而作为家庭的老大,C.I.刘易斯很早就外出打工,早得有点让人难以想象。
作为家庭中最大的孩子,刘易斯很早就打工帮助家庭。七岁的时候,他做过报童,走一条很长的递送报纸的路线。他还沿着铁路线轨道为家里寻觅煤块,当时铁路线旁边的园形机车库中,常有火车跑过一趟之后丢弃的燃烧器,那里也有残留的煤块,自然也是刘易斯捡煤的地方。
(Murry.G.Murphey《最后一个伟大的实用主义者》第20页)
刘易斯的求学生涯,也是颇为励志的故事。传记中没看见他基础教育的记载,但简略记载了刘易斯的高中生涯。
刘易斯整个高中期间,他既是一个学生,也是一个商店的店员,还是一个承继父业的鞋匠。他在Pray’s Sign 商店作为店员工作了四年,又在J.Page’的制鞋工厂以制鞋修整工,工作了三年。这七年一边工作,同时又是一边学习的经历,既为他进入哈佛大学准备了学费,也为他进入哈佛大学打好了学业资历基础。
为什么刘易斯要进哈佛大学?我在这本传记中没有找到答案,但完全可以理解的原因也许是:他对于知识渴求的因素,通过知识探求实现身份转型的因素,在促成他两个方向,但同一个目标的双重努力。
刘易斯从高中进入哈佛大学的老师推荐信,值得在这里做一个转载。哈佛大学对于一个学生的信任,不是仅靠他的学业成绩的等级,特别看重的是熟悉学生,对学生最有发言权的高中老师的推荐信。
我们认为,C.I.刘易斯先生是我们这些最有价值,也最有能力学生当中的一个。他的能力远超平均值。我也从来都没有看到过或者听到过,指责刘易斯性格的任何东西。
刘易斯在学业上。一直都是他所在班级处于领先地位中的一个。他本该有更高的学业等级,但因为有这样一个事实,他还要努力地工作挣钱以接受完高中的学业,进而到大学深造。
(Murry.G.Murphey《最后一个伟大的实用主义者》第21页)
也许,正是这封推荐信,1902年,19岁的刘易斯如愿进入哈佛大学。因为刘易斯的父母无力承担他大学的学费,他继续如同他读高中时那样,必须依靠工读来支付在校的指导费用。按照那时的标准,一年150美元。以下简略经历十分有趣,从侧面反映出人生的艰辛,人们从这艰辛的经历中,也能体味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存在意义。
在哈佛大学的第一年,他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一个度假村的一名服务生。
一年之后,他又升任为另一个旅馆的服务生领班。
1904年大三暑假,他又换了一个旅馆,在康乃狄克州的一个城市,北伍德斯托克市的鹿园旅店做服务生领班助理。
1905年,他在朝圣旅馆做服务生领班。
1906年,他在造型旅馆做服务生领班。
基本上,哈佛大学的四年,依然是他既打工,又学习的四年。
这好像还是满足不了学习生活的基本经济需求,1905-1906年,他被迫休学一段时间,请了一段时间长假,到一个高中教授英语。
这让刘易斯的大学本科学业,直到1907年才得以毕业。
以上的就业经历,好像和刘易斯的学业,点点关系都没有。那么,刘易斯的学业之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
哈佛大学毕业之后,刘易斯受聘到科罗拉多大学做英语教师,但英语不是让他着迷的课程。哈佛大学的四年,他最热衷的是希腊哲学,刘易斯对希腊哲学的热爱贯穿到他的一生一世。可笑的是,有那么一些投机钻营为业的“文痞学棍”,研究西方文化的结果是颠覆希腊文化,把这个文化看作是阴谋论者的虚构。
文化是智慧进化的结果,可以编历史,可以编故事,但科学却很难编得出来。文化和科学,特别是科学,那是智者创建出来的。刘易斯的学术生涯,无数中西智者的学术生涯,大概都在明确无误地说明这个真理。
哈佛大学本科四年多,给刘易斯影响最深的是心理学家詹姆斯(James1842-1910)和哲学家罗伊斯(Royce1855-1916)。这两位实用主义的哲学家,其中的罗伊斯,以“绝对实用主义”来命名他的哲学观念。刘易斯后来构建的“概念论实用主义”,就留有罗伊斯绝对实用主义的基因。
罗伊斯照片
1908年,是刘易斯结婚生子的年份,他仅仅工作了一个年头之后,抵挡不住希腊哲学的诱惑,希腊哲学是他在心灵中埋下的学术之根。在太太的支持下,又回到哈佛大学。开始了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生涯,同样是一边学习,一边工作。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1910年,刘易斯提交了他的博士论文《在知识中直觉的位置》。这时候的刘易斯,还是在希腊哲学观念论和认识论的学术氛围之中。这篇论文十分出色,他顺利地在当年获得了他的博士学位。
学生的毕业往往就是失业,100多年前的美国就是这样。好在这个刘易斯还有点优秀,在短暂的失业一段时间之后,也是老师的鼎力推荐,刘易斯在1911年收到一纸聘任。1911年,刘易斯聘任到西部的加利福利亚大学,在那里整整干了九年。
而正是在这个时期,1910年,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一书在欧洲出版,然后传到美国。刘易斯对希腊哲学的兴趣,因为《数学原理》第一卷的出版,因为导师罗伊斯教授的引进,希腊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逻辑学,得以用现代逻辑的样态,进入到刘易斯的视野。
大约从1911年开始,刘易斯关注的学术重点,就从纯粹的哲学,漂移到了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逻辑学。从1911年到1918年,刘易斯的主要论文和著作都是通过对于实质蕴涵的思考,意图创建一种不同于经典逻辑的东西。这个意图,后来在1918年的《符号逻辑概览》一书中得到体现,这就是该书中创建的严格蕴涵系统。我们在前述博文中,分系统做过讨论,该书所描绘的蕴涵系统,即是被命名为刘易斯五个系统中的S3。
1920年,是刘易斯学术之路的又一个转折点,哈佛大学又向他招手了。加利福利亚大学竭力挽留这位青年才俊,在刘易斯作为学术讲座教师,受邀哈佛大学而被留任之际,加利福利亚大学在1922年,以5000美元薪酬召唤刘易斯返回。后来,这个薪酬又增加到6000美元,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高的薪酬水准。刘易斯为这个两难选择苦苦挣扎,最后,还是决定留在开始其学术之路的哈佛大学。
哈佛对于他的诱惑力,太难抵御。正式成为哈佛大学职员的那一年,刘易斯刚好40岁。1924年,刘易斯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终身教职。
刘易斯的哈佛学术生涯,有两件标志性的作品。
1920年,他以讲座教师身份回到哈佛,安排的办公地点,就在存放实用主义哲学奠基人皮尔斯手稿的那个房间。这让刘易斯有阅览皮尔斯手稿的最佳条件,也让刘易斯继詹姆斯和罗伊斯之后,继续传承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理念。
1929年,刘易斯出版《心灵和世界秩序》一书,这本书,刘易斯标记为一种新型的实用主义:概念论实用主义。而正是这个概念论的实用主义,使得刘易斯成为美国最后一个伟大的实用主义者,如刘易斯传记的副标题所示。
刘易斯传记封面
而到了1932年,刘易斯与朗福德合作出版《符号逻辑》一书。这本书虽然是合作出版,但合作的方式是各自独立承担书稿内容。正是这本书中,由刘易斯撰写的那几章,刘易斯创建了严格蕴涵的五个系统S1-S5,这五个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模态逻辑作为一个新逻辑,在20世纪的30年代登上了世界学术与科学的舞台。
20世纪的三十年代,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糟糕的年代。政治、经济、文化,似乎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是一团乱泥。但可喜的是,就逻辑学科而言,可以看作是现代逻辑学科三大奉献,同时出现的辉煌时期。一个出现在美国,C.I刘易斯的S1-S5,模态逻辑。一个出现在欧洲,奥地利学者,一说捷克学者哥德尔,他所创建的哥德尔定理。第三个也出现在欧洲,波兰学者,逻辑学家塔尔斯基的形式真理论。
1932年出版的《符号逻辑》,意味着模态逻辑作为一种新逻辑而诞生。这个影响好像还不是那么巨大,因为模态逻辑出现所造成的反响,似乎完全不能和后两个逻辑奉献相比。
差不多是在三十年代的同一个时段,1929年到1933年,哥德尔在谓词逻辑和算术基础方面做了根本性的工作。哥德尔的工作,被看作是现代逻辑的一场革命,从数学和哲学上大大提升了现代逻辑的意义。以至哥德尔被称之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在声望上几乎就和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媲美。而且,哥德尔和爱因斯坦,本来就是过从甚密的好朋友。
爱因斯坦与哥德尔
就哥德尔的工作与刘易斯工作的联系而言,有趣的是,哥德尔的可证性逻辑,恰好等价于刘易斯系统的S4。正是在这一点上,哥德尔的工作也促进了模态逻辑的发展。
哥德尔的工作不仅促进了模态逻辑的生长,20世纪30年代也可以看作是促进了另一门现代逻辑学科的生长,这个学科就是直到今天还异常活跃的形式真理论。
形式真理论导源于数理逻辑两个最重要的定理,一个是哥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另一个则是塔尔斯基的不可定义性定理。
1936年,塔尔斯基在《哲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形式语言中的真概念》一文,揭开了形式真理论的序幕。这个真理论的产生,是哥德尔不完全性理论的自然结果,如熊明在其《算术 真 悖论》一书中所言:
所幸的是,在哥德尔发表不完全性定理后,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看到了这个定理的摘要,这时候他已经建立起了现在熟知的塔尔斯基语义理论,塔尔斯基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再次悟到了真之不可定义性,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结果写进了其语义理论,这就是著名的不可定义性定理(简称塔尔斯基定理)。
(熊明,《算术 真 悖论》第59页)
哥德尔和塔尔斯基的这两个定理,似乎是20世纪现代逻辑学最重要的进展,以至联合国的世界逻辑日,以这两个人共同的生日那一天来确定。哥德尔出生于1906年1月14日,塔尔斯基出生于1901年1月14日。世界逻辑日,由此而确定在每年的1月14日。
塔尔斯基
从20世纪30年代到今天,90年过去了。世界逻辑日的界定并没有让这个世界平定,这个世界似乎正在陷于昔日曾经有过的混乱。疫情蔓延、族群争斗、观念冲突、战争叫嚣、经济危机,仿佛人世间的一切困扰都集中在这个农历的庚子年。不过,认真的逻辑思考依然存在。至少在我供职过的华南师大,有关真理论的执着研究一直在继续。
笔者翻看熊明的另一部著作《塔尔斯基定理与真理论悖论》,张奕先生为之做的序言令人感慨。
中国有很多研究逻辑学的人,高校中也建立了许多逻辑学研究所、逻辑学专业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机构和专业,每年都会产生数不清的论文,然而,能够在国际上公认的有学术地位的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做出能够称得上是真正好的成果则更是凤毛麟角。不必说与美国、欧洲各国、俄罗斯、以色列等逻辑学强国相比,就是与亚洲的邻国日本和新加坡相比,中国的逻辑学也是非常落后的。这是一个令人难堪与痛苦的事实。
(熊明《塔尔斯基定理与真理论悖论》序言第2页)
这个世界无论何等混乱,在学术研究中无论有多少令人难堪与痛苦的事实,依然有独立执着与坚韧的中青年在。华南师大逻辑室,几十年不倦地致力于真理论的逻辑哲学研究和形式领域的研究,让我看到基础性学术研究的希望。这是真正的基础性研究,只要我们相信知识的进化,独立执着坚持不懈,科学成果定会向我们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