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的思考 01 - 简述一下数字孪生项目的实现路线

一直在知乎上写点东西,决定把知乎的内容往这边迁移迁移。

一、目前国内的数字孪生项目,能够比较成熟落地的,也就是说市场有资金,能够立项招标的,主要是还是集中在智慧城市、园区、场馆等基建领域,还有一些智慧概念的项目(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机场、智慧港口、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智慧水务……脑补吧)。

二、技术路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三维引擎开发和封装的,另一个是基于GIS软件进行开发的,也就是说采用的渲染平台不同(比如,UE4、U3D、Arcgis、Skyline、还有自研,等等吧)。

三、实现路线

以数字孪生城市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1) 通过GIS地理信息数据,包括矢量数据、高程数据、影像数据等多源异构数据,构建一个城市的数字孪生底板(底座、平台、底图等等吧),底板的特点是范围大,主要还原城市的建筑、道路、水域、绿化(卫片)等。但是模型精度相对较差,有点类白模(例如,地图导航软件那种楼房的立方块,有高度,但是没有材质和结构)。用CIM的标准大概能到CIM2,因为CIM1的标准就是个卫片。一般都是通过各个公司自己的技术,通过程序自动生成,然后进行适当的人工优化(如有必要)。然后,在白模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自动贴图(同一类样式的贴图,表现建筑的外立面,有点像售楼处那种楼盘模型的外立面,大概能到CIM2)。这样,再通过基于游戏引擎或GIS软件的渲染(打个天光等),一个城市的底板就实现了。

目前,类似这种数字孪生城市的底板技术实现成本并不是很高,很多企业也基于这种技术,开发类似基于服务的应用平台(如PAAS平台等),支持用户自己开发。

(2) 对于城市比较关注的区域,一般会采用斜扫的方式(倾斜摄影、实景还原等)。这个非常考验数字孪生公司的技术实力,一个是斜扫数据的质量(数据质量不好,那个楼就是歪的、糊的、扭曲的),另一个是斜扫数据的处理实力(斜扫数据可理解为一张皮,一个面,需要单体化),还有就是三维引擎或GIS软件支持斜扫的能力(三维引擎或GIS软件处理不好,加载的帧数会非常底,大场景会卡顿)。斜扫模型的特点就是还原城市建筑的结构和贴图,每栋建筑无需人工建模(但是人工得修),就可以表现真实的效果,用CIM的标准差不多CIM3。斜扫技术对于文物古迹的还原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还是省人工的)。

(3) 对于重点关注的区域,需要采用高精度模型还原,例如BIM模型、CAD+拍照还原等,主要是表现出效果(人工建模渲染出来的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个大家比较熟悉,就不再赘述了,大概CIM4、CIM5,好像再往上就是建筑内部构件了吧(如果拆楼按楼层展示也算……)

(4) 数字孪生城市的底板根据表现效果、表现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城市全局(白模实现)、一般关注(斜扫实现)、重点关注(人工建模实现,BIM)。基于数字孪生城市底板,可以嫁接业务,一般来说,就是接入城市运行的数据(经济、民生、运营、管理、应急等等),进行数据展示,表现城市发展、运行、地下管网等的;或者接视频或物联网设备运行状态,设备落图,管理上图;或者,跟踪管理流程;或者,应急预案、应急指挥;或者……一般部署的时候,大屏左右两侧是数据展示,根据大屏尺寸,有的是左右两侧各一列数据指标,有的是左右两侧各两列数据指标;中间是孪生场景,用户可以交互,移动啊、旋转啊、缩放啊、定位啊、点击啊……

做一个小总结,以上是以数字孪生城市为例,展开了一下,园区、场馆等等,都差不多,基本上就是一个底座+数据+应用的模式,可能园区内部还有物联网、楼控设备接入之类,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目前数字孪生企业做这个都比较成熟,技术不存在代差,主要是表现效果和交付能力,已然进入红海阶段。如何才能脱颖而出,感觉还是应该跳出孪生的表现层,因为说到底,目前还是看得比较多,用起来反正给人用是不太合适。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字孪生,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