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年之前,AWS 发布了数据库托管云服务,云数据库快速发展,本地数据库向云上迁移成为一大趋势,云数据库成为数据库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Gatner 报告称,到 2022 年,75% 的数据库将部署或迁移到云中,以改进分析并作为数据库即服务产品,但是在上云的过程中,兼容性、易用性等上云成本,以及数据库安全方面不可忽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一大挑战。
第六期《对话ACE》邀请 Oracle ACE/OCM 白玉山、OceanBase 创始成员&资深研发总监韩富晟,和大家一起共同探索数据库上云的趋势和挑战。
以下为对话实录,欢迎大家阅读、收藏!
**白玉山:**以前传统的数据库架构,基本就国外的三款数据库 Oracle、MYsql、SQL Server 三分天下。但随着近几年或者说近十年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内,我们整体的信息系统和之前比,有了巨大进步,像十几年前,我们刚毕业做的时候,一切都是看着外国同行。
但是现在,我们国内在逐步赶上,并且在一些特有场景里已经超越了他们。包括像蚂蚁、阿里、腾讯,这些国内典型的互联网大厂,在很多高并发的场景中,我们是领先的。
**从现在普通的中小企业角度来看新的 IT 架构设计,“云”将成为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在云的具体使用上,目前常见的就是私有云、公有云,以及混合云,每种方式都有它适应的场景和优缺点。典型来说,比如我们现在开发人员去开发一个小程序,像前一段比较火的游戏“羊了个羊”,我想 90% 的概率,他们是完全云化的一个运行,从程序的开发,包括一些数据,都是基于云去做的。具体用了什么云?我不太清楚,但很有可能是腾讯的一些云环境,因为小程序毕竟是在微信平台运行的。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现在的新系统,应该来说就是云原生这个概念。
我们还有一些存量的 IT 系统。一些大中型企业,存量的系统是很庞大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新的业务会考虑放在云上面。包括云上和我们现有的 IT 基本架构,如何去做这个对接?其实就包括一些数据、业务的交互,自然而然就带来这种所谓的私有云以及混合云的需求。
**在“云”的大浪潮下,数据库是我们信息系统最核心的软件。**因为它承上启下,对下它整合了操作系统、网络存储这样一些硬件,对上它提供了我们业务运行的基础数据服务。对于数据库来说,国外的传统数据库,还是 Oracle、MySQL、SQL Server 为主;国内是阿里、腾讯、华为这三大云厂商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其他还有一些国产化数据库——TiDB、达梦数据库、人大金仓。
在技术路线上,目前有几大类。第一,是基于开源数据库产品的改造或优化,包括 TDSQL for MYSQL/for PG 两种,像华为的 GaussDB,现在应该也有 for PG 版本之类的。
还有一类是国产自研的数据库,比如 OceanBase,它在 TPC-C 的跑分目前始终保持第一!这还是比较厉害的,也算我们国产数据库的一面旗帜。其他的像 TiDB,也是华人技术专家回来创业的完全自研的数据库。
其实对于云数据库这样一个概念,我始终有一个疑问,像 Oracle、SQL Server,我在云上买了一台这种裸金属的机器,我在上面装上数据库,这种算不算云数据库?因为现在这个好像也没有很明确清晰的定义!总之就是说他们系统或业务上云了,因为我们现在政府有很多这种公有云,当地的政务云就是这样的做法。
那么对于我们的关键词“云”,“云”是否可以主导未来的数据库市场?我们传统的IT架构,其实量很大,就像我们现在新能源车对我们传统燃油车一样,新能源车发展势头非常猛,但传统的燃油车占比还是非常高。在发展过程中,我相信“云”是未来的趋势,这个趋势多长时间能有大于 50% 的市场占有率,不是我能估出来的。
国外的咨询公司说可能是未来几年,我觉得可能没有那么快,但趋势不会变。特别是最近两年多,新冠疫情以来,我们的远程办公、远程会议、远程教学,**这样一些远程的活动,包括现在核酸检测,健康码,对于云计算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催化趋势。**因为它们很典型的运用了云计算的丰富资源,弹性计算等。
**我想未来一段时间内,云数据库与传统的本地数据库应该是并存的架构,一段时间后,“云”可能会成为主流。**很长一段时间,他们之间应该是并驾齐驱,互相取长补短的过程。因为好多单位会存在数据安全,甚至有些系统它就是一个园区内,比如一个物流系统,一个物流园区,我能打单子把这个货发出去就够了,我不需要连上互联网,这样一些场景应该是互相并存的场景。
**韩富晟:**数据库上云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对于一个有数百甚至上千个系统的大企业,跟一个系统相对少一些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的挑战会有很大不同。总体来说,应该分成几个方面。
**一个是本身企业的技术架构。**它原本如果是基于线下自建的,不管是业务系统,中间件、还是数据库,它要转到云上的话,整个技术架构要进行迭代,这涉及到整体企业 IT 基础设施的新的选型,是一种新的变革。
**其次是数据库本身,如果从云下到云上来,一定有对技术知识储备的挑战。**因为云下跟云上,从数据库使用的角度,最大的差别就是云数据库帮助客户解决了稳定性、可靠性这样一个最大的痛点。这个痛点通常在线下是使用者很大的负担,或者说他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解决的问题,云数据库帮助用户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让企业用更轻松的方式去解决数据库的使用需求。这就释放了原先用来做稳定性、可靠性的人员,包括研发、DBA 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投入,他们可以去做更高效的事情,去优化业务使用数据库整条链路上的各方面的事情,提高整体效率。
这方面的资源虽然节省了,但也对相应人员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因为云上的数据库毕竟会有不同的特性。比如说,有相关组件的关联方式会不一样,所以要在这方面投入学习精力,去了解怎么更好地用云上的服务和发挥云上数据库的优势。要懂数据库和云平台,这方面对使用数据库的人会提出不一样的技术储备要求。
**那如果具体到一个业务从云下到云上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技术挑战主要是数据迁移的整体规划。**对于数据迁移, OceanBase 提供了很多好用的工具, OceanBase 的 OMS 数据同步服务,可以非常方便的帮助企业客户,把他正在使用的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全量地、增量地相结合的方式,搬到 OceanBase 云上的数据库中。企业的使用者需要考虑的是,数据迁移的过程符不符合他的要求,在数据迁移的过程中对数据正确性的验证应该怎么去做,使用 OMS 工具可以节省很多精力。
**整体上,从云下到云上一定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需要做整体的规划,包括技术架构,人员的知识储备,也包括整个数据库如何连续不断的从云下到云上的这个迁移的过程。**在很多实际的业务实践中,会从边缘的系统逐步开始去实践,慢慢过渡到更多系统,更核心的系统。从实际的案例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去做这样的事情,包括很大型的企业也开始尝试混合云的方式,它自己可能有一些传统的 IT 基础设施,也在尝试用云上很多更便利的硬件提供的方式来解决它的新业务的需求,然后以云下、云上混合的方式来解决它的业务需求,逐步的迁移,往云上做迁移,目前也是一个大的趋势了。
**白玉山:**首先,我想谈一谈传统架构的一些业务痛点。
假如我现在有一家企业想构建 IT 系统,第一步,我要有机房。机房就涉及对基础设施建设,选在什么楼层?散热好不好?是否窗漏、水漏?大家看国内新闻会注意到这个问题,比如去年郑州大水,有些医院单位,他们在负一楼做机房或者说放涉及电的设备,被水灌进去了,好多设备都报废了,这在设计时就有问题。杭州每年是有台风的,我们知道沿海有一些地方,考虑的不够充分,机房设计其实是有窗的,虽然后面把窗封死了,但在台风登陆地附近的时候,还是能渗进来一些水,带来了很大安全隐患。
还有散热,我们有一些客户在写字楼里自建机房,散热不像 IDC 中心,不管是水冷还是风冷,有很专业的散热系统,大楼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么充分。散热,风怎么出去,靠精密空调其实是不太合理的,并没有一个很完美的散学系统。很多写字楼里面的客户,他们的机房备有大风扇进行应急。从基础设施,我们就要去考虑好,云能解决这个痛点。
关于建设周期的问题,传统架构从机房选址到装修到软硬件系统,过程通常是按月来算的,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效率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好多客户他们是不可接受的。同时,整体的设备,到货安装调试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对应的硬件厂商,对应的技术人员,比如维护网络、存储的工程师,各种数据库的工程师等。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的人员,都有他的调试周期,最终还要做一次联合调试。整体的话,不管是建设周期还是人员,对这种成本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同时,在这些基础之外,传统的自建机房要面临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电和网这样一个技术架构。**包括韩老师也提到说云环境提供了这样一个更高可用的架构。我们自己想实现同城机房或者异地机房,两地三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架构,成本将会是非常巨大的,就像住在郊区,为自己开通一条地铁一样。自建机房,对于数据库来说,RPO 和 RTO,要实现 5 个 9,付出的成本会非常巨大,而云的环境,天然就是能实现这种 5 个 9 的高可用。
最近四五年,信息安全出现了要求越来越严格的趋势。如说网络安全法,几部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出台之后,各家企业事业单位对信息安全也非常重视。但重视归重视,真的想完全把这些东西修复好是非常难的,安全方面始终是隐患的。
上云的话,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云厂商已经解决了。**“云”有几个好的点,第一快速部署,第二扩容,弹性计算特别适合我们一些波动大的业务,**像做电商的,每年 618 或双 11、双 12 大促,业务会有明显的巅峰,但平时是不需要这么多资源的。在传统架构里,只能为最高峰点去买单,做出最大的配置,平时一年剩下的 300 天,资源是浪费掉了。同时,容灾方面,包括 OceanBase 数据库对于云的容灾,数据多副本方面,通常来说就是两地三中心,三地五中心这种架构,仅需要我们在数据库的配置过程中,点点鼠标就可以很方便的选择架构。
**韩富晟:**我想突出强调三点,第一高性价比,第二 HTAP,就是混合处理各种服务类型的能力,第三跨云架构的统一。
**关于高性价比,**从两方面来讲, OceanBase 一直努力在做,这个优势能带给企业客户很大的价值:
**一方面,存储上的优势和计算能力上或者服务器资源的优势。**存储上,OceanBase 是完全自研的,在自研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创新,存储用了一个新的行列混合的存储格式。因为数据库的数据是相对规则的,当你把很多规则的数据放在一起的时候,可以极大的对数据做压缩。它体现出来的效果就是,客户在业务迁移的过程中,会对业务有三倍到十倍的数据压缩,以前 10 个 TB 的数据迁到 OceanBase,就只占 1 TB 的空间,这给客户带来非常多存储成本的节省,这也是非常多的客户最终选择了的 OceanBase 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服务器的资源,OceanBase 有两个比较好的技术,一个是高并发场景的支持能力,另一个是多租户。比如说在云上常用的 MySQL 数据库,它的支持并发连接的能力不好,当业务压力大并发多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系统的不稳定,导致很多企业客户在选择使用这类数据库的时候,会为峰值预留大量的空间,也就浪费了服务器资源。如果选择了 OceanBase ,可以让同样的一个机器支持更多的并发。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多租户。**云上的数据库的规格虽然有很多可选,但还是相对来说是死板的一些规格,比如 4C、8C、16C 这样的一种固定的规格,因为它毕竟还是跟云服务器的规格相关的。OceanBase 多租户对企业来说,一个集群可以支撑一个企业里多个不同业务的混合部署。混合部署之后,最大的效果就是它可以在一个大的集群里面利用多租户的能力做资源的切分,切分的效果可以使更贴近它实际的业务使用的需求,使得企业在使用了这种能力之后,可以极大的减少数据库使用服务器的数量,带来更多成本的节省。
**关于 HTAP,**可能很多系统会谈,但 OceanBase 是实打实地解决了很多客户实际场景的需求,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核心之一是因为 OceanBase 最早是做交易类型的业务,是解决 TP 类的业务,这类业务对数据库最大的挑战就是稳定性,可靠性。
相比较而言,AP 类的业务会对功能、性能有很多要求,但对稳定性的要求确实会弱一些。做功能容易,做可靠性难。传统的企业原本使用的方式是一个 TP 系统+AP 系统,就是一个数据库加一个数仓,中间用同步链路把它搭配起来使用。这种方式其实会有一些痛点,第一个痛点就是成本问题,系统多投入资源就大。第二个痛点是实际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业务要做调整,对数据库做变配,同时去改 TP 和 AP 系统,这中间过程中怎么合理处理历史数据,以及变配过程中数据的一致性的问题,会带来非常多的运维负担,以及数据不一致的风险。在一套系统里就可以很容易的去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对 OceanBase 来说,我们解决了这种交易核心的稳定性,可靠性的需求之后,**因为 OceanBase 本身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我们自然而然的就扩展到了利用分布式数据库,多台机器的处理能力,去解决分析业务的这种需求。**那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帮助企业在一套系统里既解决交易需求,也解决分析需求,并且这类需求其实也是越来越多,因为数据的价值也被企业逐渐认识,被发掘。一个更好用的系统,可以让企业把这件事情做的更顺手。
另外稍微说一下 OceanBase 跨云架构的统一。相比较云厂商的原生的数据库,OceanBase 作为一个独立的数据库,是真正可以做到一套系统在多云上同时部署。我们有客户同时使用了多个不同云厂商的底层的硬件服务能力,然后部署 OceanBase ,自己做了一套跨云部署,这是客户自己玩出来的。但从 OceanBase 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也会把 OceanBase 的跨云的这种能力,把它进一步推到更强,帮助企业更好的去使用。OceanBase 已经在像 AWS 上开了的数据库服务,你点一点就可以购买。未来还会推出统一的数据库服务的入口,在一个入口里同时管控不同云厂商、不同云底座上的 OceanBase 的数据库能力,让它们之间可以更好的互通互联,数据也可以更好的在不同的云厂商之间做做移动,帮助客户更好的去发挥数据的价值。
**白玉山:**数据库的生态建设最主要的还是人,最关键还是要让更多的人知道。生态建设其实就是一个把朋友搞得更多的过程,扩大朋友圈。
具体怎么做?我目前观察到的各家厂商的一些做法,跟大家聊一聊。
**首先,是行业的软件生态。**一个数据库软件的使用前提,是有软件能在它上面运行,需要我们各种行业软件,包括银行、证券、基金这些行业里的主要的应用软件提供商,比如恒生、长亮,需要这些行业软件的公司在我们的数据库产品上面做开发,也就是说能支持我们的数据库。软件能支持,客户才有选择的机会。
**另外,合作伙伴生态。**数据库厂家,其实已经是国内的大厂了,但相对来说,我们中国这么大,单靠一家,比如阿里或者腾讯,靠他们自己的人员为客户做数据库的工作,是远远不够的。
在以前的数据库时代,通常就是各种合作伙伴厂商,比如经销商,技术服务解决商,还有我们现在市面上本身国内已经有很多这种成熟的企业 IT 产品,比如一些备份产品,安全产品。数据库厂商,特别是新的国产云数据库厂商,需要和他们做好兼容、互认,产品能互相兼容,能融入到这个企业的原有架构中。
**另外一点,回到刚才说的最主要的“人”的因素。**在行业软件的合作过程中,行业软件的开发人员、合作伙伴厂商的人员自然需要学习了解使用我们的数据库。其次,就是一些社会人士,比如说我现在某家单位里做数据库管理员,发现市面上有新的数据库产品,想提高自己的技能去学习一下,学的过程中,需要数据库厂商能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学习资料或者学习路线。还有院校合作,大学生层面,临近毕业了,去做一些讲座培训,让他们知道有这个东西,能真正学一下,在他以后找工作、工作中,自然能想起我们的产品,从而去使用。特别像现在一些基于云的数据库,不像传统那样,可能一台笔记本就可以把软件产品安装起来,自己测试玩一玩。现在好多都是需要多台部署的,这种场景可能还需要云厂商考虑一下从云的环境上放出一些测试账号,让大家用起来。
至于说差异化竞争,从数据库产品的角度来说,安全稳定高效,能兼容场景多,这是一些核心点,相信我们主流的数据库都已经具备了这些功能,包括每一家可能还会有一些解决特定场景或者特定行业,比如物流、金融、电商,这种特定行业的案例或产品解决方案。系统上云迁移,其实隐含了老系统替换的问题,主要还是兼容性,对于我们软件,包括新的、老的开发语言的兼容,我们的迁移工具要合理,不然人力投入会很巨大。
还有新的数据库产品,云数据库产品,它的维护工具能不能提供的更丰富多样,方便我们的维护人员,减少学习成本。
其实差异化竞争,我个人觉得还有几个点。
**售后能力非常重要。**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在云环境有问题了,大家每次遇到这种场景,都在调侃提工单,提工单之后可能很久才能得到响应,因为并不是每一家都是超级VIP客户,提工单对他们来说很慢,是一个长期解决的过程。然后技术方面,现在一些国产云数据库厂家的技术资料还不够丰富,指两方面,第一,数据库厂商官方对于自己产品的介绍,包括一些报错处理。现在一些技术论坛,各家好像都做起来了,但进到论坛里去看,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干货的资料,还是不够多。还有社区技术论坛与用户的交互,对于一些大客户,可能会有单独交互,但中小客户遇到了一些特殊场景,有些都不知道怎么去向厂家反馈。
其实能看到各家都在不断进步,软实力非常重要,要不断去提升。
**韩富晟:**我今天还是聊一下 OceanBase 云上已经比较成体系的案例,分成几个行业。
**一是互联网金融。**因为这个行业本身和 OceanBase 运行在支付宝里的业务场景比较接近。OceanBase 的很多特性能很好支持客户业务场景,有蛮多客户很容易就把 OceanBase 当成主力数据库了,包括利楚、Dana、GCash。GCash是我们一个非常大的客户,它的所有核心系统,已经全部运行到 OceanBase 云上了。OceanBase 的可靠性,服务的连续性,能很好地帮助到客户去解决他实际的业务问题。
**二是新零售。**像携程、客如云、海底捞这些企业,现在大量的系统已经运行到 OceanBase 云上了。这个行业的客户,会利用互联网做大量的拉新、促销类的活动,活动对数据库其实蛮不友好的,它总不按规划的对数据库产生大量的冲击。OceanBase 抗并发、抗冲击的能力,能帮助客户去度过比较大的峰值的活动压力。另外一个方面就是 OceanBase 的分析能力,让客户可以非常方便地用起来,利用它在交易流量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去进行数据价值的挖掘,帮助客户更好地去做拉新、促活,满足业务增长的诉求。
**还有一类是跨境行业。**现在很多国内的企业做的很好,开始在国外扩大它的业务范围,做得有声有色。这类企业使用 OceanBase 云时,给他带来最大的价值就是跨云的统一性。它可以用国内的云厂商的技术平台提供服务,在国外可以用到像 AWS,去支持它的这种业务的服务,用一套数据库系统,在不同的业务上、不同的地域情况下都可以去用,能解决很多业务的复杂性,帮助客户更好的去推动自身业务的扩展。
互联网、金融、新零售和跨境行业,OceanBase 的官网有这些案例的介绍,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通过官网更详细的了解。
**白玉山:**DBA 这个角色,十年前甚至更早,其实是一个运维 DBA 的角色,我们做的是数据库的安装、调试。比如说备份恢复,数据库的优化调优,还有容灾建设方面的一些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分为运维 DBA、开发 DBA,又出现了 Oracle DBA、MySQL DBA、PG DBA,还有要懂云的 DBA,现在的 DBA 其实已经是一个需要多才多艺的角色了,各种需求都会提到。从我们 DBA 简单的职业分类来说,它其实是企业里非常关键的一个岗位,因为数据是企业最核心的资产。
**DBA 是一个承上启下,全能型的岗位,好的 DBA,肯定是懂存储、网络、系统,还有业务,他可能是企业里面最通的一个人。**基于这样的场景,我们好多以前DBA同事,后面可能逐渐去转型做了架构师、解决方案工程师,从更大的层面为企业的IT出谋划策。
“云”带来的变化,比如传统 DBA 可能需要自己去写命令、脚本,做备份、容灾监控,数据库的深度调优、异常恢复曾是 Oracle DBA 的看家本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云”带来一些变化,像以前的运维服务,现在在云上的数据库环境,计算机毕业后,培训一下就可以入手,不需丰富的经验就可以去做基本的运维服务了。
现在云厂商的软件上,通常有自动的优化建议,已经挺智能了,可以说具备一个中高级 DBA 的能力了。对我们新入行的人来说,可能要努力很久才能超过这个工具,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包括监控、容灾、性能优化,现在都是在云上点点鼠标。我们传统 DBA 的一些技能就是被云给取代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首先,还是修炼内功。首先不管是云,还是传统 IT 架构,网络、系统、数据库、存储,底层的技术还是不变的。其次,DBA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可以往更上层去做,不只是 DBA 的角色,成为 T 型人才,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
更重要的一点,要不断去学习,拥抱变化。记得有一年,国家领导人说,我们要成为学习型社会,其实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只能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人才,你要适应变化,并且融入进去,甚至是通过学习最新的技术,去引领变化。同时, 因为 DBA 本身对于工作要求其实非常严谨细致,这种作风已经融入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血液里。电影《一九四二》有句台词,我记得很深,那个东家对长工说,虽然现在大家都很穷,但是以后我还能成为东家,以后你还给我干活。我们在做 DBA 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思路。我相信就算我们去转行、跨行,其实也成为我们的一个助力了。相信各位其实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韩富晟:**我们认为数据库一定是企业和社会的一个基石行业,它处理了整个企业社会的所有关键数据,所以这个行业本身是一定要坚持长期主义的。做数据库, OceanBase 从头开始做了 12 年,未来还是有非常多的事情可以做。OceanBase 也有这个定力,愿意投入去做这些事儿。
一方面,OceanBase 本身的数据库内核会持续迭代升级。
功能上,比如对于 Oracle 的兼容性,其实在过去的两年中已经有了大幅的提升,像触发器、外键等功能 OceanBase都做了。后面会继续加强,比如从 Oracle 迁到其他数据库最头疼就是 Oracle PL 的 Package,这个是很好用的一个功能,OceanBase 其实在这里投入大量的精力,因为很多客户实实在在有这方面的诉求,后面会逐步增强 PL Package 的兼容性。
性能上,也在持续提升,比如 HTAP 场景,OceanBase 已经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极致的优化,像向量化的优化,多层次的并行执行的能力。后续 OceanBase 会持续提升分析的执行性能,比如更好地进行分布式的并行执行,提升执行的自适应能力。还有优化器,对于复杂的请求的优化器的优化能力等,是持续不断的在优化,这方面一定会给使用者带来非常多价值。
**功能跟性能多了,就在一套系统里,大家可以更方便高效地去解决自己的需求,会持续地给使用者带来性价比的提升,帮助企业降本增效。**在能直接面向客户的云服务上, OceanBase 很快会推出门槛更低的规格,让云上使用 OceanBase 数据库的门槛降到非常低,方便大家去体验或者把业务迁到 OceanBase 的云上。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发展方向是多云部署和跨云管控的能力,让一个数据库在多个云平台上方便大家,这个方面会有非常便利的手段和统一产品化的能力给到使用者。
**白玉山:**我们和客户聊需求,前面也提到了很多,像高可用、两地三中心、三地五中心这样一些多副本、容灾,这样一些场景,现在主流的云和数据库已经具备这种功能。包括各家厂商宣称 RPO 约等于零,基本大家都是这样讲,OceanBase RTO 可以做到 8 秒,对于我们企业,这个 IT 建设已经高于我们大多数自建。
**另外前面也提了“云”的哪些技术,哪些需求,其实还是弹性扩容。**在传统的里面是很难实现的,“云”是天然自带了就能实现,但在实现时候的力度能不能更优化?比如说只加 CPU 不加内存,只加内存不加 CPU,是否可以选择 CPU 主频更高一点的,类似于不同的套餐,比如我要选 3G 赫兹的这种,对于我们资源的灵活性要求会提出的。
存储资源,各家其实都有这方面的,比如大容量套餐、高性能套餐,这方面如果能细化的话,像手机套餐一样细化和自由组合,提供给更丰富和更多场景的客户去选用。
其次,性能,性能这个问题老生常谈了,但性能怎么去处理,各家有各家的解决方案。通常,能自动把这种,比如慢 SQL 去抓取,能保留或保留一段时间。同时最好能给出我们一些优化建议,其实现在很多都已经有这个功能了。优化功能能不能预先设置一些规则,这样一些优化建议就可以自动执行掉了。简单的场景,就是自动加索引,这种需求是不是可以直接实现。我们产品能给出这样一些建议,其实就相当于企业买了云数据库服务,自带了一个高级 DBA 调优一样。
智能运维方面,其实我们传统的 IT 运营是一个人肉运维或救火队长这样一个角色。包括现在云上的一些监控,监控基本是各家自带的。现在主流应该是基于这种指标或预值,达到百分之多少,比如空间使用率 90%,CPU8%,达到这种去告警,其实我们也经常提到 AI 运维,就智能运维。比如说我平时每天每顿能吃一碗饭的,但有一天突然吃了三碗,虽然看起来我还很正常,但如果一个关心,哎,你是不是有点哪里不舒服,还是怎么样了?就是这样一个基于经验或者历史数据的预警,虽然还没出问题,但可能是出问题的苗头。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软件上提供一个修复能力,就降低了运维成本。这个修复其实比较难做,因为问题可能是五花八门的,针对每一个问题都要预设好修复规则或者给出建议。
**韩富晟:**这个问题其实挺受人关注的,我个人的答案是非常明确的:一定是未来的趋势。
云计算成为一个基础设施,成为一个底盘,在上面会长出越来越多不同 Pass 和 Saas。目前来说,因为数据库本来解决的是企业最核心的数据资产,很受人关注,我们见到的很多客户,一方面,如果不是跨云的话,客户会担心被锁定在其中某一个云上,不能选择其他云。
实际上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诉求。比如提到有企业有出海的诉求,国内跟国外就需要选择不同的云计算厂商的底层服务,因为云跟云之间是有差别的。即使在国内,企业可能也有自己诉求,比如地域的诉求,或者选选择某某云上的服务,或者是生态合作伴的服务需求。
跨云或者说多云的支持能力,可以让整个软件产业或者计算机产业的运行效率最大化。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产生足够的竞争,竞争可以带来更高的效率。
有人说,用 OceanBase 的数据库是不是也是被 locking?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越是基础设施或越被重视的技术软件,该如何解决被 locking 的问题的,答案就是开源。通过开源,大家可以掌控一个技术软件最底层的技术,最核心的技术。不会担心因为技术不能被掌控,而影响未来业务的发展。因为云计算跟开源的结合可以使得开源的厂商把自己的核心技术开源出去之后,依然获得相应的收益,通过云服务的方式去获得收益,本身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这就是我对于多云部署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