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文章根据腿姐喜马拉雅中评论区陈陈所著 本人只是简单的打一遍 加深一下印象
一、中共一大
1 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2、党的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 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这里的纲领不是反帝反封的纲领
二、中共二大
1、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当前阶段的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群众路线的方法
3、会议提出 组织民主的联合
三、中共三大
全体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
四、国民党一大
1、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确立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如果这个成为选项 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相当于公共之间的结婚证)
民族主义:突出反帝反封建的内容
民权主义:为“为一般平民共有” 不因为少数人所私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个原则(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关于耕者有其田
提出——三民主义
改变为 过渡——《五四指示》
明确规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五、八七会议
1、意义:八七会议是一个转折性会议 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2、内容: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提出了“整顿改编我们的队伍 纠正了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到了新的道路”的任务
助记:纠正 找路
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
重要论断: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会议选出了秋白同志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六、古田会议
与红军性质,军队建设有关
内容:确立了思想建党 政治建军的原则
中心思想是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军队和党的建设
中国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中国红军必须承担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的任务 必须加强政治工作
2.意义:古田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七、遵义会议
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根本清算思想问题 延安整风
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 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挽救了党 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 挽救了中国领导革命
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八、瓦窑堡会议
意义: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
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决定用“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九、洛川会议
1、关键在于使得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2、总动员:必须实行全国军事总动员 全国人民的总动员
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 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在国民党的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3、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十、六届六中全会
1、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决定中国之命运
原因:其中很多重要的报告
《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道路)
《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获得共产国际的认可 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的地位
十一、六届七中全会
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助记:若干历史问题——相应的,有错误的也有正确的
(错误的)清算了党内历次机会主义路线 特别是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和严重危害
(正确的)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线路 对刘少奇为代表的党在白区工作的正确线路做了肯定
意义:标志着整风运动的胜利结束 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在思想上做了充分准备
十二大、中共七大
1、两篇文章:《论联合政府》《愚公移山》的闭幕词
2、(怎么办)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 壮大人民力量 在我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 解放全国人民 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3、(党建)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三大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作风 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接的作风 自我批评的作风
4、(毛泽东的思想有关)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做出了比较系统和科学的概括 并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七大在延安杨家岭召开
在杨家岭期间 我们党召开了第七代表大会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开展延安整风运动 使得全党达到空前团结和统一 发起了生产运动 实现了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目标 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 吹响了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的号角 领导抗日名族统一战线 赢得了全面抗战的伟大胜利
十三、七届二中全会
又叫西柏坡会议
时间:召开与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助记:两个务必两个转变
两个转变
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中国由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
两个务必(与七大的三个作风要有所区别)
务必使得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 不骄不躁的作风
务必使得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十七、十一届三中全会
1、以这次会议为起点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3、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 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4、做出了吧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策略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十九、十二大
1、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
补充:
2、意义“ 标志设党成功的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
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
开创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十二、南方谈话
1、意义 南方谈话时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2、内容:大概率全选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除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论断
三个有利于
加强党的建设
二十三、十四大
明确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十四、七届三中全会
中心任务时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态的基本好转
十五大、八大
经济: 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坚持即反保守又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提出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的思想
政治: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政党建设: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 党内民主和人类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十八、十一届六中全会
1、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3、初步提出,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二十、十二届三中全会
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时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产品经济
二十一、十三大与十五大
1、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全面阐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五大: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武钢)
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2、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3、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述 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一、林则徐
1、《四州志》(地理书)
2、意义: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二、魏源
1、《海国图志》
2、师夷长技以制夷
3、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的新风
三、郑观应
经济: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 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政治: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
思想启蒙:后有康梁受郑观应影响提出君主立宪
四、冯桂芬
最先对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五、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天演论》震耳发聩的警世钟
对比:陈天华的著作《警世钟》《猛回头》 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朝廷
六、孙中山
1、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坚定维护民主共和制和国家完整统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2、理论: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国名党一大)
3、实践: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全国性政党中国同盟会 并确立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
七、陈独秀
1、新文化运动
2、中共创始人之一
3、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名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八、李大钊
1、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2、率先在中国大地山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
文章:
1、《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比较系统的介绍
2、《庶民的胜利》热情歌颂了十月革命和布尔什惟主义的胜利
3、《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向中国人民第一次正确阐述了十月革命的性质
九、毛泽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
1、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2、1926《国名革命与农民运动》
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多数既是农民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形成)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也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1928《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论证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发展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如果想同左倾右倾划清界限 就必须正确回答这个问题
2、193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进一步阐明了只能走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
红色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
回答了”红旗可以打多久的“的疑问
3、1930《反对本本主义》
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
两个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和基本含义
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雏形
4、1935《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系统的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5、1936《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中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论争 系统的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多问题
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的三个主要标志:
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全民族抗战时期(成熟的标志)
成熟标志的时期:全民族抗战时期
成熟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
1、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
与哲学有关
科学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2、1938《论持久战》
分析了中日对比的特点指出 抗战最后的胜利一定是中国的。四个方面的对比(大小,强弱,是否进步 是否有帮助)
抗日战争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阶段
驳斥”速胜论“和”亡国论“
提出”民兵是胜利之本“的论断
3、1939《战争和战略问题》
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农村后取城市 最后取得全中国胜利 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4、1939《共产党发刊词》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5、1939《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6、1940《新民主主义论》
第一次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
7、1941《改造我们的学习》
整风运动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
8、1942《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整风运动在全党普遍展开
9、1945《论联合政府》
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 进行了具体阐述
把《新民主主义论》的第一次提出和《论联合政府》中的进一步相联系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进一步发展/继续发展)
1、1957《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这条与《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起记忆
2、系统的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社会主同样也存在着矛盾
性质上可以分为敌我矛盾(对抗性的,要用专政的方法解决)和人民内部矛盾(非对抗性的,要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
解决:
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
物质利益分配: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科学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3、1956《论十大关系》
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基本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开始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标志
论述的第一大关系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提出了”向外国学习“的口号
4、1948《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
完整的表述了新民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把官僚资本主义也作为我们的反对对象)
5、1949《论人民民主专政》
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以工农小的联盟 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十、邓小平
19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意义: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理论的宣言书(还有一个宣言书 南方谈话)
助记:与思想政治路线有关
2、实际上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党成立之前的土地政策(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天朝田亩制度》
1、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2、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3、优: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 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4、缺:并没有超出农民 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 也并没有付诸行动
二、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
其社会革命,内容十平均地权 土地增价归公,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三、新三民主义之民生主义
1、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
2、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态
关于耕者有其田
提出——新三民主义
改变为,过渡——《五四指示》
明确规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革命时期
一、井冈山土地法
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
2、缺乏经验,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
二、兴国土地法
1、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以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2、阶级路线:坚定的依靠贫农,雇农 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业者 消灭地主阶级
关于富农:有限制保护 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没有打击 消灭
3、土地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分配土地 在原耕地的基础上 实行抽多补少 抽肥补瘦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的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改革纲领和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
减租减息 是党在抗日根据地为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的利益,实行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
一、《五四指示》
1、使地主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
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 对富农和地主有区别;不可将农村中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方法 运用于城市中反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斗争
2、减租减息。改变为”耕者有其田“
3、开始由抗日战争的削弱封建剥削过渡为变革封建地主的关系 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二、《中国土地法大纲》
1、明确实现耕者有其田
2、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政策改变为保留富农经济的政策
2、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 也是历次土改中进行的最好的一次
3、废除了土地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这次土改时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之一
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一、民族资产阶级(w维新派)VS封建地主阶级(戊戌维新运动时期)
1、意义: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2、内容:
要不要变法(中心)
要不要兴民权 设议院 实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 改科举和兴西学(改科举,清末新政才废除科举)
二、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VS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时期)
与共和革命有关
意义:优:划清了革命与改革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 缺:不敢反帝反封建
内容: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焦点)
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要不要社会革命
三、新文化运动
意义:
前所未有的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
冲破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宣传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为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基础条件
局限:
提倡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将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呐喊,提高国民素质)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内容:
提倡民主科学:提倡个性 反对礼教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四、五四运动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1、意义:继承并发展民主与科学 此时的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科学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
2、内容:
反对封建思想 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
争取个人解放 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
3、马克思主义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化居于主体地位的思想 逐步发挥指导作用
五、延安整风
1、意义:
是一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使得全党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共识
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线路在全党范围确立
纠正了党内理论脱离实际的学风
2、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党风
反对党八股以整文风
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对主观主义
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
主观主义的实质是理论脱离实际
首要问题是学风问题
学风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工作态度 思想方法
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继五四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之后 又一场马克思思想解放运动
2、实质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3、明确的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成为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先导
4、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 实现历史性转变 做了思想理论准备
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确立 延安整风
重新确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明确的解决了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马原复习题
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循环,链 ,相互 桥梁 中介 关系)
定义:联系就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的关系
内容:
联系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 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和多样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时通过中介实现的
事物的联系时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是主观臆想
方法论
所以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和普遍联系,提高活动自觉性
二、发展的观点(创新 推进 过程 超越)
定义: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推动新事物的发展 将事物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矛盾分析法
三、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的辩证统一(对子 正反义词 转化)
1、定义: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相互制约
2、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也就没有同一性 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 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统一
3、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
4、无条件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同一性相结合 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推动事物的发展 事物发展不仅相辅相成 也可以相反相成
5、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统一中把握对立 促进事物的转化
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环境及时间不可避免,面对和处理,一定会有 到处都是)
定义: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承认矛盾 正视矛盾 全面看待 分析解决矛盾
五、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差异 因地制宜)
定义:矛盾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活得灵魂
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个别现象中概括出一般,再把一般举一反三运用于特殊)
1、定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结,不可分离的
2、关系: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个性背后隐藏着共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世界上没有脱离共性的个性 也没有脱离个性的共性
3、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坚持事物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个别中把握一般 学会举一反三
七、两点论重点论(关键,主流 主次 矛盾主要方面)
1、定义:事物的发展来自于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次要矛盾也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
2、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既要抓住事物发展的重点和主流 把握事情发展的根本,也要看到事物的整体综合运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解决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定义: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事物的发展也有影响作用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分清主次 抓重点 解决主要矛盾 同时不能忽略次要矛盾的发展
八、原因和结果辩证统一
1、定义: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
2、关系: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是复杂多样的 有一因多果 同因异果
3、方法论:所以我们要辩证的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分析存在和发展不同原因以及不同结果 增强活动自觉性 预测性 和调控性
九、必然与偶然
定义:必然和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和偶然是对立统一的
关系:首先,必然和偶然相互依存,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不通过偶然表现出纯粹的必然是不存在的 必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 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同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其次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在认识和实践中 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但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 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十、现象和本质辩证统一
定义:现象和本质是揭露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2、分别解释:两者的关系十辩证统一的 本质十事物的根本性质 说相对稳定的,深藏于事物内部 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十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个别的 具体的 多变亦逝的 直接为人的感官所知
3、关系:本质决定现象 本质问题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任何现象都从某些方面表现本质 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
方法论:所有我们要用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人和自然/生态文明/垃圾分类/环境保护
十一、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偏重于人类)
定义:规律具有客观性,是物质世界本身所固有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规律客观性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点和方式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正确的实践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十二、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偏重于人与自然)
定义:实践的本质是人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及使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
关系: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 最终会伤害人类自身 这是无法抗拒 规律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和方式,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共生
认识论的部分
十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定义:实践的本质使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动力 检验标准 也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
强调认识的能动反作用(认识的本质)
定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具有目的性 计划性 创造性 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运用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进程 实践理性创造和实践创造的良性互动,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
十四、认识过程是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认识的规律)
定义:认识的规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认识的发展是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认识的反复性是指人们认识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 往往是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不断发展的 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2、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坚持认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推进认识过程的深化
十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五官得出,脑,理论)
1、定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
3、方法论:所有我们要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具体来说就是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十六、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过程的推动作用(情感,想象 信念 信仰 信心 意志)
1、定义: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 同时也不能忽略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 理性思维等能力 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控制作用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重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推动认识能力的提升
十七、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
定义: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无数个相对真理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 不是相互转化而是辩证转化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坚持两者的统一 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真理的发展和深化
十八、真理与谬误辩证统一(认识论中的矛盾对立统一,正确,错误 失败)
定义:真理和谬误在确定的范围内是对立的,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正确反映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错误反映 真理和谬误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坚持真理的一元性 与谬误作斗争 同时也要促进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向真理转化
十九、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定义: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 要求主观与客观相符合,一致。价值体现的是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具有主观性,客观性 多维性 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真理和价值统一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任何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 尺度和价值尺度辩证统一是合规律的与合目的的统一
关系:真理与价值是密切联系的 不可分割的,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真理尺度 价值尺度也就偏离了合理的 正确的轨道,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脱离了价值尺度 真理也就失去了主体意义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处理好真理合价值的关系 实现两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十:实践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合不确定性
二十一、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
3、我们要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合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二十二、科学技术的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 互联网)
定义: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优点:在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的影响,有时会表现为异己的 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
方法论: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为科技为人类造福
二十三、人民群众的作用
定义:人的本质使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使社会性
地位: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来说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来看 人民群众使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名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名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名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过程相统一的
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社会发展的结局
方法论:所以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充分相信群众 坚决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十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规律
定义: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方法论: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生产力这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石,不断通过改革调整不适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
万能模板:
辩证法:我们应该坚持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 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 学习和运用矛盾分析法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 把握事物规律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创新 把握机遇 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认识论:同时要注重实践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 将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推动认识与实践历史的 具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