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学者用鸟屎做实验发论文,讽刺石墨烯领域论文灌水?

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538777

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

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石墨烯掺杂作为电催化剂的文章比比皆是啊,不同的石墨烯合成手段结合各种元素单掺杂,混合掺杂,SEM,XPS甚至同步辐射等表征,再加上电化学性能的提升,提升一下意义,拔高段位,这就是一篇文章了,妥妥的套路模板。这种文章的创新性和价值在哪里呢,是不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呢?

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出来抨击一下这种歪风邪气,今天来自多伦多大学的Lu Wang就发表文章,用鸟屎(你没有看错,这真是一篇有味道的推送)来作为原料之一来合成多元素掺杂的石墨烯,与常规合成方法比较性能。你们不是牛逼吗?各种高大上的仪器来合成与表征催化剂,看看你们千辛万苦合成的催化剂的性能与我的鸟屎相比如何?论文名字起得也非常有意思,“Will Any Crap We Put into Graphene Increase Its Electrocatalytic Effect?”东北话翻译过来就是“啥破烂玩意都能提升石墨烯催化性能?”。这个Crap这个词非常到位!

作者:知乎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538777/answer/976211344

人们都爱奔走呼喊“莫让劣币驱逐良币”,然而在历史长河中,劣币驱逐良币才是主流,因为根本没那么多良币。生化环材大背景下正是这样,paper的可信度其实很低,不说造假,单说筛选数据其实是非常非常普遍的,即使是IF10+的期刊也存在,至于能筛选多大比例,那就依赖当事人的良心了。

在我们组学领域,测序催生的paper在过去的十年不断爆发,不说数据可信度,分析方法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统计学错误,普遍都是先立假设,然后用各种方法将数据往这个假设上拉。绝大多数人包括各种“大佬”都是浮躁的,当常规样品被测序完,就去搜寻各种犄角旮旯奇奇怪怪的样品用同样套路写文章,用各种眼花缭乱但充满瑕疵的方法去分析数据来“充实”创新性。有钱的就去上天入地深海极地,没钱的搞香蕉尖菠萝叶,人的各种部位都能测个遍,paper也就这样继续生产出来,著名神刊《Microbiom》IF一路攀升,竟然能读出初中《奇闻趣事之谜》的感脚。

作者:七海千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538777/answer/976847075

石墨烯的电催化性能本来就弱到几乎不存在,所以随便掺杂些东西都能提高它的电催化性能。这是个化学/材料领域常用的论文灌水套路,并且是一个好用的论文灌水套路,因为容易发文到高影响因子刊物上。

不仅仅是上述套路,实际上,绝大多数自称为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工作,其实既不基础,也不应用——在基础理论上没有进展,也不能用,并且从开题立项之初就没打算让它能用,初衷就是灌水。

影响因子到底代表什么?研究人员的惯常思路,认为影响因子高等价于研究水平高。实际上,和“”影响因子高”等价的,是“学术界对这类研究题材更感兴趣”。大家往往会默认,学术界更感兴趣,就意味着研究水平高,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在化学、材料领域,有个很坏的趋势,就是,学术评价标准越来越内部化、小圈子化。这种内部化,如果出现在艺术领域,是很正常的,因为艺术评价标准本来就是依托于相应圈子、生长于圈子内部的。譬如京剧,爱好者、从业人员会认真、热忱地评价唱腔、扮相的好坏;不感兴趣的圈外人往往会觉得这腔调、这服饰妆容好生奇怪,对圈内的评价标准并不认同。自然科学是和艺术不一样的事物,自然科学理应有主观色彩更低的评价方式。然而,在现在的化学、材料领域,对学术的评价标准高度依赖于圈内头部大佬们的个人倾向、以及这种个人倾向所带来的风潮。目前,在很多顶级学术机构内,有很多课题组把巨量的人力和物质用在做一些看上去似乎很厉害、但实际意义非常低的研究课题上。这种做法不仅浪费平台和资源,而且还对大量在读的、刚毕业不久的硕士、博士产生了误导,让他们误以为做学术就应该是这样的。然后,这些博士们自己当了PI,又把这种错误观念继续传达给自己的学生,形成了一种负面传递。

作者:零度君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538777/answer/975866007

我倒是认为这篇文章本身就是一个讽刺。

我本人是做材料的,但是很不幸在金属材料方向......真是同一个学科不同的世界

以本文为例,用鸟粪做的石墨烯发到了ACS Nano上......ACS Nano是个什么级别的期刊......

如何看待学者用鸟屎做实验发论文,讽刺石墨烯领域论文灌水?_第1张图片

如果按国内的常见比较标准(按IF或者分区)整个金属领域除了Acta外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期刊,而搞金属的发一篇Acta什么难度......

而石墨烯经常出场的纳米、功能、复合领域里像ACS Nano这样能打的还有N个......当然还有N个更能打的.....

作者:知乎用户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6538777/answer/976424997

前些年这方面还有一个重灾区就是往催化剂里怼稀土。我们国家因为稀土资源丰富,然后又因为低价把稀土卖给老外,大家都憋了一肚子气,于是乎什么材料里都要怼点稀土,包括并不限于催化剂,钢材,陶瓷,纳米材料以及其他。这么干简直就是科研圈里好处很多,一方面有了创新可以水论文,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我国的特有资源满足自豪感,还可以体现为社会做贡献的情怀,一举多得。当然这些文章或者成果大部分是非常鸡肋的,稀土那东西号称工业味精,做菜怼点味精总是没错的,你说那些成果一点效果都没有那也不至于,至少积累了大量正确或错误基础数据,以后发展新理论有用。但是从成果转化来说,这种事情大部分是没有转化成有价值的产品的。以至于我们拿到文章第一个想的就是这些东西到底靠不靠谱,就像垃圾堆里淘宝一样刺激。

如何看待学者用鸟屎做实验发论文,讽刺石墨烯领域论文灌水?_第2张图片

所以这篇文章还是讽刺到我心里的(当然师娘风韵犹存那篇也是)。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不关国内人这么水,老外也这么水,本质上算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其实各国的科研圈里都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归根到底的原因就是,现在科研需要调动的资源过大,高校课题组这样底层的小规模的组织形式已经不足以做出突破性成果了。

现在的科研已经不像200年前那样,一个人提取个什么东西就能取得重大的贡献。这一点现在还在高中准备走上科研道路的人应该要注意,因为由于难度的问题,高中呈现给大家的知识都是200多年前的,如果你抱着科研就是高中书本上呈现的那样,当你真正走入科研圈子的时候你必然是要失望的,就算以后读研究生与博士,你的水中估计也要停留在19世纪。就像现在的石墨烯,催化剂研究的灌水,本质上就是21世纪的科学家们,拿着先进的装备,做着200年前水准的研究。

现代的科研是密切结合产业与其他工业的,有价值的科研要么能解决产业问题,要么密切借助产业的力量。如果你搞应用研究,比如说搞材料,你就弄出一个好的钢材耐盐酸腐蚀的,一定是个大进步,但这其中你要做大量的实验,还要实验生产,一锅钢就是成百上千万。如果你说科研不是功利的要研究一点宇宙本质的问题,那么就去做个粒子对撞机(当然现在这个有争议),但你这么做必然要借助施工,建设,传感器等其他产业的力量。但这些都是要钱的,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我们国家的科研体系,包括全世界的科研体系,大部分都是基于所谓高校或者研究院所的课题组。但是这样的组织形式很难适应现在的研究。

首先,一个高校课题组不说什么就算是人员都是有限的,而且学生为主,具有流动性,现在一个有意义的科研项目,没个七八年完成不了。学生学制,一个研究生3年,项目刚开个头,人毕业了。新招一个人是不是跟着做,跟着做没创新,开新坑这个项目就废了。既然这样就只能选一个3年周期的简单课题,一个课题既要简单又要又创新性,那就只能吹牛了,所以大家就看到这样的灌水论文。

其次,现在的高校课题组,按照我们的社会价值观,他们有一个很大的任务就是保证教育公平,学生入学考试要公平,教师升级评职称要公平。于是乎就出现了各种低效率的评价体系,比如说论文之类的。这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在做一些长周期课题的时候束手束脚,他们更倾向于一些短周期,快熟出成果的课题。课题即要短周期又要出成果,那只能是低水平的课题,低水平的课题要有创新性,那又要靠吹牛了。

第三,高校实验场地,设备各方面都是有限制,难以独立进行产业化研究。这也是一个非常无奈的东西,全国那么多课题组,每个组就算再怎么从国家回企业拿钱,能拿到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很多研究都需要中试与放大,高校大部分不能独立完成。如果与企业合作,那么企业出于自身需要肯定希望搞能提高自己生产技术的研究,而这方面由于高校追求创新成果的目标产生了矛盾。

所以要做出科学意义上的突破,必须依赖更大规模的组织,就像是我们国家的一些研究机构,比如说军工行业,虽然说效率低,但好歹做出了一点东西,你要把其中任何一个项目扔给某大学的课题组,它们肯定搞不定,北航国内航空航天水平最高得学校,你让他造架歼8试试。其实企业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载体,因为企业由于竞争问题效率应该能高一些,20世纪一来很多科技进步都是企业做出来的,比如说合成氨,都说是哈伯弄的,但是产业化生产上,离不开basf等化工集团。

当然国外科研体系比我们更成熟一点。大型企业专注于工业化以及应用,研究院所与好一点的高校主要进行基本技术研发,差一点得高校课题组水文章培训基础操作人员,各方面各有侧重,相互协调合作,效率上好很多。这里我特意选了成熟这个词,因为建立这些体系我们也做得到,只不过需要时间而已,现在我们科研体系比较混乱,这都是我们发展晚起步慢而已。有人可以给我举很多例子说明外国有多好,但我想说,那只是差距,能通过时间抹平都不是好坏问题。

当然,我们想的更多得还是如何“弯道超车”或者如何利用我们的“优越性”的问题。具体怎么做,我肯定是没有水平说清楚的。但我就来谈谈认识问题,大家现在对高校与科研的认识总觉的是非常混乱的,大家对高校的要求也过多了。下面把大家对高校课题组的期待与需要承担的责任做一个总结,你会发现大家对科研单位的要求往往是自相矛盾的,希望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

首先,大家希望高校能为基础学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大家希望大学教师专注与科研少出去挣钱。

其次,大家希望高校的科研接地气,做出有用的科学研究成果,要做到这一点,大家又希望高校课题组能多与企业接触,多搞产学研合作。

第三,大家希望高校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多注意教学,少搞横向项目,同时要求大学招生要公平,保证不同地区的人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学生的选题要求难易适中,保证学生按时毕业。

最后,大家又希望高校目光长远,做长周期研究,这方面又要求教师与学生不以论文为纲。

所以大家本身对高校的责任认识就是模糊的,甚至是矛盾的,这就导致了一出什么事情大家总能找到吐槽的论点。你不和企业合作搞基础研究,别人吐槽你研究脱离实际毫无用处。你和企业合作,又有人说你唯利是图总想着挣钱。你要大学保证群众受教育的权利,那么大学就要扩招,扩招了以后你又嫌学生质量良莠不齐。对于科研人员也一样,一方面吐槽人家工资低,人家出去挣钱又说人家道德品质问题。

同样是水论文的问题,如果你给大学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保证教育公平,为社会培养熟练的技术人员。那完全没有问题,一个学生读研究生,几年之内学会了做实验,学会了写论文,对课题有一定的理解,以后出去企业里当个技术员也算为企业和社会做贡献了。至于科研效率的问题,这就不是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了,把这些问题交给大型企业就行。这么一看,石墨烯,催化剂领域论文灌水,这个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这样的话什么科研上面的补贴是不是就应该倾斜给企业。但是如果你要大学承担起强国复兴的重任,那么可能就要大学缩招,课题组兼并集中力量办大事,那么这其中的公平的问题就不好处理了,其中各种资源分配不均,也要大家平静看待。但是你又要高校公平,又要高校有效率,这恐怕难以做到。就像讲半导体,大家都说赢家通吃就是这个道理,越盈利越能研发投入越有技术优势。现代科研大概率也会是赢家通吃,越有能力的课题组越能得到支持,越能壮大自己的力量,这时候你要公平,那只能限制课题组的规模,这样恐怕也就没有研发效率可言了。

所以大家看待高校或者科研领域的各种问题,其实要想一想我们的高校究竟是要做一个怎样的定位,或者你最希望高校起到怎样的作用。凡事要有取舍,就像大家以后想要从事科研工作一样,如果你想着靠做科研找一份工作,混口饭吃,弄个研究生工资高一点,我觉得读研或者从事科研工作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说你想探究科学真谛,想着自己每天下班卖馄饨补贴科研经费也乐在其中,那也是值得鼓励了。但如果抱着搞了科研,成为了科研工作者就比其他行业的人优越这样的思想就去读研或者从事科学研究,那就错了,科研工作者在社会上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本质上都是为社会做贡献和开饭店的,种菜的,工厂操作员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你搞了科研收入和地位就要比别人高。同样的道理也要给相关单位的管理人员说,科研人员和其他人员只是分工不同,希望给钱的时候一视同仁,不要总觉得因为科研人员热爱科学就能少给钱。

     不断更新资源

     获取更多精彩

长按二维码扫码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看待学者用鸟屎做实验发论文,讽刺石墨烯领域论文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