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环境感知算法之算法分析阶段

  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混沌无形”,阅读更多有趣好文!

原文链接: 


机器人环境感知研究现状简述(包含原文PDF百度云下载链接)

机器人环境感知算法之算法分析阶段_第1张图片

 

该阶段主要研究SLAM系统的基本性质,包括可观测性、收敛性和一致性,SLAM框架逐渐得到完善,系统性能显著提升。

在这阶段,首先Grisetti和Steux等人提出了改进滤波算法,如基于RBPF方法的Gmapping[5],改进了提议分布和选择性重采样以提升性能,效果如图 2.2(a)。而CoreSLAM[6]将过程精简化为距离计算和地图更新两步,Hector SLAM[7]使用高斯牛顿法解决scan-matching问题,缺少回环检测,这两种算法简化SLAM系统,极提高了系统效率,但“牺牲”了鲁棒性。但基于滤波算法SLAM技术在处理信息时,总会丢失部分观测信息,并随着地图扩展而存在计算内存消耗大、累积误差扩大等问题。

为此,Konolige、Carlone和Hess等人将机器人运动姿态及约束关系采用稀疏有向图来表达,如KartoSLAM[8]、LagoSLAM[9]及cartographer[10]均采用(线性近似)图优化方法从全局优化机器人姿态序列,兼顾了系统效率及鲁棒性,进一步提高SLAM系统性能。

上述方法多属于激光SLAM,而随着传感器硬件发展迅猛,视觉传感器比激光传感器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如色彩),研究热点逐渐过渡到视觉SLAM。与激光SLAM相似,视觉SLAM框架由前端、后端、闭环检测及构图四部分组成,且按照前端特征点类别可分为稀疏法、半稠密法及稠密法,具体如下:

稀疏法:Klein、Davison和Mur-Artal等人分别使用不同的特征算子识别图像中的关键特征,如PTAM[11]使用FAST特征、MonoSLAM[12]使用Shi-Tomasi特征、ORB-SLAM[13]使用ORB特征等方法构建稀疏地图,降低数据量以提高系统效率,效果如图 2.2(e),相比于直接法有更好的容错性,但也损失了较多环境信息,主要用于跟踪相机(机器人)位姿。

稠密法:Newcombe和Whelan等人分别提出了DTAM[14]和ElasticFusion[15]方法,直接处理(近似)原始图像数据以构建稠密地图,效果如图 2.2(c),可提供场景细节,常用于三维重建、三维反求等领域。

半稠密法:Engel和Forster等人分别提的LSD-SLAM[16]和SVO[17]等方法,可构建半稠密地图,既包含部分环境特征信息,又实现自主定位,且地图内存消耗较稠密地图小,适合于机器人运动规划。

上述SLAM算法在系统效率、鲁棒性及环境表达等方面已经取得非常大的突破,且已成功应用于部分实际场景。然而,单纯的几何环境模型严重限制了机器人的交互能力,缺乏对环境内容的解读能力是限制机器人智能化的发展瓶颈之一。故追求高可靠稳定性的感知环境成了研究的焦点,由此进入鲁棒感知阶段。

机器人环境感知算法之算法分析阶段_第2张图片

 

 精彩的理论论证过程见原文链接(含全文下载链接)

由于网页排版效果一般,所以笔者按照期刊论文版式为小伙伴们整理了原文PDF,方便收藏和回味。

原文链接:(包含原文PDF百度云下载链接)
CSDN下载链接:机器人环境感知研究现状简述PDF

机器人环境感知研究现状简述正在上传…重新上传取消​https://mp.weixin.qq.com/s/Zd0IUibn5_Tsah3CFtjYrg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混沌无形”,阅读更多有趣好文!

你可能感兴趣的:(环境感知,机器人,SLAM,环境感知,计算机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