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尝-Event Extraction by Answering (Almost) Natural Questions

论文浅尝-Event Extraction by Answering (Almost) Natural Questions_第1张图片
扫码关注“自然语言处理与算法”公众号,定期更新NLP知识,还可以撩博主哦~
该文来自EMNLP2020。
论文简介:
事件抽取一般需要检测事件触发器(event trigger) 并抽取其对应的参数。现有的事件参数抽取方法严重依赖于实体识别的结果,由此引入错误传播问题。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文章引入了一种新的事件抽取范式,将事件抽取描述为一个问答(QA)任务,以端到端方式抽取事件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文章框架在很大程度上优于以往的方法;另外,该框架的一个额外能力是支持零样本学习(zero-shot learning),即使训练时没有看到角色也能够提取事件参数!
论文代码:https://github.com/xinyadu/eeqa
论文地址:https://arxiv.org/abs/2004.13625

1.方法

文章分析了以往事件抽取研究工作的缺陷:
(1)过于依赖实体识别。以往的工作通常采用以下形式进行事件抽取:trigger detection → entity recognition → argument role assignment。这种处理方式会出现错误传播问题。
(2)忽略了不同论元角色之间的语义相似性。例如,在ACE2005数据集中,CONFLICT->ATTACK事件和JUSTICE->EXECUTE事件中的论元角色均指human being (who) is affected by an action.(某人被袭击了)。论文指出,如果不考虑论元角色之间的相似性会给模型的识别效果造成影响,尤其是对少样本(few shot)数据而言。
论文浅尝-Event Extraction by Answering (Almost) Natural Questions_第2张图片
该文提出了一个端到端模型,将事件抽取建模为问答/阅读理解任务。为触发词抽取和论元抽取均设置了问题模板(question templates),在具体处理时,将事件抽取作为一个两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利用预先设定的触发词问题模板,识别文本中的触发词;第二阶段,利用预先设定的论元抽取模板识别论元。触发词识别和事件论元抽取的输入均采用以下方式:

[CLS] question [SEP] sentence [SEP]
该文针对ACE2005数据集预先设定了4中触发词问题模板: “what is the trigger”, “trigger”, “action”, “verb”。在具体操作时,可能是随机选取的(文中未说明哪类触发词使用哪种模板,这里是博主猜测~)。
如果对于给定的样本选取“verb”作为触发词抽取的模板,则模型的输入会是下面这种形式(以此类推~):
[CLS] verb [SEP] sentence [SEP]
针对论元抽取的问题模板有3类,如下图所示:
论文浅尝-Event Extraction by Answering (Almost) Natural Questions_第3张图片
第一类:仅用论元名称作为question。如“Artifact”、“Agent”等,这种很简单。
第二类:在第一类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具体扩展策略采用以下模式:
[wh_word] is the [argument] ?
比如这里的wh_word,who for person、where for place、what for other。
argument与Template1相同。
除此之外,作者在第三类问题模板的基础上增加了触发词,即下面这种形式:
[wh_word] is the [argument] in [trigger]?
这是将能用到的信息都加进来了呀~~,够猛
**这3类问题模板层层递进,以question的形式给模型引入更多、更精确的先验(语义)信息,让模型更清楚自己需要找什么。**而这也是QA/MRC模型的优势。

2.模型介绍

在Figure2所示的架构中,作者分别使用BERT_QA_Trigger模型和BERT_QA_Arg进行触发词识别和论元识别。
在触发词识别模型中,采用BERT+softmax结构以序列标注形式识别触发词
在论元识别模型中,采用BERT+softmax结构以阅读理解形式识别论元,模型会预测出论元在原始文本序列中的起始位置(start-end position),通过这个起始位置能够提取出相应的论元字段。
从模型结构来讲,该文的确很简单,博主认为该文的价值体现在端到端的思路以及针对触发词抽取和论元抽取设定的问题模板。不过该文说这是头一次将QA/MRC思路应用于事件抽取,博主不敢苟同,因为CCKS2019的事件抽取评测比赛上top选手的已经采用了QA/MRC方式,只不过这些国外的盆友看不到我国打工人的智慧罢了【手动滑稽】~~
有想要CCKS2019、2020评测论文的同学可以留言,我上传网盘分享一下~
言归正传,既然是端到端模型,那么在训练的时候肯定是sum loss,也就是将两部分(触发词识别和论元识别)的损失求和,然后将其最小化。

3.实验

论文浅尝-Event Extraction by Answering (Almost) Natural Questions_第4张图片
单从实验结果来看,的确SOTA了,优秀~,不过触发词识别F1也只是达到了72.39,论元抽取目前的最高也只有53.31,各位打工人继续努力,继续刷榜。

前不久CCL2020的会议上出现一篇以阅读理解方式做事件论元抽取的论文,那篇文章是针对中文数据集来做的,同样具有不错的借鉴意义,有兴趣的同学去找下看看咯~

上面介绍了那么多问题模板,那么哪种模板对模型识别效果最有效呢~?
作者对此进行了实验分析,如下图:
论文浅尝-Event Extraction by Answering (Almost) Natural Questions_第5张图片
实验结果表明,在触发词识别模型中,使用“verb”这个词作为question是最有效的,博主以为会是第2、3种,可能是因为触发词大多是动词(verb)。
论文浅尝-Event Extraction by Answering (Almost) Natural Questions_第6张图片
在论元识别中那个模板最有效呢?由上图可以看出,Template3 question + in [Trigger]形式是效果最好的,因为Template3对argument role name的描述更详细、更精确,也就是为模型提供了更准确的先验信息

作者在论文中进行了Error Analysis,有兴趣的同学去看下咯~

文章的最后给出了论元抽取的问题模板,这里给各位看官展示一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特定的任务设定相似的问题模板~
论文浅尝-Event Extraction by Answering (Almost) Natural Questions_第7张图片
论文浅尝-Event Extraction by Answering (Almost) Natural Questions_第8张图片
论文浅尝-Event Extraction by Answering (Almost) Natural Questions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