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

文章目录

  • 1 导言
    • 1.1 价格需求弹性介绍
    • 1.2 由盒马反事实预测论文开始
    • 1.3 DML - 价格弹性预测推理步骤
  • 2 案例详解
    • 2.1 数据清理
    • 2.2 [v1版]求解价格弹性:OLS回归
    • 2.3 [v2版]求解价格弹性:Poisson回归+多元岭回归
    • 2.4 [v3版]求解价格弹性:DML
      • 2.4.1 DML数据准备 + 建模 + 求残差
      • 2.4.2 三块模型对比
      • 2.4.3 稳健性评估
  • 3 回顾-Econml官方折扣营销案例
    • 3.1 数据结构
    • 3.2 训练后的系数含义-> 收入弹性
    • 3.3 Uplift的CATE预测功能
    • 3.4 SingleTreePolicyInterpreter 和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
      • 3.4.1 X|T~Y分析: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哪些用户比较积极/消极
      • 3.4.2 T~X分析:SingleTreePolicyInterpreter 什么收入的人该打折
      • 3.4.3 小结
  • 4 反事实预测的数据结构与粒度
  • 5 阿里飞猪 - 反事实预测模型
    • 5.1 baseline - Treatment直接做特征
    • 5.2 改进方案一:Direct Method with shortcuts
    • 5.3 多任务学习:Dimain-Adaption: Multi-task Learning
    • 5.4 Effect-Net 显性建模


1 导言

1.1 价格需求弹性介绍

经济学课程里谈到价格需求弹性,描述需求数量随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变化的弹性。价格一般不直接影响需求,而是被用户决策相关的中间变量所中介作用。假设 Q 为某个商品的需求的数量,P 为该商品的价格,则计算需求的价格弹性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通过上式可以简单知道,价格改变 1 元比价格改变 100 元,会导致更大的需求改变。比如以 5 元的价格每日可以卖 100 单位产品,如果价格需求弹性为 -3 ,那供应商将价格提升 5%(dp /P,从 5 元-> 5.25 元),需求将下降 15%(dQ/Q ,从 100->85)。那么收入将减少 1005-5.2585=53.75。
如果单价降低 5%,那么收入同理将提升 46.25。如果供应商知道了产品的价格弹性,那无须反复测试,即可清楚为提升收入到底应该是提价还是降价。

1.2 由盒马反事实预测论文开始

之前在因果推断笔记——DML :Double Machine Learning案例学习(十六)这篇提到用DML求价格弹性,不过没有实操模块,本篇是在看过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盒马KDD2021的一篇论文(二十三) 盒马论文之后,想实操一下价格弹性这块。

先来提一下盒马这篇,在反事实预测任务上(随着折扣改变销量如何改变)的尝试半参数模型、XGBtree模型、DeepIV:

  • 第一种,半参数模型,不过这篇对动态折扣下销量的预估的半参数笔者还没深入了解,感觉用分层的价格弹性(平均折扣tree销量预测 + 价格弹性拟合动态折扣销量增量)来规避了核心因果推理的问题,后续要再理解一下该模型
  • 第二种,错误尝试,将折扣当作treatment,动态将treatment作为特征来预测销量
  • 第三种,deepIV,将三级品类的平均价格(treatment)作为工具变量

三者效果如图,还是semi-para好多了: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张图片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2张图片

本篇是想放大价格弹性的因果计算模块,与盒马的不同:

  • 推估弹性的方法不同(本篇是用DML预测)
  • 粒度不同,本篇案例可没顾得上商品分类,一股脑子全放一起了,盒马那篇弹性系数是By 每个商品

1.3 DML - 价格弹性预测推理步骤

最好的方式,当然是直接进行 A/B 实验测试不同价格对用户的需求反应,但是价格这类的外生因素在同一产品同一阶段上,对不同用户展示不同的价格会直接损坏用户体验。因此从观察历史数据进行因果推断,但混杂因素(季节性、产品质量等)如何控制是因果推断的挑战。

这里采用 DML(Double Machine Learning) 方法进行因果推断,该方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 第一,通过正则化挑拣重要控制变量;
  • 第二,对比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用非参数推断可以解决非线性问题。

DML 先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去分别通过特征变量 X, W 拟合结果变量 Y 和处理变量 T,然后通过线性模型,使用处理变量的残差拟合出结果变量的残差。
目标是估计 ,这里的 Y 函数构成为 T 的因果作用和 X、W 的协同作用之和。

本篇整个价格弹性的推理过程:

  1. 将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样本选用随机森林等模型,用混杂变量预测处理变量(价格 P),得到 E[P|X];另外的样本同样可选择随机森林模型,用混杂变量预测结果变量(需求量 Q),得到 E[Q|X]。

  2. 计算残差,得到不受混杂变量影响的价格 P 和 需求量 Q,即为 P ~ , Q ~ \widetilde P , \widetilde Q P ,Q
    P ~ = P − E [ P ∣ X ] \widetilde P = P-E[P|X] P =PE[PX]
    Q ~ = Q − E [ Q ∣ X ] \widetilde Q = Q-E[Q|X] Q =QE[QX]

  3. 因此直接将 P ~ , Q ~ \widetilde P , \widetilde Q P ,Q 进行 log-log 回归就能得到弹性系数 :

文字推导一下:
若回归方程是:
l o g ( Y ) = a + b ∗ l o g ( X ) log(Y)=a+b*log(X) log(Y)=a+blog(X)
则两边求导数得:
( 1 / Y ) ∗ D Y / D X = b ∗ 1 / X (1/Y)*DY/DX=b*1/X (1/Y)DY/DX=b1/X
所以:
b = ( D Y / D X ) ∗ ( X / Y ) = ( D Y ∗ X ) / ( D X ∗ Y ) = ( D Y / Y ) / ( D X / X ) b=(DY/DX)*(X/Y)=(DY*X)/(DX*Y)=(DY/Y)/(DX/X) b=(DY/DX)(X/Y)=(DYX)/(DXY)=(DY/Y)/(DX/X)
这个表达式正是弹性系数的定义公示。

需要得到 θ = d Q ~ / Q ~ d P ~ / P ~ \theta=\frac{d \widetilde Q / \widetilde Q}{d \widetilde P / \widetilde P} θ=dP /P dQ /Q

倒推用log-log回归得到回归系数,即 l o g Q ~ ~ θ ∗ l o g P ~ + 截 距 log \widetilde Q ~ \theta * log \widetilde P + 截距 logQ θlogP +


2 案例详解

与本节关联的文章:

  •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盒马KDD2021的一篇论文(二十三)
  • 因果推断笔记——DML :Double Machine Learning案例学习(十六)

下面的案例的来源:

  • 利用机器学习因果推理进行弹性定价
  • 数据分析36计(29):价格需求弹性和因果推断
  • 简单版代码:DML.ipynb
  • 数据集来源:Association Rules and Market Basket Analysis

2.1 数据清理

数据集是kaggle的比赛数据集,原文ipynb直接读入的时候会格式报错,这里贴一段kaggle原生读入的方式,不会有报错:

data = pd.read_csv('OnlineRetail.csv',encoding= 'cp1252',parse_dates=['InvoiceDate'])
data = data.sort_values(by='InvoiceDate')
data = data.set_index('InvoiceDate')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3张图片
原数据是购物篮分析数据,这个数据集包含了一家英国在线零售公司在8个月期间的所有购买行为。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4张图片
每个商品,在每个国家,每家店,每个时间出售的件数与对应的单价。
这里需要额外加工收入:

df['revenue'] = df.Quantity * df.UnitPrice

同时对P / Q进行对数化处理:

# 将单价和数量取log
df_mdl = df_mdl.assign(
    LnP = np.log(df_mdl['UnitPrice']),
    LnQ = np.log(df_mdl['Quantity']),
)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5张图片

2.2 [v1版]求解价格弹性:OLS回归

v1版 = LnQ~LnP,没有协变量,用最简单的OLS回归

最简单的求解,也不管啥因果推断,有偏无偏,将上述数据的lnp和lnQ,一股脑子都分段,比如(-2.814,-0.868)就是这区间内lnp和lnQ的平均值,如下: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6张图片
新生成的LnP和LnQ直接回归即得回归系数:

x='LnP'
y='LnQ'
df = df_mdl
n_bins=15
x_bin = x + '_bin'

df[x_bin] = pd.qcut(df[x], n_bins)

tmp = df.groupby(x_bin).agg({
    x: 'mean',
    y: 'mean'
})
# 回归
mdl = sm.OLS(tmp[y], sm.add_constant(tmp[x]))
res = mdl.fit()

得到结果: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7张图片

弹性系数为-0.6064,价格越高,销量越少

v1的计算也可以使用另外一种方式,计算方差,
因为只有两个变量可以:

df_mdl[['LnP', 'LnQ']].cov()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里就是:
θ = − 0.52 0.9 = − 0.60 \theta=\frac{-0.52}{0.9}=-0.60 θ=0.90.52=0.60

2.3 [v2版]求解价格弹性:Poisson回归+多元岭回归

v2版 = LnQ~LnP+Country+StockCode+Date,有多元协变量,用岭回归+泊松回归

import sklearn.preprocessing
from sklearn import linear_model
from sklearn.pipeline import Pipeline
from sklearn.compose import ColumnTransformer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OneHotEncoder, StandardScaler, RobustScaler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CountVectorizer

feature_generator_basic = ColumnTransformer(
    [
        ('StockCode', OneHotEncoder(), ['StockCode']),
        ('Date', OneHotEncoder(), ['Date']),
        ('Country', OneHotEncoder(), ['Country']),
        ('LnP', 'passthrough', ['LnP']),
    ], remainder='drop'
)

mdl_basic = Pipeline([
    ('feat_proc', feature_generator_basic),
    ('reg', linear_model.PoissonRegressor(
        alpha=1e-6,  # l2 penalty strength; manually selected value for minimum interference on LnP-coef (elasticity)
        fit_intercept=False, # no need, since we have OneHot encodings without drop
        max_iter=100_000, 
    )),
], verbose=True)

mdl_basic_ols = Pipeline([
    ('feat_proc', feature_generator_basic),
    ('reg', linear_model.Ridge(
        alpha=1e-20,  # l2 penalty strength, "very small"
        fit_intercept=False, 
        max_iter=100_000, 
    )),
], verbose=True)

mdl_basic.fit(
    df_mdl[['LnP', 'StockCode', 'Date', 'Country']], 
    df_mdl['Quantity'] # Poisson regression has log-link, so LnQ is implicit in loss function
)

但是训练数据不跟之前v1一样,不需要分组,直接用原始数据: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8张图片

柏松回归中LnP的回归系数为 -2.87559,
Ridge—OLS回归中LnP的回归系数为 -1.79945,
尝试下来各个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异很大。

2.4 [v3版]求解价格弹性:DML

2.4.1 DML数据准备 + 建模 + 求残差

因为不同产品的单价差异很大,所以对于同一维度的单价需要减去该维度的单价均值:
d L n P i , t = l o g ( p i , t ) − l o g ( p ‾ i ) dLnP_{i,t}=log(p_{i,t})-log(\overline p_{i}) dLnPi,t=log(pi,t)log(pi)

这里,消除数据差异的方法,在盒马论文里面是:

  • Y i o Y_i^\text{o} Yio是常规渠道产品 i i i近期的平均销量
  • Y i / Y i nor Y_i/Y_i^\text{nor} Yi/Yinor代表了折扣价格使得销量增加的百分比,因为不同商品销量差异很大,所以比率会比绝对值更有用
df_mdl['dLnP'] = np.log(df_mdl.UnitPrice) - np.log(df_mdl.groupby('StockCode').UnitPrice.transform('mean'))
df_mdl['dLnQ'] = np.log(df_mdl.Quantity) - np.log(df_mdl.groupby('StockCode').Quantity.transform('mean'))

混杂因子也做了一些处理:

  1. 季节性变量:该价格处于第几月、处于月里第几天和周里第几天
  2. 产品上线的时长:用当期时间减去该产品的最小时间
  3. sku 的价格水平:单个sku内的价格中位数
df_mdl = df_mdl.assign(
    month = lambda d: d.Date.dt.month,
    DoM =   lambda d: d.Date.dt.day,
    DoW =   lambda d: d.Date.dt.weekday,
    stock_age_days = lambda d: (d.Date - d.groupby('StockCode').Date.transform('min')).dt.days,
    sku_avg_p = lambda d: d.groupby('StockCode').UnitPrice.transform('median')
)

有了混杂因子,lnp,lnq,来看看DML过程:

  • 构建 l n p − W lnp-W lnpW l n q − W lnq-W lnqW
  • 计算残差
# 混杂因子针对Q \ P 分别建模
model_y = Pipeline([
    ('feat_proc', feature_generator_full),
    ('model_y', RandomForestRegressor(n_estimators=50, min_samples_leaf=3, n_jobs=-1, verbose=0)) 
    # n_samples_leaf/n_estimators is set to reduce model (file) size and runtime
    # larger models yield prettier plots.
])
model_t = Pipeline([
    ('feat_proc', feature_generator_full),
    ('model_t', RandomForestRegressor(n_estimators=50, min_samples_leaf=3, n_jobs=-1, verbose=0))
])

# 上述模型得到预估值
# Get first-step, predictions to residualize ("orthogonalize") with (in-sample for now)
q_hat = model_y.predict(df_mdl)
p_hat = model_t.predict(df_mdl)

# 用观测值减去预测得到的值求解残差
df_mdl = df_mdl.assign(
    dLnP_res = df_mdl['dLnP'] - p_hat,
    dLnQ_res = df_mdl['dLnQ'] - q_hat,
)

2.4.2 三块模型对比

此时经过数据处理,数据集中就有三种数据类型:

  • 对数
  • 对数+去均值化
  • 对数+去均值化+求残差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9张图片
    然后三组数据,按照v1版的处理方式,先分段,后利用OLS求价格弹性: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0张图片
# 初始ols模型
old_fit = binned_ols(
    df_mdl,
    x='LnP',
    y='LnQ',
    n_bins=15,
)
# 初始去均值化后的ols模型
old_fit = binned_ols(
    df_mdl,
    x='dLnP',
    y='dLnQ',
    n_bins=15,
    plot_ax=plt.gca(),
)
# 残差拟合的ols模型
old_fit = binned_ols(
    df_mdl,
    x='dLnP_res',
    y='dLnQ_res',
    n_bins=15,
    plot_title='Causal regression naively, with item controls, and after DML.',
    plot_ax=plt.gca()
)

此时经过数据处理,数据集中就有三种数据类型,三者的价格弹性对比:

  • 对数: θ = − 1.7 \theta=-1.7 θ=1.7
  • 对数+去均值化: θ = − 1.7 \theta=-1.7 θ=1.7
  • 对数+去均值化+求残差: θ = − 1.819 \theta=-1.819 θ=1.819

当然OLS还有截距项,绘图可得: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1张图片
这里原文也给出了,DML求解过程中,两个随机森林模型的特征重要性:

feat_imp = pd.DataFrame({
    'feat': get_feat_generator_names(model_y['feat_proc']),
    'importance_q': model_y['model_y'].feature_importances_,
    'importance_p': model_t['model_t'].feature_importances_,
}).set_index('feat')

feat_imp.sort_values(by='importance_p').iloc[-15:].plot.barh(
    figsize=(5, 8), 
    title='feature importances for DML estimators of treatment(p) and outcome(q)'
)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2张图片

2.4.3 稳健性评估

这章主要学习到的:

  • 一种数据筛选的原则,残差正交化后, d L n P r e s dLnP_{res} dLnPres 总是很小,因此为了减少噪音,我们将丢弃所有非常小的价格变化观察值,它们不包含太多信息
    训练数据分成多k-fold来检验弹性系数的稳定性

那么在盒马那篇文章里面来看一下这个图,
使用training data的比例往上几个模型的稳定性分布情况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3张图片

模型的预测推断结果是
θ ^ = d L n Q r e s d L n P r e s \hat \theta=\frac{dLnQ_{res}}{dLnP_{res}} θ^=dLnPresdLnQres

但是残差正交化后, d L n P r e s dLnP_{res} dLnPres 总是很小,因此为了减少噪音,我们将丢弃所有非常小的价格变化观察值,它们不包含太多信息

Chernozhukov 提出了一个改进的 DML,传统的标准 OLS 方法估计
θ ^ = ( P ~ T P ~ ) − 1 P ~ T Q ~ \hat \theta=(\widetilde P^T \widetilde P)^{-1}\widetilde P^T \widetilde Q θ^=(P TP )1P TQ
但改进的
θ ^ = ( P ~ T P ) − 1 P ~ T Q ~ T \hat \theta=(\widetilde P^T P)^{-1}\widetilde P^T \widetilde Q^T θ^=(P TP)1P TQ T
即第二个 P 矩阵用未残差化的。

最后采取 2-fold 得到平均值使得结果更稳健,最终弹性系数结果为 -1.89

old_fit = binned_ols(
    df_mdl,
    x='dLnP',
    y='dLnQ',
    n_bins=15,
    plot_ax=plt.gca(),
)
plt.gca().set(
    xlabel='log(price)',
    ylabel='log(quantity)',    
)
plt.gca().axvline(0, color='k', linestyle=':')
plt.gca().axhline(0, color='k', linestyle=':')


elast_estimates = list()
for idx_aux, idx_inf in KFold(n_splits=2, shuffle=True).split(df_mdl):
    
    df_aux = df_mdl.iloc[idx_aux]
    df_inf = df_mdl.iloc[idx_inf].copy()
    
    # step 1: aux models and residualize in inferential set
    print('fitting model_y')
    model_y.fit(df_aux, df_aux.dLnQ)
    print('fitting model_t')
    model_t.fit(df_aux, df_aux.dLnP)
    
    df_inf = df_inf.assign(
        dLnP_res = df_inf['dLnP'] - model_t.predict(df_inf),
        dLnQ_res = df_inf['dLnQ'] - model_y.predict(df_inf),
    )
    
    binned_ols(
        df_inf,
        x='dLnP_res',
        y='dLnQ_res',
        n_bins=15,
        plot_ax=plt.gca(),
        label='fold'
    )
    
    # ignore observations where we residualized away all variation in price
    mask = (~(df_inf.dLnP_res.abs() < 0.01))
    df_inf_censored = df_inf[mask]
    
    # step 2.1: Chernozhukov DML inference
    elast = (
        df_inf_censored['dLnP_res'].dot(df_inf_censored['dLnQ_res'])
        /
        df_inf_censored['dLnP_res'].dot(df_inf_censored['dLnP'])
        # the last part here deviates from standard OLS solution
    )
    
    print('DML elast: ', elast)
    elast_estimates.append(elast)

    print('OLS elasticity for comparison:',
        df_inf_censored['dLnP_res'].dot(df_inf_censored['dLnQ_res'])
        /
        df_inf_censored['dLnP_res'].dot(df_inf_censored['dLnP_res'])
    )    

print("DML efficient estimate of elasticity:", np.mean(elast_estimates))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4张图片

这里远程再对比一下盒马的那篇,貌似媲美他们的半参数模型?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5张图片


3 回顾-Econml官方折扣营销案例

这里回顾一下econml的一个官方案例,因果推断笔记——因果图建模之微软开源的EconML(五) 之前记录过,
github链接为:Case Study - Customer Segmentation at An Online Media Company.ipynb

比较相关的另一篇:
因果推断笔记——DML :Double Machine Learning案例学习(十六)

当然本节不摘录,只是回顾一下该案例中的一些关于弹性系数的重要细节。

3.1 数据结构

数据格式为:

Feature Name Type Details
account_age W user’s account age
age W user’s age
avg_hours W the average hours user was online per week in the past
days_visited W the average number of days user visited the website per week in the past
friend_count W number of friends user connected in the account
has_membership W whether the user had membership
is_US W whether the user accesses the website from the US
songs_purchased W the average songs user purchased per week in the past
income X user’s income
price T the price user was exposed during the discount season (baseline price * small discount)
demand Y songs user purchased during the discount season

数据集*有~ 10000个观察,包括9个连续和分类变量,代表用户的特征和在线行为历史,如年龄,日志收入,以前的购买,每周以前的在线时间等。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6张图片
那么这里的:

  • 其他变量:Z/W - account_age ~ songs_purchased - W - 混杂因子
  • income - X - 考察变量 - 用户收入
  • demand - Y - outcome - 销量
  • Price - T - 干预,折扣,取值为[1,0.9,0.8],根据下面的公式的来

3.2 训练后的系数含义-> 收入弹性


# Get log_T and log_Y
log_T = np.log(T)
log_Y = np.log(Y)

# Train EconML model
est = LinearDML(
    model_y=GradientBoostingRegressor(),
    model_t=GradientBoostingRegressor(),
    featurizer=PolynomialFeatures(degree=2, include_bias=False),
)
est.fit(log_Y, log_T, X=X, W=W, inference="statsmodels")
# Get treatment effect and its confidence interval    得到治疗效果及其置信区间
te_pred = est.effect(X_test)

# Get the final coefficient and intercept summary
est.summary()

输出结果: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7张图片
解读一下含义:

  • 第一点,非常重要的是,Y和T都取了对数,这样是标准的弹性log-log公式,可以求得弹性系数
  • 系数项是 income-X -> sale-Y 即为需求-收入的弹性系数;
    • 当收入小于1时,弹性在-1.75左右
    • 当收入大于1时,有一个较小的负值
    • 观察P值,影响是显著的
  • 截距项=CATE,此时为-3.02,则代表, Y ( T = 1 ) − Y ( T = 0 ) Y(T=1)-Y(T=0) Y(T=1)Y(T=0)为负数,代表整体来看,有折扣反而对销量不利

另外,
这里可以看到,如果要考虑计算CATE,那么此时,最终所求的回归系数:
就是 销 量 Y − 收 入 i n c o m e 销量Y-收入income Yincome的弹性系数,
而并非 销 量 Y − P r i c e 折 扣 销量Y-Price折扣 YPrice的价格弹性系数。

对比案例2,其中Q销量(Y),P价格(T),最终模型求得的就是价格弹性,此时为啥不能求价格弹性,而是收入~销量的弹性?

此时就要来看看,DML求ATE和CATE之间的差异了:

求ATE:

  • 两个平行模型:M1(Y~X) 和 M2(T~X)
  • Y i ~ = α + β 1 T i ~ + ϵ i \tilde{Y_i} = \alpha + \beta_1 \tilde{T_i} + \epsilon_i Yi~=α+β1Ti~+ϵi

求CATE:

  • 仍然两个平行模型M1(Y~X) 和 M2(T~X)
  • Y i ~ = α + β 1 T i ~ + β 2 X i T i ~ + ϵ i \tilde{Y_i} = \alpha + \beta_1 \tilde{T_i} + \pmb{\beta}_2 \pmb{X_i} \tilde{T_i} + \epsilon_i Yi~=α+β1Ti~+βββ2XiXiXiTi~+ϵi

从CATE的公式可以看到,线性回归在ATE求解的时候,只有T,那么在CATE求解的时候,是X|T的交互项,所以不是单纯的价格弹性

3.3 Uplift的CATE预测功能

额外参考Uplift相关文章:
智能营销增益(Uplift Modeling)模型——模型介绍(一)

主要是看:est.effect(X)

est.effect(np.array([[1],[1]]))
>>> array([6.07165998, 6.07165998])

其中我们来看一下est.effect(np.array([[1],[2]]),T0=0, T1=1) 算的是啥,
之前笔者也有点混淆,该函数算出的是CATE(或者我这边用异质性个体平均处理效应),在X=1下,Y(T=1)-Y(T=0) => CATE
而这个结果并不是跟之前机器学习里面的,model.predict(X)一样,而是一种增量的表现。所以,常用于价格弹性的计算。

那么笔者在本小节使用的是Uplift,要说明的是,Uplift模型中也是需要预测某些新样本的增量关系,
那么此时介绍的这个函数以及应用也是比较适配的

当然,比如此时,X=1下的CATE为:6.07
有着两种问题:

  • 大于0,说明,X=1的情况下,有优惠券还是好的
  • 那6.07这样的差异,属于明显差异还是不明显?该如何选择样本,这个econml后面有两个模块是来解释的这个的

3.4 SingleTreePolicyInterpreter 和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

贴一下两个模块的图:

3.4.1 X|T~Y分析: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哪些用户比较积极/消极

EconML包括可解释性工具,以更好地理解治疗效果。

官方可解释性Interpretability的文章中提到:
:class:.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 trains a single shallow decision tree for the treatment effect θ ( X ) \theta(X) θ(X) you learned from any of our available CATE estimators on a small set of feature X that you are interested to learn heterogeneity from.
The model will split on the cutoff points that maximize the treatment effect difference in each leaf.
Finally each leaf will be a subgroup of samples that respond to a treatment differently from other leaves.

治疗效果可能很复杂,但我们通常感兴趣的是一些简单的规则,这些规则可以区分哪些用户对提议的变化做出积极回应,哪些用户保持中立,哪些用户做出消极回应。

EconML 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通过训练由任何EconML估计器输出的处理效果的单一决策树来提供可解释性。

intrp = 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include_model_uncertainty=True, max_depth=2, min_samples_leaf=10)
intrp.interpret(est, X_test)
plt.figure(figsize=(25, 5))
intrp.plot(feature_names=X.columns, fontsize=12)

在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暗红色的用户(income < 0.48)对折扣反应强烈,白色的用户对折扣反应轻微。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8张图片

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 与 SingleTreePolicyInterpreter 的差异:

  • 前者代表,根据处理效应,拆分人群,人群之间的差距较大;
  • 后者代表,找出 能发券 / 不能发券的界限

3.4.2 T~X分析:SingleTreePolicyInterpreter 什么收入的人该打折

该模型的解释,参考Interpretability,找出 该发 or 不该发优惠券的群体:
Instead of fitting a tree to learn groups that have a different treatment effect(上个模块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的含义), :class:.SingleTreePolicyInterpreter tries to split the samples into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
So in the case of binary treatments it tries to create sub-groups such that all samples within the group have either all positive effect or all negative effect.
Thus it tries to separate responders from non-responders, as opposed to trying to find groups that have different levels of response.
This way you can construct an interpretable personalized policy where you treat the groups with a postive effect and don’t treat the group with a negative effect. Our policy tree provides the recommended treatment at each leaf node.

我们希望做出政策决定,使收入最大化,而不是需求最大化。
在这个场景中,收入的计算公式为: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19张图片
随着价格的降低,只有当 θ ( X ) + 1 < 0 \theta(X)+1<0 θ(X)+1<0时,收入才会增加。
因此,我们在这里设置sample_treatment_cast=-1,以了解我们应该给哪种类型的客户一个小的折扣,以使收入最大。

intrp = SingleTreePolicyInterpreter(risk_level=0.05, max_depth=2, min_samples_leaf=1, min_impurity_decrease=0.001)
intrp.interpret(est, X_test, sample_treatment_costs=-1)
plt.figure(figsize=(25, 5))
intrp.plot(feature_names=X.columns, treatment_names=["Discount", "No-Discount"], fontsize=12)

EconML库包括“SingleTreePolicyInterpreter”等策略可解释性工具,该工具可以计算治疗成本和治疗效果,以了解关于哪些客户可以获利的简单规则。
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模型建议对收入低于 0.985 0.985 0.985的人给予折扣,对其他人给予原价。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20张图片

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 与 SingleTreePolicyInterpreter 的差异:

  • 前者代表,根据处理效应,拆分人群,人群之间的差距较大;
  • 后者代表,找出 能发券 / 不能发券的界限

3.4.3 小结

如果按照uplift使用场景,来看一下下图,营销敏感人群如何定义,是本节想要表达的: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21张图片

这里YY一下使用场景,假设我已经Train了一个优惠券/折扣 模型,然后对一批新样本计算uplift,那么此时我可以用est.effect(),这时候就可以得到这些人的CATE,此时:

  • SingleTreeCateInterpreter 可以告诉你,CATE的分界点,挑选x-income < 0.48(CATE = -1.785)的CATE绝对值比较大,这些人属于折扣敏感人群(这里敏感 = 喜欢 + 反感 ),当然这里只是一条规则,而且是限定在income上的规则
  • SingleTreePolicyInterpreter告诉你,哪些适合发,哪些不适合发,准则就是收入最大

4 反事实预测的数据结构与粒度

反事实预测其实本质还是预测,回看一下以上的几个案例的数据结构

盒马论文里面
需要对每个商品,每个门店进行预测,这个粒度有点夸张了

案例3的数据结构值得简单分析一下:

数据集有~ 10000个观察,包括9个连续和分类变量,代表用户的特征和在线行为历史,如年龄,日志收入,以前的购买,每周以前的在线时间等。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22张图片
那么这里的:

  • 其他变量:Z/W - account_age ~ songs_purchased - W - 混杂因子
  • income - X - 考察变量 - 用户收入
  • demand - Y - outcome - 销量
  • Price - T - 干预,折扣,取值为[1,0.9,0.8],根据下面的公式的来

来看一下上述数据结构,是按人groupby-aggregate,所以这里CATE的含义是,
每个人,随着折扣的增加,需求量demand的变化情况

但如果YY一下盒马论文数据,如果,按照商品groupby-aggregate的话,这里的CATE的含义是,
每个商品,随着折扣的增加,需求量demand的变化情况

其实这里求得就是单个商品的销量预测了

再来看看案例2的数据结构中,
是按照price分组汇总了,这里P~Q,就是总量,预测的就是所有销量的信息

所以,仔细看一下案例2的数据集
可以做几类预测目标: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23张图片
每个商品,在每个国家,每家店,每个时间出售的件数与对应的单价。
那么可以做:

  • 可以预测,每个人购买商品数量Y的变动情况,T折扣(案例3)
  • 可以预测,每个商品销售量Y/订单数/购买人数 的变动情况(盒马)
  • 可以预测,所有商品的 销售量Y/订单数/购买人数(如案例2)

5 阿里飞猪 - 反事实预测模型

20220129更新,回看之前的案例:
【因果推断在阿里飞猪广告算法中的实践】

假如我们直接做预估模型,

  • 特征选择:
    选取SRP(结果搜索页,一部分是广告,一部分是非广告)的特征,
    和广告本身的特征(包括pCTR、pCVR,以及单个treatment的embedding);
  • 模型目标:
    模型预测某一条用户请求是否产生订单(listing to order)的概率。

5.1 baseline - Treatment直接做特征

与【1.2 由盒马反事实预测论文开始】的第二种方法一样,直接把treatment作为特征,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24张图片
将“广告是否投放”这一treatment作为一般特征。模型的baseline是基于pCTR/pCVR(包括最好商品的CTR/CVR,以及广告商品的CTR/CVR和最好商品的CTR/CVR的差距)进行预估,预估任务的AUC还算理想(0.736),但是评价广告效应的Uplift Qini指数是负值;增加DNN后AUC有所提升,但是Uplift指数会变得更差。

5.2 改进方案一:Direct Method with shortcuts

与Baseline相比,一些AD特征会再进入一个dense layers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25张图片

将所有特征都连到一个DNN里面,采用了ResNets的思想,如上图所示:左侧网络对用户搜索请求预期的转换效率进行建模,右侧网络对“广告是否投放”产生的影响进行建模,最后通过线性模型加以合并。
对于广告效应的推断方面,这种模型相比于DNN会有一定的提升(uplift Qini指数提升至0.6)。

5.3 多任务学习:Dimain-Adaption: Multi-task Learning

与Baseline相比,两类特征进入一个共享层之后,会变成两个任务;然后再把两个任务相加,
这个与【1.2 由盒马反事实预测论文开始】中主要讲述的那种半参数模型类似,是一个加性模型,把控制组和对照组分开来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26张图片
借助领域自适应中的多任务学习方法,将“是否投放广告”作为两个不同的任务(而不是一个任务中的二级特征)进行分别预估,通过建立完全不同的网络来学习“是否投放广告”产生的效果。
在重采样后的样本拟合后,uplift指数可提升至0.11。然而这种方法更容易对数据分布过拟合,从上图的右表也可以看出,对于未重采样的原始样本,uplift指数反而会更差。

5.4 Effect-Net 显性建模

与多任务主要的改动,体现在control 特征还会加入到treatment模型之内

因果推断与反事实预测——利用DML进行价格弹性计算(二十四)_第27张图片

显式建模单变量treatment效应,即从模型的结构上体现目标效应的作用方式。
类似于前文所述的改进思路一,使用两个网络分别对预测效果和广告投放相应;
与思路一不同的是,在模型结构上可以显式地体现出业务理解的先验,即最后一层的模型融合部分,显示地将控制组的输出与uplift相加,得到最终的预测值。

使用Effect-Net方法,由于强先验知识的引入,在原始样本(即未重采样的有偏样本)的表现效果最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营销科学,人工智能,数据挖掘,DML,因果推断,营销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