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比较自顶向下集成测试方法和自底向上集成测试方法各自的优缺点。
① 自顶向下集成
优点:较早地验证了主要控制和判断点:按深度优先可以首先实现和验证一个完整的软件功能;功能较早证实,带来信心;只需一个驱动,减少驱动器开发的费用:支持故障隔离;
缺点:柱的开发量大:底层验证被推迟:底层组件测试不充分。
② 自底向上集成
优点:对底层组件行为较早验证;工作最初可以并行集成,比自顶向下效率高;减少了桩的工作量;支持故障隔离;
缺点:驱动的开发工作量大:对高层的验证被推迟,设计上的错误不能被及时发现。
2. 下图是易用性测试的实验结果图,其中,横轴表示参与易用性测试的人数,纵轴表示发现的可用性缺陷率,分析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并解释原因。
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用户几乎可以发现1/3的可用性问题,当第二个用户进行测试时,有一部分问题是和第一个用户重合的,但他们之间的行为或发现还是有较大的差异的,两个用户可以发现将近50%的问题,第三个用户做了很多前两者重复的事情,发现新问题的数量也在减少,三个用户可以发现,60%以上的问题五个用户可以发现,将近80%的问题,但5到7个用户是一个拐点,到了七个用户以后再增加测试人员效果不明显,可能是在浪费时间,所以一次安排五个用户进行易用性测试是合适的,既有效率又能保证较高的质量。当软件有差异很大的用户群时,针对每个用户群可以安排五个用户进行易用性测试,或更少的用户。
课本原例,141页,根据结果图理解着去记忆。
3. 什么是软件缺陷生命周期?把正确的缺陷状态填写在下图空白处。
软件缺陷的生命周期可以简单地表现为,打开 → 修正 → 关闭。
该图依然在我们课本上的第240页。
4.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和性能测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
联系:性能测试是通过不同的负载测试来实现的,压力测试是个高压力下的性能测试,三者测试的手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相似,通常会使用相同的测试环境和测试工具,而且都会监控系统所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其他相应的性能指标。
区别:三者的测试目的不同。性能测试是为了获得系统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的性能指标数据,负载测试是为了获得系统正常工作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载,压力测试强调的是系统在高负载的情况下能否稳定运行。
5. 请写出测试用例要素中最基本的几项。
最基本的要素包含用例编号、所属模块、用例标题、前提条件、操作步骤、期望结果和实际结果。
6. 黑盒测试方法和白盒测试方法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谈谈其应用范围。
黑盒测试:不关注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而是把程序看做是一个黑盒子对软件直接进行测试。应用范围在稳定运行的大中型系统进行小规模的功能优化或改造过程中,应使用黑盒测试方法,对于复杂度和重要性较低的系统,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也优先选用黑盒测试方法;
白盒测试:通过检查软件内部的逻辑结构,对软件中的逻辑路径进行覆盖测试。白盒测试法是一种程序级的微观上的测试,不适合于大单元、大系统的测试,主要用于很小单元的测试,以及从事软件底层工作、生产构建的测试人员使用。
7. “验证(Verification)”和“有效性确认(Validation)”二者有什么区别?
“验证(Verification)”和“有效性确认(Validation)”活动构成的整体:“验证”是检验软件是否已正确地实现了产品规格书所定义的系统功能和特性;“有效性确认”是确认所开发的软件是否满足用户真正需求的活动。
验证侧重结果是否正确,有效性确认侧重过程是否正确。
8. 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测试工程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高度的责任感、非常好的沟通能力、幽默感、技术能力、自信心、耐心、怀疑一切的精神、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等等。
9. 简述集成测试的两种模式以及每种模式的优缺点?
(1) 集成测试的两种模式是渐增式测试模式和非渐增式测试模式。非渐增式测试模式是先分别测试每个模块,再把所有模块按设计要求放在一起结合成所要的程序;渐增式测试模式是把下一个要测试的模块同已经测试好的模块结合起来进行测试,测试完以后再把下一个应该测试的模块结合进
来测试。
2) 二者的优缺点:
a.渐增式测试模式需要编写的软件较多,工作量较大,而非渐增式测试开销小。 b.渐增式测试模式发现模块间接口错误早,而非渐增式测试模式晚。
c.非渐增式测试模式发现错误多,较难诊断,而使用渐增式测试模式,如果发生错误则往往和最近加进来的那个模块有关。 d.渐增式测试模式测试更彻底。
e.使用非渐增式测试模式可以并行测试。
10. 软件产品规格说明书为什么是软件缺陷存在最多的地方?
(1) 用户一般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的沟通存在较大困难,对要开发的产品功能理解不一致。
(2) 由于软件产品还没有开发、设计、完全靠想象去描述系统的实现结果,所以有些特性还不够清晰。
(3) 需求变化的不一致性。用户的需求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结果如果没有在产品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得到正确的描述,容易引起前后文,上下文的矛盾。
(4) 对规格说明书不够重视,在规格说明书的设计和写作上投入的人力、时间不够。
(5) 没有在整个开发队伍中进行充分沟通,有时只有设计师或项目经理得到比较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