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左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写代码熬到凌晨 3 点多,第二天眼睛都睁不开了。”
“像是被老师监督学习的那种感觉吧,但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孩子趁机吃了麻辣烫,因为我实在没时间做饭。”
是程序员在吐槽?是学生在感慨?你可能想不到,以上这些心得,统统来自高校老师。
2020 年 12 月 26 日,全国研究生初试开考。和考场上奋笔疾书的学子们一样,近 200 名平时在讲台上教书育人的高校教师一朝回归学生身份,在第 13 期百度全国高校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上课、刷题、为作业和考试抓耳挠腮。
4 天的培训里,线下的老师聚在一起和同组伙伴展开热烈讨论,线上听课的老师有人一边监考一边听讲解,着急得直在学习群里喊“等等我”。
从老师变成学生并不意味着可以开启轻松模式。这些“找虐”的高校老师们来自天南海北,既有快 60 岁的老教授,也有刚刚 20 岁出头的年轻助教;在他们之前,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已经走出了 1600 多位“前辈”。他们的目标很一致——为未来 AI 人才培养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生里绝大多数时间,杨卫中都在讲台前当教师。从讲师到副教授,自 1986 年以来,他一直在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自动化专业,迄今已经有超过 30 年的教龄。
但这个年末,在百度的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中,他选择再次成为一名虚心的学生。
这是杨卫中老师第 3 次参加百度的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第一次是 2019 年,彼时他先是在办公室听同事偶然提起,后来因为正值假期,索性和同事一起去了一趟长沙,尝试参加了计算机视觉方面的培训。
第 2 次是在 2020 年下半年,因为疫情原因,那次活动只在线上举办,但几个晚上的课程过后,他开始迫不及待地告诉周围的人:“这个培训很好,有机会一定要参加一下。”
杨卫中老师在培训现场发言
促成这种从被动到主动态度转变的是平台在短短一年间的快速进步。“可以说是刮目相看”。培训班依托百度开源深度学习平台飞桨(PaddlePaddle),以及基于飞桨的 AI Studio 实训平台,提供丰富的行业真实数据集和支撑此次培训实践的算力资源。
在杨卫中看来,百度飞桨的平台功能愈发前沿,培训的课程设置也愈发落地。这些因素让他继续参与了此次于北京百度大厦举行的第 13 期线下培训。
从 2018 年起,由教育部指导、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主办,百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承办的全国高校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已经连续举办了 13 期,累计报名的老师已经超过了 3000 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培训。
报名之后要经过一轮严格的线上笔试筛选,正式开始后根据安排分组、提交作业、最后参与结业竞赛。总的来说,这更像一次面向“准专业选手”的活动。
每一次,杨卫中都感觉自己重新回到了熬夜通宵做科研的时期。高强度的课程安排下,每天仔细地听,努力吸收知识,下了课就在电脑上不停地编程、调参,大家围着办公桌头脑风暴,叫着外卖不睡觉,互相请教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行、那个模型是不是过于拟合了、这里的学习率是不是应该再调得小一点。就像真正的学生一样,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讲师们留的那些作业上。但他说,自己就是来深度地学习“深度学习技术”的,这种状态反而让他感到充实。
在学习小组群里互相交流
杨卫中本科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通信专业,硕士则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通信专业完成,再后来,他进入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农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的博士学位。
他曾在千禧年初接触过人工智能,做一些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关的研究。“那时候调参比现在可调动的少,层次也没那么多”。到了 2005 年左右,因为认识到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的基础理论不够完善,许多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便逐渐放弃这方面的研究。
转眼 10 年过去,这 10 年里他一直在从事自动化的研究与教学,而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不断地谈论起它。AlphaGo、无人驾驶、图像识别,种种全新的、落地的、简洁明了的实践被推至眼前,杨卫中开始对它燃起了兴趣,并开始了简单的自学。
第一次参与百度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的长沙之行成为他深度学习上的启蒙。“从理论到实践,百度的培训帮助我们很快对深度学习有了系统、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回来后,他尝试着在自己的授课中加入相关元素。
2020 年,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开放第一批招生,第一届学生在秋天时正式入校。经过 3 次培训班之旅,见证过真正的实践案例之后,他正计划着将教学往“实践”方面转移。
未来,他的目标是将自己的课程改造成基于飞桨的深度学习课程。根据这次培训的授课方式,先讲理论,后做实操。“现在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了。飞桨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可以落地、可以实际应用的环境。”
杨卫中的课程改造正在实践中
与最年长的杨卫中一样,此次培训中年纪最小的学员徐心宇也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有着“最大年龄差”的缘分,但与杨卫中老师高度明确的目标性不同,徐心宇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充满未知乐趣的冒险。
出生于 1999 年的徐心宇目前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将向人工智能方向靠拢,目前已经进入学校人工智能方向实验室担任导师助教,日常带领同学们完成一些相应的实验内容。
偶然的一次机会,徐心宇从实验室的微信群里了解到百度这个活动,在师兄和师姐的鼓励与支持下,便报名了最新的一次培训。在正式开始这个培训之前,她已经提前学习了一些理论的知识,以及基础的编程语言。因此,在提交线上笔试两天以后,她就收到了通过邮件。
对徐心宇而言,培训班上的许多体验都是第一次。在这里,她和那些年长的前辈们不仅是师生,也成为了同学,小组里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大家不分背景,彼此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她所在的小组最后还拿到了“最佳风采小组”的奖项。
徐心宇(左2)所在小组上台领奖
而更重要的是,从前她主动迈出了通往人工智能的第一步,虽然已经整装待发却始终觉得不得要领,但这次,她终于对此有了一个非常系统的认识,从逻辑上梳理了自己的认知结构。此外,因为在过程里需要自己不断去编程、实现功能,在实战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
“经过这次培训之后,我觉得人工智能确实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智能化生活或者智能化工业已经是一个大的趋势,非常有开拓的必要性。”
高中时代,她了解到超级电脑“深蓝”,然后一步一步扩大了对这个概念的认知。本科之后,在时代背景下,她感知到了人工智能的趋势,下定决心走入这条道路,但因为阅历尚浅,也有些不知所措。
除了助教提供的编程帮助,本次培训班还为学员们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在此之前,徐心宇主要基于 TensorFlow 来完成各项项目,这次则尝试使用了百度飞桨。“飞桨相比于 TensorFlow,把高层的 API 和低层的 API 进行了一个连通,这是它最大的优势。”她计划把飞桨带进自己下一阶段的学习里,以提升日常实践的可能。
因为徐心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视觉,在培训课上,她对目标检测格外关注,尤其是“宝石类别识别实践”这门课程。宝石识别属于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即让机器借助人类的思维,对宝石进行较为清晰的分类。人脸识别、人脸测温等,尤其在 2020 年,人工智能其实离人们的生活非常之近。
在三天三夜的冒险之旅中,虽然每天 6、7 点就要从床上爬起来,晚上又需要熬夜做进一步的优化,但徐心宇仍然觉得自己是名幸运儿,能够以助教的身份、初学者的角度进入这个专业领域。
徐心宇的学习成果
当她重新回到学校,和同龄人站在一起,徐心宇发现其实有很多同学都想参加这样的活动,但受限于基础水平以及暂时的学生身份无法展开。“我希望以后也可以面向在校生开展一些这样的培训。”她总结道。
实际上,有不少高校老师和学生已经积极寻找到了 AI 入门的方式。在这次培训场地的后方,特地布置了一场“飞桨高校应用AI艺术展”。
颇具艺术感的画面和标题背后,不仅有深度学习高校师资培训往期学员利用飞桨开发的各种有趣应用,还有这些老师参训后回去指导学生做出的略显稚嫩却创意无限的 AI 新作品。“基于飞桨的人脸表情识别系统”、“基于飞桨的青光眼自动筛查系统”、“基于 AI Studio平台的地质矿物薄片图像智能分析”……这些在各类 AI 大赛中获奖的应用案例,也代表着生生不息的 AI 人才在茁壮成长。
AI应用艺术展和师资培训教师开课成果
事实上,为了让更多学者能够有深造的机会,百度的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并没有在身份上做完全的一刀切。只要对人工智能葆有持续的好奇心与实践力,他们也接受“旁听生”。比如参加了此次培训的柳州第二中学的陈小桥老师。
陈小桥是主动申请来北京参加活动的,从繁忙的教学里挤出时间,他自费从柳州前往桂林,又从桂林飞到了北京。
20 年来,陈小桥一直活跃于中学科技教育的第一线。最早,他是学校里的信息老师,因为个人兴趣带领学生参加了许多机器人大赛,多次拿下 RoboCup 机器人世界杯大赛青少年组的冠军。
再后来,为了将科技活动从社团向全校普及,他开始开展机器人校本课程教学活动,和全年级的同学分享最新的科技知识,还获得立项成为教育部试点项目。
陈小桥与获奖学生合影
20 年里,仿佛热血高校一样的剧情,许多学生的“后来”给了他很大的鼓励。“当年对机器人、智能技术感兴趣的学生,有不少是成绩欠佳的学生,但现在他们都成为了科技领域的高级软件工程师;还有几个出国深造读博的学生,也选择了和机器人相关的研究方向。”
2018 年,人工智能进入了陈小桥的视线范围内。他开始对 Python 编程、图像识别、无人车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感兴趣,但因为身边缺少这方面知识提升的渠道,他总觉得人工智能始终只是一个热词,似乎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很遥远、很模糊”。
直到有一次,百度的工作人员前往柳州当地的大学举办了一场活动,彼时也在场的陈小桥听闻了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的活动,便开始计划着加入。在他的主动要求下,在第 13 期现场,他破例成为本次线下班学员里唯一的一名中学老师。
虽然因为基础相对薄弱,这次他没能参加小组的学习与挑战,但在短短的 3 天里,陈小桥一个不落地参加了所有活动,包括百度总部的无人车、语音识别、道路交通大数据等体验。他自嘲自己是最差的差生,尽管认真学习熬到了深夜 3 点钟,还是没能弄清关键的程序代码。
“我知道我不达标,但作业也都尝试去做了,跟很多老师也很好奇地问了很多问题,所以觉得体验很真实,内容很丰富。”陈小桥视此次培训为“魔鬼式的集训营”,高压力但高效率,随便一个案例就可以作为他接下来一个学期的课程。“理论加实操,特别是技能的实操很重要,授课方式充分体现了企业这种效率和风格。”
在中学的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很多老师还处于迷茫且无所适从的阶段。但经过这次的培训,陈小桥感觉自己已经找到了一条可以前进的道路,看到了清晰的方向,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从北京回柳州后,陈小桥宣布下个学期将开始使用百度飞桨作为教学平台,让同学们融合其他课程内容进行更多元的实操锻炼。
陈小桥在群里通知注册平台账号
“比如我现在回去给学生上课,就可以用到培训里学习的知识内容。只要进行一些调整,跟生物学科结合可以识别树叶,跟语文学科结合可以背古诗词,还有音乐、化学等等。我想让学生们先感受,慢慢积累一段时间,日后他们也许同样能做出这样丰富的案例。”
通过基于飞桨的一站式实训平台 AI Studio,陈小桥可以比较轻松地实现自己的想法。目前 AI Studio 已覆盖了 500 多所高校,有近 300 位高校老师通过 AI Studio 平台开设了课程,像陈小桥计划的那样带着学生们完成了实践项目的学习。
这些知识不能帮助学生们立刻飞黄腾达,也不能保证他们未来就能考上清华或者北大,但在一个负责任的老师的带领下,年轻一代可以迅速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真切地理解“人工智能”这个热词——是非常实在且高效的工具。
陈小桥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们也有信心。在成绩之外,过去 20 年的经验告诉他,要一直跟上科技的发展,而孩子们能去学习和接触这些前沿的科技,“会对学生以后的个人兴趣或职业发展都有很大的改变。”
如果说陈小桥老师代表的是中学基础教育的视角,那么,张维刚副教授的在场,则提供了高等教育领域对百度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的观察。
张维刚副教授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以及博士、硕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于今年 5 月举办的第 10 期线上培训班的学员,听闻这期是线下活动后,主动提出再次前来听课。
在这次培训班开班仪式现场,他同其他数位工业界及学术界高校代表组成了一个小组。张维刚副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具体方向包括多媒体技术、视觉感知分析、图像视频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还参与过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由于过硬的学术水平,是培训班中当之无愧的“明星学员”。
张维刚副教授“二刷”课程
“平常 Python 培训班或者人工智能 TensorFlow 类似的培训班,一两天的课程学费可能就高达好几千元。百度的高校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已经办了 13 期了,免费为大家提供了学习的课程、平台、算力,确实在人工智能这方面投入了很多。把老师们培训好了,未来就能教出更多的优秀学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计算机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是从 2019 年开始招生的,第一个班 30 余名学生现在已经进入了大学二年级的学习。他们未来的培养规模计划是两个班,采取课堂教学和项目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开设数字信号处理、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以及 AI 前沿技术等课程。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为学生打造的新工科培养方式,就是和企业的协同育人课程、项目等相结合。在这个方面,未来,张维刚副教授计划和飞桨及百度其他技术平台进行更为深度的合作,包括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的签订,从老师到学生,培训出更多的优秀的 AI 人才。
不久前,在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和百度联合举办的 WAVE SUMMIT+2020 深度学习开发者峰会上,飞桨发布了全新的“大航海”计划。其中,面向高校人才培养的“启航”计划提出,未来 3 年飞桨将投入总价值 5 亿元的资金与资源,支持全国 500 所高校,重点培训 5000 位高校 AI 教师,联合培养 50 万 AI 未来人才。
目前,百度面向高校不仅有深度学习师资培训班,还提供了全套教学资源、实训平台和免费算力。百度积极举办百度之星、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人工智能创意赛、国际大数据竞赛等多项 AI 赛事,提供百度奖学金、CCF-百度松果基金等。从老师到学生,百度的高校 AI 人才培养计划全面覆盖。
在过去的 5 年甚至 10 年里,“人工智能”一直是媒体报道中的热词。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它总是神秘的、复杂的、难以理解的。围棋大战、无人驾驶、图像识别,即使报道不在少数,但它仍然只存在于少数人的生活里。
直到 2020 年,疫情之下,从健康码到人脸识别,“人工智能”以一种紧急登场的状态,与所有人的日常产生了紧密的连结。
事实上,从全球视角望去,一切才刚刚开始。如何落地?如何引流开源?如何让新一代年轻人产生研究热情并持续下去?百度率先提供了一种答案。人才辈出、技术创新、应用落地、产业升级,人工智能像风筝一样,放飞至天空正在让更多人看见;而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则握在老师、学生、学生的学生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