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像掌握1+1=2那样去掌握分布式系统的一些核心知识,比如:
(个人觉得这部分内容对于想读博的人十分有指导意义)
1. 作为一个想要好好做科研的人,需要找到自己领域的home conference,就是领域内的几个最顶尖的会议,这些会议上有你所感兴趣的最新成果、有和你志同道合的优秀学者,你可以在这里建造你的小圈子。对这类会议,即使没有发文章也要每年去,两个目的:学习和交流(刷脸)。常年在一流的圈子里,才能成为一流的学者。
2. 要清楚了解世界范围内你研究领域的top group,细致到每个成员的单位、名字、曾经做过的东西。同时要关注他们的网站,每个月跟进一次人家的最新成果。
3. 怎么读paper?
把宝贵的时间花费在真正值得读的paper。只精读top conference&workshop的paper,其它的paper一概速读,因为它们本质上都是在follow top conference。
4. 当国外学者问及“你最近在做什么”时,对方并不关心你用了什么方法手段,而是想知道你在解决什么问题,所以你应该回答的是正在解决的问题。
5. 关于怎么写文章,一些有用的文献
How to write a systems paper
How (and How Not) to Write a Good Systems Paper
1. 目前AI应用的落地速度慢主要因为硬件没有跟上:单个芯片的处理速度太慢,能耗太高。
使用寒武纪芯片的手机相对于ARM手机,在做图像识别时的速度有百倍提升;装了寒武纪芯片后,微软翻译和科大讯飞语音输入这样原本需要云端协助计算的应用,在本地处理就可以了。
2. 计算所的传统一向是探索能够落到实际应用的东西,陈云霁原本是做芯片的、其弟弟是做AI算法的,两人合作碰撞出适用于AI算法的芯片,paper被评为14年ASPLOS的最佳论文。(膜拜...)
3. 问题及解决思路
个人感觉,这些对比其实就是从做芯片考虑问题和从做算法考虑问题的两个人往同一个方向去走的时候遇到的矛盾,或许正是这些矛盾使得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是非常完备的,因为它经过了两个对立面的碰撞。
4. 未来愿景:
将芯片的处理速度、能效提升1万倍。这样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呢?可以把谷歌大脑放到一个手机里进行处理(Boom!!)。
由此,每一个手机端都可以做训练,手机收集的用户数据就是训练样本。那么每个手机都可以训练出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再上传到云端进行汇总和二次训练,应该可以得到一些非常不错的结果(Boom again!!!)。
1. 边缘计算的独特性
边缘计算与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的区别在于前者是function cache,而后者仅仅是content cache。
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区别在于云计算是一个比较统一的系统,而边缘计算会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发展出不同的系统。
2. 边缘计算是:
可划分的应用(云端程序+边缘程序)+ 分布式的数据 + 分布式的资源 + 弹性的执行环境
也就是说,边缘计算的计算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本地的数据,还需要来自于周边的传感器搜集的数据,并且计算过程在有需要的时候也会转移到其他设备上进行,而这种转移必须是实时且弹性的。
3. 边缘计算面临的挑战
* * * * * * *
本文章为Simmel原创,欢迎各种批评指正,更加欢迎留言私信,
极其欢迎喜欢我的文章并转载(但是记得提我大名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