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砖——IT市场的变和不变

首先我不是专职的市场分析人士,这种类型的专家一般在大厂供职,其部门可能是研究院、战略规划部、市场洞察部,也可能在媒体供职,也可能在证券行业做专业分析师,我只是一个常年在IT科技公司打工的“砖家”,一直以来和一线的研发、市场人员打交道,擅长“搬砖”,喜好“拍砖”。由于看了太多的各种市场分析文章,有点不吐不快的感觉,借着2023年这个世界“乍然一新”的好意头,也大胆发一弹,只为读者一看一笑而已,如果能够为一些人带来一些新的观点和启发,也算是不妄此番了。

一、云计算市场的新玩家
近10年以来IT市场最大的变化还是云计算,而22年云计算领域最大的变化我认为是国家云的大张旗鼓进入市场,国资委的文件明确指出了央企和国有企业加快推进上云,为了方便我个人理解,我把国资云理解为用户视角的央企和国有企业上云,这朵云可以是企业自建的行业云,这个是主流,也可以上到外部的云上。而国家云这个概念是运营者视角的,如运营商主导的云,运营商有一定的技术积累,有丰富的占据绝对优势的网络资源,也有多年政企市场经营的经验,所以在政策层面运营商云成为国家云的主流,当然还有中国电子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浪潮、联想、曙光等老牌国有企业,都可能也正在转身为云厂商和云服务商,服务于国资云用户。传统的私有云厂商,新型的IT厂商,已经占据一定市场地位的公有云大厂如阿里云、华为云等等,都会面临新的竞争,或者主动求变。如果说过去十年的云是1.0,主要特征是互联网行业用户上云,那么现在开始的十年是云2.0,主要特点是传统行业上云包括国有企业的上云。这也是新玩家进入进入云计算市场的背景,因为上云的用户群体发生了变化。
新的云市场的竞争有更多的模式上的不同,我所说的模式指的是国资和民营的出身,用户可能自然而然或者政策使然的选边站,这个事情没啥好讲的,该懂的都懂。世事无绝对,我们讲讲其他的,首先是数据中心资源,谁具备更大型更高规格的数据中心,或者谁具备更广泛覆盖的本地的数据中心,以及配套的网络资源,谁就有了扩大地盘和基础资源的机会,而数据中心也是最大的成本,如何算好成本账,如何设计好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这是云计算这门生意的根本。其次是谁能够更好的理解传统行业、政企用户需求,谁能够更好的运营和服务好政企用户,谁就能更好的获得其青睐。然后是产品技术上的竞争,云计算的基础技术从虚拟化到分布式,从计算存储网络三类基础技术的研究上,技术壁垒逐渐趋平,使得各家公司自主研发和运营这朵云成为了可能。最后还有云的运营和维护,其实这也是非常有技术挑战的领域,一套云模式的运营计费系统不是那么容易构建起来的,一个大规模、分布式数据中心基础资源的运维体系也不是那么容易积累起来的,该趟的坑一个少不了。
22年12月18日某公有云香港站点的一个宕机事故在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事故起源于制冷设备故障,也暴露了多AZ可用性的设计问题,一个国内市场排名第一、经验丰富老道的公有云老大都会遇到这种问题,可想而知新进入市场的云商不会踩坑吗?那是一定的,还是要尊重科学规律。其实在2020年香港另一家公有云厂商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同样的是制冷设备故障,同样的多AZ可用性设计不足。为了避嫌,具体的技术问题咱就不提了。所以,第一个变和不变出现了,变的是云计算领域市场玩家的变化,变的是资本的暗流涌动,不变的是IT基础技术的基本功和经验积累。

二、aPaaS贴着数字化转型的热点
PaaS基本定义是软件开发的平台层即服务,包括中间件、数据库、资源调度、甚至软件开发工具等等,以服务化的方式在云上售卖。有人把容器和K8S也划到PaaS层,其实容器还是IaaS层的范畴,属于基础资源。还有大数据,也会划到paas层的范畴,但是大数据这么多年以来半死不活的,产品不够标准化,学习和操作起来相对复杂,定制化要求多,拖死了很多公司。但是PaaS这一层是向下消耗基础资源,向上和应用产生关联的一层,抓住了这一层就能和客户的业务产生直接联系,增加了对客户深层次业务变革的理解,进而真正进入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所以各个厂家一直在积极尝试新的产品和新的方式,aPaaS指的是应用层的PaaS,相对而言的概念还有gPaaS通用/基础PaaS。aPAAS的主要特点是以客户应用为导向的平台型服务,比如针对工业领域的数据模型服务,比如针对通用应用的低代码开发构建平台,还有各种各样的数据集成工具如API网关、数据连接器等等,换着花样和名词进入客户的眼球,甚至连某个IM及时通信工具DingDing都摇身一变,定位成aPAAS平台。据厂家反馈,截止2021年12月底,DingDing上的低代码应用数超过了240万,数量惊人。华为云也在积极推进这个领域的创新,提出了一切皆服务即经验即服务,推出了开天aPAAS平台,尝试在工业领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建模,进行轻量化app的敏捷开发等等,还有地图服务、消息服务,甚至把IPD流程都打包出来进行售卖。
但是这个领域能否赚钱,这是一个问题,回到生意的本质,一是能否带动多大的资源消耗(计算、存储、网络),一是作为一种平台层服务如何创造增值收入,如何做到标准化交付,减少厂商人员投入和支持的成本,对于小厂家来说软件开发和服务支持就是利润,但是对于大厂商来说就不是这么玩的了。
所以说炒的闹哄哄的行业数字化转型,少不了数据层、平台层的投入,能否成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是一个厂家能够搞定的,基础设施、平台、系统集成少了一个都不行,对于平台来说标准化是一直不变的原则,但是对于上层应用来说,深度理解业务模型,积累业务经验,是竞争力的根本,这两者要结合在一起又是矛盾的。这个平台层市场可以进入的玩家很多,有的从下向上攻就是从iaas层上攻,代表厂家就是那些大云厂家啦,有的从上向下攻如那些老牌软件厂家或者新型的应用软件厂家。以我个人的观点看,那个a才是核心,即对业务的理解才是核心,而赢家会从应用软件领域中冒出来,或者自我革命,或者衍生。
第二个变和不变,变的是平台层(中间件、数据库、大数据、软件开发平台、数据中台等等)的热点层出不穷,不变的是对客户业务/应用的理解和积累。

三、基础设施技术的变和不变
基础设施技术离不开芯片和OS,22年阿里云推出了基于ARMv9授权“自研”的倚天710,华为的鲲鹏920芯片是基于ARMv8的授权。华为的欧拉操作系统以及市场上众多厂家的操作系统,实际上都是基于Linux kernel 发展而来。任何技术都是要遵循发展规律的,无论国内XC的趋势如何变化,IT技术是在承接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和演变的,而且要开放合作,这些规律是不变的。华为由于种种原因走上了一条少人有走的路,从鸿蒙到鲲鹏再到欧拉、高斯,这条路不是自己选择的,是天选的,华为特立独行的风骨决定了其独特的命运,别人也是学不来的。
基础设施领域不得不谈的是超融合,以nutanix进入市场为标志,这个技术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其生命力一直很旺盛,这个让人叹服。超融合是一个筐,什么都可以装,它不是单一技术,它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体。从最初的分布式存储奠定了其技术基础,使用通用服务器构建存储池替代传统存储。然后把虚拟化、网络、安全等等都筐进去。纯软件形式的,硬件一体形式的,都可以叫超融合。可以用于虚拟化资源池建设,可以用于私有云建设,也也在公有云基础架构中广泛使用。随着容器的发展,也可以把容器融合进去,实现虚拟机、容器的混合编排和管理。一个好的理念或者叫框架,能够保持稳定,这是难得的。而变化的则是筐子里的各种技术,比如虚拟化技术有没有新的形态,有没有轻量化的新型虚拟化技术替代原有QUME,比如容器和K8S的发展壮大,比如分布式存储能否代替传统高端存储。但是这些新的技术是在一个基础设施的地盘里面安身立命,其首要要求是稳定和可靠,是产品化,不是拿着开源代码改吧改吧就能进入市场和赚钱的,所以DFX能力才是真正的考验。
DFX指的是Design for X,这个X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意思,其实主要是强调产品的可服务性、可靠性、性能、易用性,亦可延伸到易销售、易交付、易维护等等。一个软件架构的可靠性本身也是核心能力,再扩展到不同的部署场景下的可靠性设计,比如VM层面的、主机层面的、集群层面的、机柜层面的、数据中心层面,向下层走还有硬件监测层面的,OS底层的。这些都是硬功夫啊。

四、开源软件依然是创新之源
看看那些耳熟能详的软件或者技术吧,哪一个不在你使用的产品中出现过呢?他们的老家都是开源社区!KVM,QEMU、Nginx、Docker、OpenStack、containerd、K8s、Prometheus、Terraform、zabbix、Tensorflow等等,根本数不完。很多厂家的所谓的商业产品都是基于开源社区的代码进行移植改造而来的。开源技术对商业产品的影响力非常深远,举个例子,Github是一个开放的开源代码托管网站,虽然2018年被微软收购,但它还是一个世界上开源技术人员的大家庭和大乐园。据统计俄罗斯85%的软件产品以各种方式使用了开源软件,2022年Github对俄罗斯用户屏蔽使用,极大的影响了各行各业的IT软件生命,一些著名的银行软件都受到了影响。
让我们浅聊一下开源社区的生意经。
首先,开源项目是一些苦逼的IT技术人员发起的,主动贡献代码逐步积累起来的,开源是免费的,但其目的不是为了免费,通过开源社区吸引更多的用户和粉丝,逐渐形成影响力,这其实是一种低成本的市场试错、市场推广的方式。如果你的项目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市场潜力,你可以把它转换为商业产品进行收费,吸收投资,组建公司,发展扩大。这两年风头正劲的几家独角兽,如Terraform(多云基础设施管理自动化,IAC基础设施即代码)、KONG(API网关)、Notion(企业办公协作和效率工具)等等,都是从开源社区的推广开始的。
开源基金会是一种非营利性的联盟组织,如最老牌的Linux基金会成立于2000年,主要是维护Linux社区,也吸引了主流的虚拟化社区的加入。CNCF(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中文译为“云原生计算基金会”,成立与2015年12月11日,是Linux基金会旗下的基金会,也是目前Linux基金会下面最受关注和发展最快的基金会。它是当年和谷歌一起创办的,主要的项目包括Kubernetes、Prometheus、Envoy、CoreDNS、containerd、TUF、Jaeger、Fluentd、Vitess,Helm。看到了吧,这些技术的来源在这里。开源基金会不会对用户收费,但是他们会吸引厂家加入会员,会员要收费,会员通过贡献代码和技术的方式,形成事实上的技术标准,从而在后续的商业化行为中占得先机。

五、安全的变局
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中国IT安全软件市场厂商整体收入15.1亿美元(约合97.9亿元),2022上半年中国IT安全硬件市场规模达到12.3亿美元。这里的产品包括防火墙、入侵监测、安全内容管理、VPN、安全网关、身份和数字信任、终端安全软件、安全分析和情报、响应和编排软件、信息和数据安全等等。
安全是一门好生意,安全相当于IT领域的保险行业,安全=保险?你仔细品品吧。当然保险公司是需要兜底的,一但出事是需要出人出钱解决问题的。这也是考验能力的地方。
安全产品是依附IT基础设施而生存的,安全威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散布在每一个作业环节,这就意味着安全产品需要全面覆盖每一个领域。但是最近几年IT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啥嘛,云计算嘛。你想一想,如果某一天大多数用户的大多数IT基础设施都搬到了云上,安全去哪里生存呢,只能是云上。问题是这个云是公有云的地盘,不再是五花八门的用户的自留地。如果这一天到来,安全会被兜底了。
再看一个数据,2021年中国云安全市场规模为117.7亿元,同比增长46.4%。这个数据和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市场盘子已经接近了。

大厂商可以投入研发力量攻克技术难题,推出各种安全产品,但是安全人才、擅长安全攻防的专家是很难培养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人才,而且是特别的人才,才是安全领域不变的核心吧。这个领域的水太深了。

六、看一下媒体眼中的最新科技热点
岁末年初了,又有一些媒体开始总结和预测最新的IT科技热点,不出意外的,元宇宙、web3.0、量子、AI和自动驾驶等等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实不管什么技术热点,背后的商业逻辑才是根本的。媒体以及某些协会组织其实是依附于大厂生存的,而大厂凭借其雄厚的财力笼络人才,把握着主流的技术发展方向,确实占据了市场的领先地位。这些IT大厂商们其实是希望稳定的,希望保护其既有的市场地位的,从本质上是不希望变化和创新的,但是出于客户需求的变化以及新兴玩家新兴市场的出现,而一半主动一半被动的进行面向未来的投资。
我个人更喜欢看看投资界的预测,因为投资界最希望有变化有创新,投资的对象是那些最大化增值的人和公司。可以参考一下美国ARK INVEST(方舟投资)的预测,方舟投资的掌门人叫凯瑟琳·伍德(Catherine Wood),人称木头姐。我们先看看21年ARK发布的10大预测。
1、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加速将在未来15-20年内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增加30万亿美元的市值。
2、数据中心的再改革,intel大势已去,ARM等新的芯片在2030年前将以每年45%的增速发展,实现190亿美元的年收入。ARK认为,以GPU为主导的数据中心,将以21%速度增长,到2030年时总产值将达到410亿美元。(可以看看国内最新的关于摩尔线程的新闻)。
3、虚拟世界,看看吧,元宇宙在22年大火了吧
4、比特币(22年ARK继续预测,到 2030 年,比特币可能会突破100 万美元。ARK还认为比特币协议还推进了defi和互联网Web3革命)。
还有移动支付、电动汽车、工业自动化、自动驾驶、无人机送货、航天技术(普通人可以上太空?)、3D打印、长读测序法(下一代DNA监测技术)、多癌筛查、第二代细胞和基因疗法。
最后引用一下风险投资公司Oak HC/FT的创始人安妮·拉蒙特(Annie Lamont)的话吧,“一切取决于人。你必须成为一个’魔笛手’。人们必须愿意来为你工作。你必须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你才会想要比你优秀比你聪明的人为你工作”。
安全感这个词很有意思,很准确。
不管技术怎么变,找到合适的人这个是不变的。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我自己感觉还是比较畅快的,因为无立场、无背景,才能无所顾忌,也才能更加真实。而且网站也是鼓励原创嘛,虽然很多原始信息不是原创的,但是对繁多信息的再总结和思考一定原创的,是基于个人经验和洞察而来的。

坚持学习,坚持思考和总结,23年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市场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