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2022年北京科技周AI科普课堂完美收官

点击蓝字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2022年北京科技周AI科普课堂完美收官_第1张图片

关注我们

AI TIME欢迎每一位AI爱好者的加入!

2022年8月21日下午,以“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为主题的2022年北京科技周AI科普课堂,在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起,北京市科委,中关村官委会科普专项经费资助,由智谱·AI,AI TIME承办。AI科普课堂邀请了智谱·AI CEO王绍兰,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博士于济凡,两位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嘉宾,为观众朋友科普人工智能那些事儿。活动现场高潮迭起,吸引了100多位观众驻足聆听。不仅有生动的分享,更有与科普机器人“小科”的现场互动,激发了现场大小朋友的参与热情,科技的魅力也感染着每一位观众,一起遨游在AI的世界。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2022年北京科技周AI科普课堂完美收官_第2张图片

首先分享的嘉宾是智谱·AI的CEO王绍兰老师,他为我们带来了身边AI的一些趣事。王老师提到,如今大家家中都有许多和AI相关的家具电器,机器人更是随处可见。同时,我们更需要探究的是如何能够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思考。

起初的20年,人们都在让计算机处理数学问题,主要是计算,这也被称为符号智能时代。之后,人们又花了30年的时间让计算机可以同人类一般具有识别能力,如人脸识别等等,即感知智能时代。甚至机器人还能听到人们在说什么,可以看得见、听得到。但是,我们更希望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思考,可以听懂人类的表达,甚至帮助人们做出决定,这也被称为认知智能。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AI这个大脑将会变得非常强大。人的大脑脑细胞数量可以达到1500亿之多,而认知智能背后的大模型更是有1.75万亿个细胞量之多,被人们称为大模型。机器人背后的“大脑”,蕴含着极大的潜力。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2022年北京科技周AI科普课堂完美收官_第3张图片

接下来,由科普机器人小科“大脑”的设计开发者之一——清华大学的于济凡博士为大家分享,“小科”背后的“大脑”究竟是如何做的。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2022年北京科技周AI科普课堂完美收官_第4张图片

于济凡首先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大家了解机器是怎么学习的。机器学习,通俗的来说就是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看起来普通仅带有输入和输出的设备变成我们眼中智能体的过程。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具有很多的本领,如存储和运算海量数据的能力,仅仅一个普通的平板电脑就能迅速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的存储;除此之外的从“输入”到“输出”的转化,使得人们输入键盘的敲击,能够完成电脑控制;输入一组数字,就能完成快速运算。

以小明学画画为例,画的好可以得到表扬。根据别人的反馈,他知道了如何画好。“终其一生,我们正是在执行和评价的循环中不断成长起来的。”那么机器是否也可以呢?

于济凡以一个任务为例:如何让计算机学会分辨猫和狗。首先,需要准备足够的猫/狗的图片。之后就是给计算机设置优化目标,开始训练。通过神经网络的结构,不断进行调优和更新,最终完成训练。现在,通过这样的训练之后,计算机就学会了识别猫和狗。如果数据量足够,显然计算机可以完成更多的复杂任务,如大数据人脸识别等等。许多更复杂的功能也可以被计算机实现。

接下来与现场观众的交互,激发了观众朋友们进一步探索背后的原理。如果我们将全世界的知识都丢给AI去学习,那么AI能记住全世界的知识吗?我们的目标是超大规模的终极机器学习模型!

于济凡说,大模型已经开始应用于各行业中,很多游戏厂商也将其应用在自己的产品之中。眼下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美国在大模型领域也对中国进行了限制。可见,中国亟需在未来开发出自己的大模型,来摆脱对于外国技术的依赖。

于济凡紧接着为现场的大小朋友介绍了中国自己的大模型。2021年,清华推出万亿预训练模型,在我们国家自己部署的超级计算机上进行训练。2022年8月,清华GLM-130B正式完全开源,全国人民可以免费使用。然而,大模型也还远没有达到终点,其持续学习能力和更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小设备上如何高速部署等问题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与“小科”的现场互动把现场的氛围推到了高潮,小朋友们纷纷走到台前,迫不及待地与小科交流。“小科小科,请你告诉我垃圾是如何分类的?”,“小科小科,水是如何循环的?”,“小科小科,哪个奥特曼最厉害?”,小朋友们把小科团团围住,陶醉在与科普机器人交互的奇妙世界里。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2022年北京科技周AI科普课堂完美收官_第5张图片

最后,于济凡介绍了他理想中大模型,同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Moss一样,是伙伴,更是决策者。“以色列科学家7小时前提出了相同的方案,我已经对其进行模拟,成功率为0%”这一场景充分彰显了其具备独立思考的智能。

于济凡说:“对于本次课堂上的小朋友们,从《流浪地球》的时间线看,moss是2059年之前就被发明出来的,那时的你们或许刚刚有人成为中科院的院士,或许有人已经成为了制定“流浪地球”方案的领导人,或许有人是“行星推进器”的总工程师,或许就是你我中的一个人,设计了moss...”。

一场一小时的AI科普课堂意犹未尽,现场的大小朋友们热情依然不减,并期待着AI科普课堂可以持续推出科普活动,更好地感知科技的力量。

未来,AI TIME将持续推出科普系列活动,追逐科学热点问题,用直观、易懂的方式,将前沿科学抽丝剥茧般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带领大家走进人工智能的世界,追溯科学本源,探索科技前沿,用科普推动社会的进步。科普北京行,让我们一起探索AI的世界!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2022年北京科技周AI科普课堂完美收官_第6张图片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2022年北京科技周AI科普课堂完美收官_第7张图片

记得关注我们呀!每天都有新知识!

 关于AI TIME 

AI TIME源起于2019年,旨在发扬科学思辨精神,邀请各界人士对人工智能理论、算法和场景应用的本质问题进行探索,加强思想碰撞,链接全球AI学者、行业专家和爱好者,希望以辩论的形式,探讨人工智能和人类未来之间的矛盾,探索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

迄今为止,AI TIME已经邀请了700多位海内外讲者,举办了逾350场活动,超280万人次观看。

“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2022年北京科技周AI科普课堂完美收官_第8张图片

我知道你

在看

~

e08331a14320f689cd729b6285f6bffd.gif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编程语言,pyt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