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森林、bagging、boosting、adaboost、xgboost

AdaBoost原理

原始的AdaBoost算法是在算法开始的时候,为每一个样本赋上一个权重值,初始的时候,大家都是一样重要的。在每一步训练中得到的模型,会使得数据点的估计有对有错,我们就在每一步结束后,增加分错的点的权重,减少分对的点的权重,这样使得某些点如果老是被分错,那么就会被“重点关注”,也就被赋上一个很高的权重。然后等进行了N次迭代(由用户指定),将会得到N个简单的分类器(basic learner),然后我们将它们组合起来(比如说可以对它们进行加权、或者让它们进行投票等),得到一个最终的模型。

关键字:样本的权重分布

 

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解决决策树泛化能力弱的缺点。(可以理解成三个臭皮匠顶过诸葛亮)

而同一批数据,用同样的算法只能产生一棵树,这时Bagging策略可以帮助我们产生不同的数据集Bagging策略来源于bootstrap aggregation从样本集(假设样本集N个数据点)中重采样选出Nb个样本(有放回的采样,样本数据点个数仍然不变为N),在所有样本上,对这n个样本建立分类器(ID3\C4.5\CART\SVM\LOGISTIC),重复以上两步m次,获得m个分类器,最后根据这m个分类器的投票结果,决定数据属于哪一类。

随机森林在bagging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1.  样本的随机:从样本集中用Bootstrap随机选取n个样本

2.  特征的随机:从所有属性中随机选取K个属性,选择最佳分割属性作为节点建立CART决策树(泛化的理解,这里面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分类器,比如SVM、Logistics

3.  重复以上两步m次,即建立了m棵CART决策树

4.  这m个CART形成随机森林,通过投票表决结果,决定数据属于哪一类(投票机制有一票否决制、少数服从多数、加权多数)

随机森林分类效果(错误率)与两个因素有关:

  • 森林中任意两棵树的相关性:相关性越大,错误率越大;
  • 森林中每棵树的分类能力:每棵树的分类能力越强,整个森林的错误率越低。

  减小特征选择个数m,树的相关性和分类能力也会相应的降低;增大m,两者也会随之增大。所以关键问题是如何选择最优的m(或者是范围),这也是随机森林唯一的一个参数。

 

GBDT

GBDT采用基函数的线性组合,不断减小训练过程产生的残差来达到将数据分类或者回归的算法。

gbdt通过多轮迭代,每轮迭代产生一个弱分类器,每个分类器在上一轮分类器的残差基础上进行训练。对弱分类器的要求一般是足够简单,并且是低方差和高偏差的。弱分类器一般会选择为CART TREE(也就是分类回归树)。由于上述高偏差和简单的要求 每个分类回归树的深度不会很深。最终的总分类器 是将每轮训练得到的弱分类器加权求和得到的(也就是加法模型)。

让损失函数沿着梯度方向的下降。这个就是gbdt 的 gb的核心了。 利用损失函数的负梯度在当前模型的值作为回归问题提升树算法中的残差的近似值去拟合一个回归树。gbdt 每轮迭代的时候,都去拟合损失函数在当前模型下的负梯度。

gbdt 无论用于分类还是回归一直都是使用的CART 回归树。这里面的核心是因为gbdt 每轮的训练是在上一轮的训练的残差基础之上进行训练的。这里的残差就是当前模型的负梯度值 。这个要求每轮迭代的时候,弱分类器的输出的结果相减是有意义的。残差相减是有意义的。如果选用的弱分类器是分类树,类别相减是没有意义的。上一轮输出的是样本 x 属于 A类,本一轮训练输出的是样本 x 属于 B类。 A 和 B 很多时候甚至都没有比较的意义,A 类- B类是没有意义的。这里我们将原始类别标签进行one-hot编码,对每一个类别都进行一次GBDT回归,具体参见https://www.cnblogs.com/ModifyRong/p/7744987.html#top

 

xgboost

随机森林、bagging、boosting、adaboost、xgboost_第1张图片

随机森林、bagging、boosting、adaboost、xgboost_第2张图片

 

随机森林、bagging、boosting、adaboost、xgboost_第3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机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