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和Science作为当今全球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在科学界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易智编译整理了国内常在Nature、Science发文的五个团队。
易智编译提供定制一站式SCI期刊发表服务,是由平均20年以上科研经验人员组成的编辑团队,编辑主要来自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等专业领域。
1、中科院金属所卢柯
卢柯院士作为作为一名杰出的材料科学家,他的成长史充满了传奇的色彩。16岁上大学,28岁成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36岁被任命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中国最年轻的中科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创刊以来第一位担任评审编辑的中国科学家。
卢柯团队的研究方向包括金属电化学愈合、摩擦磨损、梯度纳米结构材料和纳米层片结构材料。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
不仅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过十几篇文章,而且这些论文的引用量也是大得惊人。
过去五年中,卢柯团队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发表了三篇文章。
2、厦门大学郑南峰
郑南峰,1998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2005年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回到厦门大学任特聘教授,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6月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
郑南峰团队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纳米表面化学,涉及多功能纳米颗粒,晶化的纳米孔材料和基于纳米颗粒的催化剂等新型功能材料。
从表面配位化学的角度,在分子层面上研究复杂的固体材料表界面化学过程,揭示纳米效应的本质。
过去五年中,郑南峰团队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发表了两篇文章。
3、北京大学马丁
马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4年获得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同年,应邀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马丁团队主要从事合成气转化、水活化、烃类选择转化和催化原位表征技术等方面等方面的研究,在费托合成、双金属催化体系、催化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过去五年中,马丁团队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发表了两篇文章。
4、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信和
包信和,物理化学家,理学博士、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HonFRSC)。
担任国际催化协会委员,任中国化学会第28届和第29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12年起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1996-2000年度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12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2015年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2014年获第六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研究成果分别获评2014年和2016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2015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16年获国际天然气转化杰出成就奖,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7年获德国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协会(DECHMA)和德国催化协会催化成就奖(Alwin Mittasch Prize 2017),所带领的“纳米和界面催化”团队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主要从事能源高效转化相关的表面科学和催化化学基础研究,以及新型催化过程和新催化剂研制和开发工作。
在天然气(甲烷)直接转化制高值化学品和煤基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等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在过去五年中,包信和团队在Nature和Science上共发表了两篇文章。
5、湖南大学段镶锋
段镶锋,湖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终身教授。1977年出生,1997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9和2002年分别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硕士和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01-2008年在美国Nanosys高科技公司工作、是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历任联合技术顾问、先进技术科学家、先进技术高级科学家、先进技术部经理和首席科学家。2008年被聘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助理教授,2012年和2013年分别晋升为终身副教授和教授,2013年被聘为湖南大学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包括:(1)纳米材料的合成、组装和表征;(2)先进电子和光子材料与器件;(3)能源利用、转化与存储;(4)生物医学传感与治疗。
在过去五年中,段镶锋湖南大学团队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3篇文章。
以上就是关于国内常在Nature、Science发文的一些团队的介绍,如果你要保研考博做博后的话,可以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