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

来自Toby老师,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大家好,我是Toby老师,三年来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带来一些列症状,例如发热,恶寒,咳嗽,咽喉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诸多西药伤害人体五脏六腑,对人体综合体质没有太大改善,仅能解决临床症状。我希望找到一些对人体亲和力更好天然药物改善新冠病毒带来破坏,并且调和和增加人体综合体质。

因此,今天我用数据科学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重要的中药材,并展示其结果。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张图片

伤寒杂病论背景--51年的瘟疫

这场瘟疫被称为“史上规模最大”,疾病是从建安二十二年开始流行,然后持续了半个世纪才逐渐地消亡。这规模不亚于当年在西欧国家流行过的黑色病。

如此惨烈的事件可以说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一场特大灾难,而瘟疫的流行起初也跟很多疾病一样得不到重视,最后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崩盘。

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我国东汉时期,在位的君王即汉灵帝。起初人们感染瘟疫之后的症状为发高烧、畏寒、头疼,这种症状像极了普通的感冒,于是人们把它当成感冒来治疗,但没想到吃了药也不见好。

随着症状的加重,许多人还患上了哮喘和血瘀,最后因为得不到很好的救治而死亡。而这种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当人们意识到的时候为时已晚,许多地方已经沦陷了。

这场瘟疫的大爆发还跟当时的战乱不休有很大的关系。当时正值东汉末年时期,各种起义军蜂拥而起,整个中国处在生灵涂炭的境地。

当时由于朝廷暴政,再加上瘟疫流行,百姓们已经到了绝望的境地。而此时一个人出现了,打着拯救苍生的旗号获得了数十万民众的支持,此人便是张角,他就是著名“黄巾起义”的策划人。

赤壁之战,在《三国志》里有过一个记载说“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其中提到了曹操失败的原因是因为“大疫”。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张图片

由于当时消杀条件不够成熟,死亡的人越多,尸体腐烂带来的环境污染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瘟疫蔓延的重要因素。

可怕的是,这场瘟疫在爆发之前,东汉的人口为5600万。两年之后,人口仅剩下一千多万,足足减了五分之四。这样的速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鲜少的。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3张图片


乱世出经方

乱世中会出英雄,瘟疫之下也会出圣人。瘟疫之下许多人都在竭尽全力地寻求解救自己的良方,为之努力的人当中就有一位医生,他就是人称“医圣”的张仲景。

张仲景是今河南南阳人士,瘟疫爆发的时候南阳也无法幸免。张家本是一个大家族,人口都有两百多人,然而经历了瘟疫之后,家族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感染瘟疫而死亡。

面对瘟疫的蔓延,张仲景心中悲愤不已。那些年他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百姓们被瘟疫折磨得苦不堪言。他仔细观察了各位感染者的症状,在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得出了这场瘟疫的源头就是伤寒的结论。

这些年他一直对伤寒症持续研究,瘟疫让他坚定了要把研究付诸于实践的信心。于是他经过数十年的含辛茹苦,终于编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本医学著作。

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4张图片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虽然这场瘟疫并没有因为张仲景这本医学典籍而很快消亡,但他对后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明朝时期的那次鼠疫流行之所以得到有效的控制,除了朝廷的积极治疗态度之外,跟《伤寒杂病论》有着很大的关系。那时的医学相较于东汉有了大发展,许多医生都是基于这本著作去研究医学。

因此当瘟疫流行的时候,医生们也有了诸多参考文献,可以很快地找到治疗瘟疫的有效方法,所以才使得瘟疫没有造成很大的社会伤害。


COVID-19新冠病毒瘟疫再起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5张图片

COVID-19新冠病毒从2019年末开始爆发,然后在全球蔓延。Toby写稿当日,世界卫生组织数据统计已经有超过6亿人累积感染,6百多万人死亡。最近7天有1万多人因此病毒感染死亡。根据作者经验,诸多国家实行开放政策后,核酸检查滞后,感染人数数据统计并不准确。全球存在诸多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因为新冠病毒间接死亡的人还有很多,并且没有统计进去。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6张图片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于COVID-19瘟疫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作者Toby老师通过大数据挖掘后,得到使用频率top20中药材。优先掌握这20味中药材,可以抓住重点,快速入门伤寒杂病论。

它们分别是:甘草,生姜,桂枝,大枣,半夏,人参,炙甘草,黄芩,白芍,麻黄,干姜,茯苓,附子,白术,柴胡,黄连,大黄,石膏,枳实,当归。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7张图片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金匮要略方剂中中药材使用频率top20为:甘草,生姜,桂枝,大枣,半夏,白术,麻黄,大黄,茯苓,人参,干姜,石膏,当归,黄芩,地黄,阿胶,细辛,厚朴,附子,枳实。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8张图片

额外收获,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top5是相同的,即都是甘草,生姜,桂枝,大枣,半夏排序。这也可以看出张仲景用药偏好。我国很多医书或作者已失传,通过数据统计和挖掘,我们可以推理无名医书的作者。

在之前大数据挖掘-使用频率top20中药材文章中,我们得到top20中药材为甘草,当归,茯苓,人参,白术,川芎,陈皮,防风,半夏,白芍,黄连,附子,黄芩,木香,地黄,大黄,干姜,柴胡,桔梗,白芷。这和伤寒杂病论的排序有很大区别。Toby建议在疫情期间重点关注张仲景伤寒杂论的中药材和药方。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9张图片


甘草

伤寒论中top1中药材为甘草。甘草在诸多方剂中出现,功效甚多,可调和百药。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0张图片

别名:“国老”

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72,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归经  归心、肺、脾、胃经。

《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

【來源】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乾燥根及根莖。

【產地】 主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新疆、寧夏等地。

【性狀】 圓柱形,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根莖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飲片為斜切片。

【品質】 以皮細緊、色紅棕、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者為佳。

【性味】 甘,平。

【功效】 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藥性。

【炙品】 炙甘草:類圓形或橢圓形切片,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澤,切面黃色至深黃色,質稍黏,具焦香氣,味甜。性味甘、平。補脾和胃,益氣複脈。

历史追溯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气血,解百药毒。”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

《图经本草》:“甘草能解百药毒,为众药之要。”

《珍珠囊》:“补血,养胃。”

《本草纲目·卷十二》∶“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现代研究

本品有抗消化性溃疡、保肝、解痉、抗心律失常、镇咳祛痰、解毒、抗炎、抗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以及抗肿瘤、抗突变等多种药理作用。


伤寒论中top2为生姜,top11为干姜。干姜是生姜的另外一种形态,本质都是姜。姜非常亲民,在家家户户厨房里可见。由此可见姜在对抗瘟疫感染的重要性。

生姜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1张图片

【来源】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Willd.) Rosc.的新鲜根茎。

【产地】 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 生姜呈不规则的块状,略扁,肉质肥厚。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黄色,内皮层有明显环纹。气香特异,味辛辣。

【品质】 以个大,肉质厚,新鲜者为佳。

【性味】 辛,微温。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

干姜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2张图片

【來源】 薑科植物薑Zingiber officinale (Willd.) Rosc.的乾燥根莖。

【產地】 主產於四川、貴州等地。

【性狀】 根莖呈不規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3~7cm,厚1~2cm。表面灰棕色或淺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節。分枝處常有鱗葉殘存,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和顆粒性,有一明顯圓環 (內皮層),筋脈點 (維管束) 及黃色油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品質】 以質堅實、斷面色黃白、粉性足、氣味濃者為佳。

【性味】 味辛,性熱。

【归经】   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主治脘腹冷痛;嘔吐;泄瀉,亡陽厥逆;寒飲喘咳;寒濕痹痛。

生姜和干姜治疗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生姜主要是治疗感冒,干姜治疗腹泻和回阳通脉。干姜和生姜都有止咳功效。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3张图片

在国内外经济落后贫困地区,当地居民感冒后会煮姜汤喝,效果甚好。这习俗也被一代代传承。


桂枝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4张图片

【来源】 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

【产地】 主产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品质】 以枝条细嫩均匀、棕黄色、气香浓者为佳。

【性味】 辛、甘,温。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历史追溯

《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名医别录》:“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珍珠囊》:“去伤风头痛,开媵理,解表发汗,去皮肤风湿。”

《本经疏证》︰“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之道有六:日和营、日通阳、日利水、日下气、日行瘀、日补中。”

现代研究

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扩张皮肤血管、抗病原微生物、镇静、抗炎、抗惊厥、增加冠脉血流量、强心、利尿、促进胃肠蠕动及抑制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大枣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5张图片

【来源】 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的干燥成熟果实

【产地】 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区。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或球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暗红色,略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基部凹陷,有短果梗。外果皮薄,中果皮棕黄色或淡褐色,肉质,柔软,富糖性而油润。果核纺锤形,两端锐尖,质坚硬。气微香,味甜。

【品质】 以个大、色红、肉质油润者为佳。

【性味】 甘,温。

【归经】   脾、胃经

【功效】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荨

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

⑦《珍珠囊》:温胃。

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半夏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6张图片

【產地】 主產甘肅、湖北、四川、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

【性狀】 本品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佈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品質】 以個大、皮淨、色白、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性味】 辛、溫,有毒。

【归经】   归脾、胃、肺经。

【功效】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 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院痞悶,梅核氣;外治痛腫痰核。

【炙品】 法半夏:本品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鬆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辛,溫,歸脾、胃、肺經。燥濕化痰。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

薑半夏:本品呈片狀、不規則顆粉狀或類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質 硬脆,斷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辛,溫。歸脾、胃、肺經。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用於痰飲嘔吐,胃脘痞滿。

清半夏:本品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辛,溫。歸脾、胃、肺經。燥濕化痰。用於濕痰咳嗽,胃膚痞滿,痰涎凝聚。咯吐不出。


白术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7张图片

【來源】 菊科植物白朮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乾燥根莖。

【產地】 主產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等地。

【品質】 以個大、堅實、斷面黃白色、香氣濃郁者為佳。

【性味】 苦、甘,溫。

【归经】   归脾,胃经

【功效】吸水除湿效果较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


麻黄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8张图片

【来源】 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与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的干燥草质茎。

【产地】 主产内蒙古、新疆、山西等地。

【性状】 草麻黄:呈细长圆柱形,少分枝;直径1~2cm。有的带少量棕色木质茎。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脊线,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6cm。节上有膜质鳞叶,长3~4mm;裂片2 (稀3),锐三角形,先端灰白色,反曲,基部联合成筒状,红棕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纤维性,周边绿黄色,髓部红棕色,近圆形。气微香,味涩、微苦。

木贼麻黄:较多分枝,直径1~1.5cm,无粗糙感。节间长1.5~3cm。膜质鳞叶长 1~2mm ;裂片2 (稀3),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先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中麻黄:多分枝,直径1.5~3cm,有粗糙感。节间长2~6cm,膜质鳞叶长2~3mm,裂片3 (稀2),先端锐尖。断面髓部呈三角状圆形。

【品质】 均以淡绿色或黄绿色,内心红棕色、味苦涩、手拉不脱节者为佳。

【性味】 辛、微苦,温。

【功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炙品】 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段,用20kg炼蜜。增强平喘功能。

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药性较缓和。

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20kg炼蜜。亦能够增强平喘功效。

历史追溯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本草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名医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媵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现代研究

本品有促进发汗、平喘、止咳、解热、镇痛、抗炎、抗菌、兴奋中枢、利尿、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等多种药理作用。

用药须知

麻黄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注意事项

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兴奋作用,并可使血压上升,故失眠及高血压患者慎用,运动员禁用。


大黄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19张图片

别名:将军(药性刚烈),多用于泻下

【來源】 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

【產地】 主產于甘肅、青海、西藏、四川等地。

【品質】 以堅實、氣清香味苦而微澀者為佳。

【性味】 味苦,性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 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主治實熱便秘;熱結胸痞;濕熱瀉痢;黃疸;淋病;水腫腹滿;小便不利;目赤;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胃熱嘔吐;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蓄血;經閉;產後瘀滯腹痛;症瘕積聚;跌打損傷;熱毒癰瘍;丹毒;燙傷。

【炙品】 生大黃 (又名生軍) :原藥揀淨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乾。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 (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 (存性),略噴清水,取出曬乾。

历史追溯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蠹瘦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药性本草》:“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本草纲目·卷十七》:“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语。黄疸,诸火疮。”

《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盖热淫内结,用此开导阳邪,宣通涩滞,奏功独胜。”

现代研究

本品有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抗急性胰腺炎、抗病原微生物、抗肾衰、保肝、利胆、抗溃疡、止血、抗纤维化、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茯苓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0张图片

【來源】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乾燥菌核。

【產地】 主產於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等地。

【品質】 以體重堅實、外皮棕褐色、皮紋細、無裂隙、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者為佳。

【性味】 甘、淡,平。

【归经】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 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炙品】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長條形,大小不等,質較鬆軟,略具彈性,功能利水腫。

赤茯苓: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濕熱。

白茯苓: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塊,切成小方塊,功能滲濕健脾。

茯神木:白茯苓中心抱有細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寧心安神。


人参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1张图片

人参五脏六腑皆可补,为滋补药首选,但价格太贵,可用黄芪,沙参,当归代替

【來源】 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 A. Mey.的乾燥根 (栽培品) 

【產地】 主產于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

【品質】 以條粗、質硬、皮細、無破痕者為佳。

【性味】 平、味甘、微苦,微溫。

【归经】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 大補元氣,複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贏,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炙品】 白參 (糖參) :多選用身短、質較次的高麗參,用沸水燙煮片刻,浸糖汁中,然後曬乾。性最平和,效力相對較小,適用於健脾益肺。

紅參:用高溫蒸汽蒸2小時直至全熟為止,乾燥後除去參須,再壓成不規則方柱狀。紅參有溫補功效。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於振奮陽氣,適用于急救回陽。

有機人參:無農殘、無化肥、無轉基因。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參的成份與功效。


石膏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2张图片

中药材石膏是一味清热药,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0)。

【来源】 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CaSO4•2H2O) 采挖后,除去杂石及泥沙。

【产地】 主产于山东、内蒙古、湖北、吉林、江苏、山东、广西、山西、宁夏石膏矿等地区。

【性状】 本品为纤维状的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气微,味淡。

【品质】 以色白,体重,质软。纵断面具绢丝样光泽者为佳。

【性味】 甘、辛,大寒。

【功效】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历史追溯

《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产乳,金疮。”

《名医别录》:“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汤浴。”

《珍珠囊》:“止阳明头痛,止消渴,中暑,潮热。”

《本草正》∶“欲其缓者煅用,欲其速者生用。用此者,用其寒散清肃,善祛肺胃三焦之火,而尤为阳明之要药。”


当归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3张图片

别名:补血圣药

【來源】 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 的乾燥根。

【產地】 主產甘肅、雲南、青海等地。

【品質】 以主根粗長、油潤、外皮黃棕色、肉質飽滿、香氣濃者為佳。

【性味】 甘、辛,溫。

【归经】归肝、心、脾经。

【功效】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濕痹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黄芩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4张图片

【來源】 唇形科植物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乾燥根。

【產地】 主產內蒙古、山西、河北、遼寧等地。

【性狀】 該品呈圓錐形,扭曲,長8~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較粗糙,有扭曲的縱皺或不規則的網紋,下部有順紋和細皺。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黃色,中間紅棕色,通稱子芩,以清火養陰為主;老根中間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狀或已成空洞,稱枯芩,以清火敗毒為主。氣微,味苦。

【品質】 以根長、質堅實、色黃者為佳。

【性味】 苦,寒。

【归经】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壓。用於濕溫、暑溫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炙品】 酒黃芩:取黃芩片,照酒炙法炒乾。該品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黃棕色,呈放射狀紋理,略帶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

相传李时珍当年肺炎咳嗽,久治不愈,其父亲为一名太医,单用黄芩,很快康复。

地黄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5张图片

【來源】 玄參科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鮮或乾燥塊根。

【產地】 主產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

【性狀】 鮮地黃:呈紡錘形或圓柱形條狀,長8~24cm。外皮薄,表面淺紅黃色,具彎曲的縱皺紋、芽痕、橫長皮孔及不規則疤痕。肉質,易斷,斷面皮部淡黃白色,可見橘紅色油點,木部黃白色。氣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黃呈不規則的圓形或長圓形塊狀,長6~12cm,直徑3~6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體皺縮不平,具不規則的橫曲紋;細小的多為長條狀,稍扁而扭曲;質柔軟,乾後則堅實,體重,不易折斷,斷面平坦,紫黑色或烏黑色而光亮,顯油潤,具粘性;氣微香,味微甜。

熟地黃:為不規則的塊片、碎塊,大小、厚薄不一。表面烏黑色,有光澤,粘性大。質柔軟而帶韌性,不易折斷,端面烏黑色,有光澤。味甜。

【品質】 鮮地黃以色紅黃、粗壯者為佳;

生地黃以塊大、體重、斷面烏黑油潤,味甘者為佳;

熟地黃以軟塊大、內外烏黑有光澤者為佳。

【性味】 鮮地黃:甘、苦,寒。

【归经】  归心、肝、肾经。

生地黃:甘,寒。

熟地黃:甘,微溫。

【功效】 鮮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熟地黃滋陰補血,益精填髓。可用于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等症。

【炙品】 熟地黃:取乾地黃加黃酒30%,拌和,入蒸器中,蒸至內外黑潤,取出曬乾即成。或取乾地黃置蒸器中蒸8小時後,燜一夜,次日翻過再蒸4~8小時再燜一夜,取出,曬至八成乾,切片後,再曬乾。熟地為不規則的塊狀,內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皺縮不平。質柔軟,斷面滋潤,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脂塊,粘性甚大,昧甜。滋陰,補血。治陰虛血少,腰膝痿弱,勞嗽骨蒸,遺精,崩漏,月經不調,消渴,溲數,耳聾,目昏。

熟地黃炭:取熟地黃放煆鍋內,裝八成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台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煆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後,取出;或將熟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有止血收斂功效。

历史追溯

《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名医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阿胶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6张图片

阿胶即驴皮,目前价格较贵,可用当归等药代替

【来源】 马科动物驴Equus asinus L.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产地】 主产于山东东阿、河南、江苏、浙江等地。

【性状】 正品阿胶为长方形或方形块,质硬而脆,无油孔、气孔及明显刀纹。表面平滑有光泽,断面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胶块表面当以黄透如琥珀色,光黑如漆。气微,味微甘。

【品质】 以色匀、质脆、半透明、断面光亮者为佳。

【性味】 甘,平。

【功效】 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炙品】 阿胶珠:先将蛤粉置锅内加热,至轻松时放入切好的骰形小块阿胶,炒至鼓起成圆珠形,呈黄白色,立即取出筛去蛤粉,放凉即成。降低了滋腻之性,便于粉碎,也可入汤剂煎煮。同时降低了碍胃的副作用,增强养阴润肺作用,矫正了其不良气味。蒲黄炒的作用基本同蛤粉炒,但偏于止血安络的作用。


辛细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7张图片

常用于治疗鼻炎

【来源】 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及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 seoulense Nakai的干燥根及根茎。

【产地】 主产东北地区及江苏、湖北等地。

【品质】 均以根灰黄、叶绿、干燥、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

【性味】 辛,温。

【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治风寒表证;头痛,牙痛;风湿痹痛;痰饮咳喘;鼻塞;鼻渊;口疮。

历史追溯

《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药品化义》:“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

《本草衍义》:“治头面风痛不可阙也。”

《本草正义》:“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颠顶,通利耳目。”


厚朴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8张图片

【来源】 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的干燥干皮、根皮以及枝皮。

【产地】 主产四川、浙江、湖北、湖南等地。

【性状】 干皮:呈卷筒状或双卷筒状,长30~35cm,厚2~7mm,习称“筒朴”;近根部的干皮一端展开如喇叭口,习称“靴筒朴”。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栓皮呈鳞片状,较易剥落,有明显的椭圆形皮孔和纵皱纹,刮去栓皮者显黄棕色;内表面紫棕色或深紫褐色,具细密纵纹,划之显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性,外层灰棕色,内层紫褐色或棕色,有油性,有的可见多数小亮星。气香,味辛辣,微苦。

根皮 (根朴) :为主根及支根的皮,厚3~5mm,形状不一,有卷筒状、片块状、羊耳状等;细小很皮形弯曲如鸡肠,习称“鸡肠朴”。外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色。质稍坚硬,较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枝皮 (枝朴) :呈单筒状,长10~20cm,厚1~2mm。外表面灰褐色,内表面黄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

【品质】 均以皮厚、肉细、油性大,断面紫棕色、有小亮星、气味浓厚者为佳。

【性味】 苦、辛,温。

【功效】 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主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

历史追溯

《名医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治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胸中呕逆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止烦满,厚肠胃。”

《本草正》:“治霍乱转筋,消痰下气,止咳嗽呕逆吐酸,杀肠脏诸虫,宿食不消,去结水,破宿血,除寒湿泻痢,能暖脾胃,善走冷气。”

附子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29张图片

别名:回阳第一药

【來源】 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產地】 主產陝西、四川等地。

【性狀】 鹽附子:呈圓錐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層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咸而麻,剌舌。

黑順片: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並有縱向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白附片:為縱切片,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0.3cm 。

炮附片:形如白附片,色澤加深,質酥脆,略鼓起。

淡附片:為縱切薄片,表面灰白色,質硬脆。氣微、味淡,無麻舌感。

【品質】 鹽附子以個大、堅實、灰黑色、表面起鹽霜者為佳。

黑順片以偏大、薄厚均勻、質硬而脆、表面油潤光澤者為佳。

白附片以片大、色白、半透明者為佳。

【性味】 甘、辛,大熱,有毒。

【归经】   归心、肾、脾经。

【功效】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用於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瀉厥逆,肢冷脈微,心腹冷痛,冷痢,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痿,宮冷,虛寒吐瀉,陰寒水腫,陽虛外感,陰疽瘡瘍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枳实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30张图片

来源】 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 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 sinensis (L.) Osbeck的干燥幼果。

【产地】 主产四川、湖南、江西等地。

【性状】 该品呈半球形,少数为球形,直径0.5~2.5cm。外果皮黑绿色或暗棕绿色,具颗粒状突起和皱纹,有明显的花柱残迹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略隆起,黄白色或黄褐色,厚0.3~1.2cm,边缘有1~2列油室,瓤囊棕褐色。质坚硬。气清香,味苦、微酸。

【品质】 以皮青黑、果肉厚色白、囊小、坚实者为佳。

【性味】 苦、辛、酸,温。

【归经】   脾,胃

【功效】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大便秘结;泻痢后重;结胸;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历史追溯

《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名医别录》︰“除胸胁痰癖,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心下急痞痛,逆气。胁风痛,安胃气。止漓泄,明目。”

《本草纲目》︰“积实、积壳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痰满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

《本草衍义补遗》:“枳实泻痰,能冲墙倒壁、滑窍泻气之药也。”


柴胡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31张图片

【來源】 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乾燥根。

【產地】 主產河南、河北、陝西等地。

【性狀】 呈圓柱形或長圓錐形,長6~15cm,直徑0.3~0.8cm。根頭膨大,頂端殘留3~15個莖基或短纖維狀葉基,下部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淺棕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及皮孔。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片狀纖維性,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苦。

【品質】 以條粗,無殘留鬚根者為佳。

【性味】 苦,微寒。

【归经】  归肝、胆、肺经。

【功效】 和解少陽,疏肝解鬱。透表泄熱,升舉陽氣。用於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鬱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落,月經不調。

张仲景伤寒论中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都用到了柴胡。目前市面上常见退热药就包含柴胡。

由于篇幅有限,其它top20中药材大家可自己查阅资料。


大青龙汤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可重点关注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大青龙汤由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枣7味药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兼清郁热的功效。

青龙是传说中的四象之一(另外三个是白虎、朱雀、玄武),是代表东方的神兽,东方属木,色青,故曰青龙。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身长,有麟,有头角,有腿脚,能行走,能飞腾,能翻江倒海,能行云降雨。言青龙者,必然与水有关系,大青龙汤能发汗解表,与“水”相关,得名也由此而来。

根据倪海厦老师介绍,大青龙汤并非杀死瘟疫病毒,而是通过发汗,把瘟疫排除体内。西药抗生素或抗病毒药则是杀死细菌病毒,会引起细菌病毒不断变异。大青龙汤这种巧妙设计可以弥补部分西药抗生素和抗病毒药不足。作者提醒一下我并不是否定西药,面对某些特殊细菌病毒,西药仍然快速有效,例如幽门螺旋菌和hbv。

【大青龙汤具体组成】麻黄去节六两(12克), 桂枝二两(6克) ,甘草炙二两(6克) ,杏仁去皮、尖四十粒(6克) ,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擘二十枚(10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20克)

【大青龙汤用法】

水浸30分钟,煎30分钟,约600ml,分3次温服,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

注意:部分中医师认为本方发汗作用强烈。体质较好者,用之无妨;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若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绝对不可使用。临床应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不可过量服用,否则,会因出汗过多而伤身。

现代医家认为,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乱。

麻黄是大青龙汤的主要药物,过量服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特此提醒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根据倪海厦老师介绍:大青龙汤在排汗过程中,杏仁、生石膏、生姜、大枣等同时也在滋补,这是一个平衡过程,不用对麻黄过渡恐惧。

最后附上Toby老师制作的伤寒论词云图供大家欣赏。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COVID-19用药启示录)_第32张图片

大数据挖掘-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如有完整项目需要,请留言。

论文作业复现-机器学习疾病预测模型案例

我方提供自主研发课程python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 ,扫描二维码可收藏课程。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公众号(python生物信息学),未经许可,不得抄袭。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python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数据挖掘,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