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kit-learn:决策树-----分类树、回归树、交叉验证、决策树可视化

1 概述

1.1 决策树是如何工作的

决策树(Decision Tree)是一种非参数的有监督学习方法,它能够从一系列有特征和标签的数据中总结出决策规则,并用树状图的结构来呈现这些规则,以解决分类和回归问题。决策树算法容易理解,适用各种数据,在解决各种问题时都有良好表现,尤其是以树模型为核心的各种集成算法,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决策树算法的核心是要解决两个问题:
1)如何从数据表中找出最佳节点和最佳分枝?
2)如何让决策树停止生长,防止过拟合?

1.2 sklearn中的决策树

  • 模块sklearn.tree
    sklearn中决策树的类都在”tree“这个模块之下。这个模块总共包含五个类:

    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		分类树
    tree.DecisionTreeRegressor		回归树
    tree.export_graphviz			将生成的决策树导出为DOT格式,画图专用
    ree.ExtraTreeClassifier			高随机版本的分类树
    tree.ExtraTreeRegressor			高随机版本的回归树
    
  • sklearn的基本建模流程
    scikit-learn:决策树-----分类树、回归树、交叉验证、决策树可视化_第1张图片
    在这个流程下,分类树对应的代码是:

    from sklearn import tree #导入需要的模块
    clf = 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 #实例化
    clf = clf.fit(X_train,y_train) #用训练集数据训练模型
    result = clf.score(X_test,y_test) #导入测试集,从接口中调用需要的信息
    

2 DecisionTreeClassifier与红酒数据集

class sklearn.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 (criterion=’gini’, splitter=’best’, max_depth=None,
min_samples_split=2, min_samples_leaf=1, min_weight_fraction_leaf=0.0, max_features=None,
random_state=None, max_leaf_nodes=None, min_impurity_decrease=0.0, min_impurity_split=None,
class_weight=None, presort=False)

2.1 重要参数

2.1.1 criterion

为了要将表格转化为一棵树,决策树需要找出最佳节点和最佳的分枝方法,对分类树来说,衡量这个“最佳”的指标叫做“不纯度”。通常来说,不纯度越低,决策树对训练集的拟合越好。现在使用的决策树算法在分枝方法上的核心大多是围绕在对某个不纯度相关指标的最优化上。
不纯度基于节点来计算,树中的每个节点都会有一个不纯度,并且子节点的不纯度一定是低于父节点的,也就是说,在同一棵决策树上,叶子节点的不纯度一定是最低的。

Criterion这个参数正是用来决定不纯度的计算方法的。sklearn提供了两种选择:
1)输入”entropy“,使用信息熵(Entropy)
2)输入”gini“,使用基尼系数(Gini Impurity)
scikit-learn:决策树-----分类树、回归树、交叉验证、决策树可视化_第2张图片
其中t代表给定的节点,i代表标签的任意分类, 代表标签分类i在节点t上所占的比例。注意,当使用信息熵时,sklearn实际计算的是基于信息熵的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即父节点的信息熵和子节点的信息熵之差。

比起基尼系数,信息熵对不纯度更加敏感,对不纯度的惩罚最强。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信息熵和基尼系数的效果基本相同。信息熵的计算比基尼系数缓慢一些,因为基尼系数的计算不涉及对数。另外,因为信息熵对不纯度更加敏感,所以信息熵作为指标时,决策树的生长会更加“精细”,因此对于高维数据或者噪音很多的数据,信息熵很容易过拟合,基尼系数在这种情况下效果往往比较好。当模型拟合程度不足的时候,即当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都表现不太好的时候,使用信息熵。当然,这些不是绝对的。
scikit-learn:决策树-----分类树、回归树、交叉验证、决策树可视化_第3张图片
决策树的基本流程其实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scikit-learn:决策树-----分类树、回归树、交叉验证、决策树可视化_第4张图片
建立一棵树

#1. 导入需要的算法库和模块
from sklearn import datasets
from sklearn import tree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import  pandas as pd


#2. 探索数据
wine = datasets.load_wine()
#如果wine是一张表,应该长这样:
# tb=pd.concat([pd.DataFrame(wine.data),pd.DataFrame(wine.target)],axis=1)
# print(tb)
# wine.feature_names
# wine.target_names


#3. 分训练集和测试集
Xtrain, Xtest, Ytrain, Ytest = train_test_split(wine.data, wine.target, test_size=0.3)

#4. 建立模型
clf = 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clf.fit(Xtrain, Ytrain)
score = clf.score(Xtest, Ytest)
print(score)        #0.9074074074074074


#5. 画出一棵树吧
feature_name = ['酒精','苹果酸','灰','灰的碱性','镁','总酚','类黄酮','非黄烷类酚类'
    ,'花青素','颜色强度','色调','od280/od315稀释葡萄酒','脯氨酸']



dot_tree = tree.export_graphviz(clf,								#模型
                                feature_names=feature_name,			#特征名
                                class_names=['c1', 'c2', 'c3'],		#类名
                                filled=True,						#是否填充
                                rounded=True,						#是否圆角
								#out_file=f							#输出文件名
                                special_characters=True				#特殊字符

                                )
'''
有时候python会很笨,仍然找不到graphviz,这时,可以在代码里面加入这一行:
os.environ["PATH"] += os.pathsep + r'D:\Application\graphviz\bin'
注意后面的路径是你自己的graphviz的bin目录。
'''
import sys
import os
os.environ["PATH"] += os.pathsep + r'D:\Application\graphviz\bin'

import pydotplus
graph = pydotplus.graph_from_dot_data(dot_tree)
#第一种方法是用pydotplus生成wine.pdf。这样就不用再命令行去专门生成pdf文件了。
#生成pdf
graph.write_pdf("wine.pdf")
#生成png
graph.write_png("wine.png")

#6. 探索决策树
#特征重要性
# clf.feature_importances_

fi=[*zip(feature_name,clf.feature_importances_)]
for i in fi:
    print(i)

sklearn表示,既然一棵树不能保证最优,那就建更多的不同的树,然后从中取最好的。怎样从一组数据集中建不同的树?在每次分枝时,不从使用全部特征,而是随机选取一部分特征,从中选取不纯度相关指标最优的作为分枝用的节点。这样,每次生成的树也就不同了。

clf = 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random_state=30)
clf = clf.fit(Xtrain, Ytrain)
score = clf.score(Xtest, Ytest) #返回预测的准确度

2.1.2 random_state & splitter

random_state用来设置分枝中的随机模式的参数,默认None,在高维度时随机性会表现更明显,低维度的数据(比如鸢尾花数据集),随机性几乎不会显现。输入任意整数,会一直长出同一棵树,让模型稳定下来。

·splitter也是用来控制决策树中的随机选项的,有两种输入值,输入”best",决策树在分枝时虽然随机,但是还是会优先选择更重要的特征进行分枝(重要性可以通过属性feature_importances_查看),输入“random",决策树在分枝时会更加随机,树会因为含有更多的不必要信息而更深更大,并因这些不必要信息而降低对训练集的拟合。这也是防止过拟合的一种方式。当你预测到你的模型会过拟合,用这两个参数来帮助你降低树建成之后过拟合的可能性。当然,树一旦建成,我们依然是使用剪枝参数来防止过拟合.

clf = 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random_state=321
                                  ,splitter='random')
clf.fit(Xtrain, Ytrain)
score = clf.score(Xtest, Ytest)
print(score) 

2.1.3 剪枝参数

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一棵决策树会生长到衡量不纯度的指标最优,或者没有更多的特征可用为止。这样的决策树往往会过拟合,这就是说,它会在训练集上表现很好,在测试集上却表现糟糕。我们收集的样本数据不可能和整体的状况完全一致,因此当一棵决策树对训练数据有了过于优秀的解释性,它找出的规则必然包含了训练样本中的噪声,并使它对未知数据的拟合程度不足。

为了让决策树有更好的泛化性,我们要对决策树进行剪枝。剪枝策略对决策树的影响巨大,正确的剪枝策略是优化决策树算法的核心。sklearn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剪枝策略。

  • max_depth
    限制树的最大深度,超过设定深度的树枝全部剪掉
    这是用得最广泛的剪枝参数,在高维度低样本量时非常有效。决策树多生长一层,对样本量的需求会增加一倍,所以限制树深度能够有效地限制过拟合。在集成算法中也非常实用。实际使用时,建议从=3开始尝试,看看拟合的效果再决定是否增加设定深度

  • min_samples_leaf & min_samples_split
    min_samples_leaf限定,一个节点在分枝后的每个子节点都必须包含至少min_samples_leaf个训练样本,否则分枝就不会发生,或者,分枝会朝着满足每个子节点都包含min_samples_leaf个样本的方向去发生
    一般搭配max_depth使用,在回归树中有神奇的效果,可以让模型变得更加平滑。这个参数的数量设置得太小会引起过拟合,设置得太大就会阻止模型学习数据。一般来说,建议从=5开始使用。如果叶节点中含有的样本量变化很大,建议输入浮点数作为样本量的百分比来使用。同时,这个参数可以保证每个叶子的最小尺寸,可以在回归问题中避免低方差,过拟合的叶子节点出现。对于类别不多的分类问题,=1通常就是最佳选择

  • min_samples_split限定,一个节点必须要包含至少min_samples_split个训练样本,这个节点才允许被分枝,否则分枝就不会发生。

    clf = 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criterion='entropy'
                                      ,random_state=321
                                      ,splitter='random'
                                      ,min_samples_leaf=10
                                      ,min_samples_split=10)
    clf.fit(Xtrain, Ytrain)
    score = clf.score(Xtest, Ytest)
    print(score) 
    
  • max_features & min_impurity_decrease
    一般max_depth使用,用作树的”精修“
    max_features限制分枝时考虑的特征个数,超过限制个数的特征都会被舍弃。max_features是用来限制高维度数据的过拟合的剪枝参数,但其方法比较暴力,是直接限制可以使用的特征数量而强行使决策树停下的参数,在不知道决策树中的各个特征的重要性的情况下,强行设定这个参数可能会导致模型学习不足。如果希望通过降维的方式防止过拟合,建议使用PCA,ICA或者特征选择模块中的降维算法。
    min_impurity_decrease限制信息增益的大小,信息增益小于设定数值的分枝不会发生。这是在0.19版本中更新的功能。

  • 确认最优的剪枝参数
    那具体怎么来确定每个参数填写什么值呢?这时候,我们就要使用确定超参数的曲线来进行判断了,继续使用我们已经训练好的决策树模型clf。超参数的学习曲线,是一条以超参数的取值为横坐标,模型的度量指标为纵坐标的曲线,它是用来衡量不同超参数取值下模型的表现的线。在我们建好的决策树里,我们的模型度量指标就是scor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test = []
for i in range(10):
	clf = tree.DecisionTreeClassifier(max_depth=i+1
										,criterion="entropy"
										,random_state=30
										,splitter="random"
	)
	clf = clf.fit(Xtrain, Ytrain)
	score = clf.score(Xtest, Ytest)
	test.append(score)
plt.plot(range(1,11),test,color="red",label="max_depth")
plt.legend()
plt.show()

2.1.4 目标权重参数

  • class_weight & min_weight_fraction_leaf
    完成样本标签平衡的参数。样本不平衡是指在一组数据集中,标签的一类天生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说,在银行要判断“一个办了信用卡的人是否会违约”,就是是vs否(1%:99%)的比例。这种分类状况下,即便模型什么也不做,全把结果预测成“否”,正确率也能有99%。因此我们要使用class_weight参数对样本标签进行一定的均衡,给少量的标签更多的权重,让模型更偏向少数类,向捕获少数类的方向建模。该参数默认None,此模式表示自动给与数据集中的所有标签相同的权重

有了权重之后,样本量就不再是单纯地记录数目,而是受输入的权重影响了,因此这时候剪枝,就需要搭配min_weight_fraction_leaf这个基于权重的剪枝参数来使用。另请注意,基于权重的剪枝参数(例如min_weight_fraction_leaf)将比不知道样本权重的标准(比如min_samples_leaf)更少偏向主导类。如果样本是加权的,则使用基于权重的预修剪标准来更容易优化树结构,这确保叶节点至少包含样本权重的总和的一小部分

2.2 重要属性和接口

属性是在模型训练之后,能够调用查看的模型的各种性质。对决策树来说,最重要的是feature_importances_,能够查看各个特征对模型的重要性。

sklearn中许多算法的接口都是相似的,比如之前已经用到的fitscore,几乎对每个算法都可以使用。除了这两个接口之外,决策树最常用的接口还有applypredictapply中输入测试集返回每个测试样本所在的叶子节点的索引,predict输入测试集返回每个测试样本的标签。
所有接口中要求输入X_train和X_test的部分,输入的特征矩阵必须至少是一个二维矩阵。sklearn不接受任何一维矩阵作为特征矩阵被输入。如果你的数据的确只有一个特征,那必须用reshape(-1,1)来给
矩阵增维;如果你的数据只有一个特征和一个样本,使用reshape(1,-1)来给你的数据增维

#apply返回每个测试样本所在的叶子节点的索引
clf.apply(Xtest)

#predict返回每个测试样本的分类/回归结果
clf.predict(Xtest)

3 DecisionTreeRegressor

class sklearn.tree.DecisionTreeRegressor (criterion=’mse’, splitter=’best’, max_depth=None,
min_samples_split=2, min_samples_leaf=1, min_weight_fraction_leaf=0.0, max_features=None,
random_state=None, max_leaf_nodes=None, min_impurity_decrease=0.0, min_impurity_split=None, presort=False)

几乎所有参数,属性及接口都和分类树一模一样。需要注意的是,在回归树种,没有标签分布是否均衡的问题,因此没有class_weight这样的参数

3.1 重要参数,属性及接口

criterion

回归树衡量分枝质量的指标,支持的标准有三种:
1)输入"mse"使用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父节点和叶子节点之间的均方误差的差额将被用来作为特征选择的标准,这种方法通过使用叶子节点的均值来最小化L2损失
2)输入“friedman_mse”使用费尔德曼均方误差,这种指标使用弗里德曼针对潜在分枝中的问题改进后的均方误差

3)输入"mae"使用绝对平均误差MAE(mean absolute error),这种指标使用叶节点的中值来最小化L1损失
属性中最重要的依然是feature_importances_,接口依然是apply, fit, predict, score最核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N是样本数量,i是每一个数据样本,fi是模型回归出的数值,yi是样本点i实际的数值标签。所以MSE的本质,其实是样本真实数据与回归结果的差异。在回归树中,MSE不只是我们的分枝质量衡量指标,也是我们最常用的衡量回归树回归质量的指标,当我们在使用交叉验证,或者其他方式获取回归树的结果时,我们往往选择均方误差作为我们的评估(在分类树中这个指标是score代表的预测准确率)。在回归中,我们追求的是,MSE越小越好

然而,回归树的接口score返回的是R平方,并不是MSE。R平方被定义如下:
scikit-learn:决策树-----分类树、回归树、交叉验证、决策树可视化_第5张图片
其中u是残差平方和(MSE * N),v是总平方和,N是样本数量,i是每一个数据样本,fi是模型回归出的数值,yi是样本点i实际的数值标签。y帽是真实数值标签的平均数。R平方可以为正为负(如果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远远大于模型的总平方和,模型非常糟糕,R平方就会为负),而均方误差永远为正…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均方误差永远为正,但是sklearn当中使用均方误差作为评判标准时,却是计算”负均方误差“(neg_mean_squared_error)。这是因为sklearn在计算模型评估指标的时候,会考虑指标本身的性质,均方误差本身是一种误差,所以被sklearn划分为模型的一种损失(loss),因此在sklearn当中,都以负数表示。真正的均方误差MSE的数值,其实就是neg_mean_squared_error去掉负号的数字。

简单看看回归树是怎样工作的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boston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Regressor

boston = load_boston()
regressor = DecisionTreeRegressor(random_state=321)

# 交叉验证cross_val_score的用法
cross_val_score(regressor, boston.data, boston.target
                , cv=10
                , scoring='neg_mean_squared_error')

交叉验证是用来观察模型的稳定性的一种方法,我们将数据划分为n份,依次使用其中一份作为测试集,其他n-1份作为训练集,多次计算模型的精确性来评估模型的平均准确程度。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划分会干扰模型的结果,因此用交叉验证n次的结果求出的平均值,是对模型效果的一个更好的度量
scikit-learn:决策树-----分类树、回归树、交叉验证、决策树可视化_第6张图片

4 实例: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预测

# 1. 导入所需要的库
# 1. 导入所需要的库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 2. 导入数据集,探索数据
data = pd.read_csv('data.csv', index_col=0)
print(data.info())

# 3. 对数据集进行预处理
# 删除缺失值过多的列,和观察判断来说和预测的y没有关系的列
data.drop(['Cabin', 'Name', 'Ticket'], inplace=True, axis=1)
# print(data.info())

##处理缺失值,对缺失值较多的列进行填补,有一些特征只确实一两个值,可以采取直接删除记录的方法
data['Age'] = data["Age"].fillna(data["Age"].mean())
data = data.dropna()

# 将分类变量转换为数值型变量

# 将二分类变量转换为数值型变量

# astype能够将一个pandas对象转换为某种类型,和apply(int(x))不同,astype可以将文本类转换为数字,用这
# 个方式可以很便捷地将二分类特征转换为0~1
data["Sex"] = (data["Sex"] == "male").astype("int")

# 将三分类变量转换为数值型变量
labels = data["Embarked"].unique().tolist()
data["Embarked"] = data["Embarked"].apply(lambda x: labels.index(x))
print(data.info())

# 4. 提取标签和特征矩阵,分测试集和训练集
X = data.iloc[:, data.columns != "Survived"]
y = data.iloc[:, data.columns == "Survived"]
Xtrain, Xtest, Ytrain, Y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3)

# 修正测试集和训练集的索引
for i in [Xtrain, Xtest, Ytrain, Ytest]:
    i.index = range(i.shape[0])

# 5. 导入模型,粗略跑一下查看结果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random_state=25)
clf = clf.fit(Xtrain, Ytrain)
score_ = clf.score(Xtest, Ytest)
print(score_)

用网格搜索调整参数

parameters = {'splitter':('best','random')
                ,'criterion':("gini","entropy")
                ,"max_depth":[*range(1,10)]
                ,'min_samples_leaf':[*range(1,50,5)]
                ,'min_impurity_decrease':[*np.linspace(0,0.5,20)]
}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random_state=25)
GS = GridSearchCV(clf, parameters, cv=10)
GS.fit(Xtrain,Ytrain)
print(GS.best_params_)
print(GS.best_score_)

5 决策树的优缺点

决策树优点

  1. 易于理解和解释,因为树木可以画出来被看见
  2. 需要很少的数据准备。其他很多算法通常都需要数据规范化,需要创建虚拟变量并删除空值等。但请注意,
    sklearn中的决策树模块不支持对缺失值的处理。
  3. 使用树的成本(比如说,在预测数据的时候)是用于训练树的数据点的数量的对数,相比于其他算法,这是
    一个很低的成本。
  4. 能够同时处理数字和分类数据,既可以做回归又可以做分类。其他技术通常专门用于分析仅具有一种变量类
    型的数据集。
  5. 能够处理多输出问题,即含有多个标签的问题,注意与一个标签中含有多种标签分类的问题区别开
  6. 是一个白盒模型,结果很容易能够被解释。如果在模型中可以观察到给定的情况,则可以通过布尔逻辑轻松
    解释条件。相反,在黑盒模型中(例如,在人工神经网络中),结果可能更难以解释。
  7. 可以使用统计测试验证模型,这让我们可以考虑模型的可靠性。
  8. 即使其假设在某种程度上违反了生成数据的真实模型,也能够表现良好

决策树的缺点:

  1. 决策树学习者可能创建过于复杂的树,这些树不能很好地推广数据。这称为过度拟合。修剪,设置叶节点所
    需的最小样本数或设置树的最大深度等机制是避免此问题所必需的,而这些参数的整合和调整对初学者来说
    会比较晦涩
  2. 决策树可能不稳定,数据中微小的变化可能导致生成完全不同的树,这个问题需要通过集成算法来解决。
  3. 决策树的学习是基于贪婪算法,它靠优化局部最优(每个节点的最优)来试图达到整体的最优,但这种做法
    不能保证返回全局最优决策树。这个问题也可以由集成算法来解决,在随机森林中,特征和样本会在分枝过
    程中被随机采样。
  4. 有些概念很难学习,因为决策树不容易表达它们,例如XOR,奇偶校验或多路复用器问题。
  5. 如果标签中的某些类占主导地位,决策树学习者会创建偏向主导类的树。因此,建议在拟合决策树之前平衡
    数据集。

你可能感兴趣的:(scikit-learn,分类树,回归树,交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