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度总结

大胃羊同学的2021年度总结

2021做了哪些事?

2021主要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1-2月:无敌迷茫
3-5月:闷头乱撞
6-8月:收敛反省
9-10月:秋招成长
11-12月:豁然开朗

01 无敌迷茫

延续了2020年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不清晰,2021开端的前两个月我是无比迷茫的。首先是岗位的迷茫,一方面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机械或机器人方面的技术工作,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产品经理类的工作。除此之外,还有行业的迷茫等等,自己每天都处在一个“急于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干并且还能干出成就的路。比较幸运的是自己之前被提点职业选择中“行业>城市>岗位”,于是开始动手对现在的行业进行分析,并开始着手看一些行研报告。

这个过程充满了焦躁、不安与迷茫,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于缺乏系统性的思考架构、缺乏实践和缺乏真实的信息来源。当时比较搞笑的是,看了b站一个叫"所长林超"的up的视频,惊觉物联网才是未来的大势所趋,然后开始决定自己得往这个方向靠,同时觉得数据分析这个职业在以数据为导向的未来一定不错。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想法充满了各种幼稚的逻辑问题,比如:为什么一定要想着逃离自己的专业所学?为什么选择行业的时候不先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出发去发散?为什么觉得物联网是一个好的行业?行业之间是否应该有区别,他们之间该如何比较和关联? 比较有趣的是,后来发现对自己迷茫时期观看最多的这个up,其实就是个缝缝补补的低质量博主而已。

在这一阶段的末尾,我一方面开始学习一些数据分析的基础课程(SQL甚至是Excel中的各种基础操作(笑)),同时机缘巧合,碰上快车道开始做行业相关的资源整合,其中一个方向就是物联网,我也举手加入进去想要在实践中了解一下物联网这个行业到底是怎么样的。

02 闷头乱撞

过完年后,我参与到了一个快车道的投行实习生项目里面,做FA业务,目标公司是同实验室师兄创建的物联网智慧养老公司,自己也在一个四五个人的投行实习生小队里面,担任着主要执行者的角色,由此开启了我的第二阶段,一段投行经历和一段创业经历。

在快车道之前的培训中,我耳濡目染了很多投行的知识,带我的leader学长决策管理能力也比较ok,所以前期自己逐渐学着如何和创始人沟通,如何通过调度协调资源获取创始人的信任,以及如何分析一个项目。且不论这些动作的含金量如何,但开始实践起来就是一件好事。3月我们给公司对接了德阳的一个智慧城市项目,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出差,在这个过程中懵懵懂懂的和创始人熟络了起来,并且也和自己的投行小队与创始人密切交流,梳理了公司的BP与业务,这段时间里长达五个小时的视频梳理会大概开了不下10次。随着和创始人管理越来越好,师兄也开始忽悠我加入公司一起创业,当然我也觉得自己找到了知己,遇到了好的机会,觉得人就是需要有责任感,需要push自己多跑业务,跑出自己的未来。

抱着幼稚想法的创业过程,也是一个从希望慢慢逐渐到心力憔悴的过程。早上六点半开始开四个小时的车去县里的养老院谈一个小时项目,再开四个小时的车回来。中间的五六次出差我都发现,自己在出差和谈项目的过程中的确是很疲惫,虽然曾经参加了很多辩论和演讲活动,但是底子里还是改不掉自己是个愿意独处的人,可以伪装的很善言辞,但是也很消耗自己的精气神,每天晚上都是喝酒+焦虑+疲惫。除此之外,这段创业过程还伴随着自己逐渐成为FA团队的小leader,需要思考怎么管理一个兼职的松松垮垮的团队,以及怎么对接投资人,同时帮助一个公司对接业务和梳理业务逻辑。在自己完全不擅长的领域做着这些事情,让疲惫感和无力感陡然上升。

但是痛苦的经历往往伴随着自身的成长。在投行的实践经历里,我的确学到了一些投资人思考问题的逻辑模式,知道了一家创业公司的商业模式里面哪些是关键点,同时在管理投行实习生和公司实习生的经历里,学到了一些关于管理和用人的教训。在公司创业的过程中,我也逐渐了解到创业原来并不高大上也不简单,同时也在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底色并不适合跑商务。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五月份,抱着帮助公司更加深度梳理逻辑的目的,我报名参加了工大连续创业的潘师兄的创业课程,并开始了真正有条理的“拨开云雾见天日”的认知之旅。

03 收敛反省

潘师兄真的非常具备老一代哈工大人的情怀,在同龄的同学里属于每个阶段都步步领先的,喜欢钻研思考的同时,还很喜欢帮助晚辈。潘师兄的课程从一开始讲创业,讲商业模式,讲销售,讲到后面,我越来越觉得这种具备理工男特性的思维模式,就是在讲人生。潘师兄的课程让我认知了创业和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位置”,同时潘师兄对我个人的很多分析与提点,也让我对自己的性格和想法有了方向。

收敛一定是有一个过程的,这段时间里面我仍然惯性的做着公司的事情。但是同时思考清楚了几个问题:

  1. 我真的不适合搞技术吗?我为什么一定要排斥搞技术呢?
  2. 既然公司是逐利的,我在公司具体能创造什么价值?这样的定位和成长路线是合理科学的吗?是我想要的吗?
  3. 屁股决定脑袋,自己是否已经处在一盘棋局当中,各方都想要什么?
  4. 为何自己的顺从性问题这么沿着?无法说拒绝、说辞职、说不?
  5. 非要现在加入这家公司创业吗?这家公司是最优选择吗?

一系列这样的问题,让我能跳出来思考自己的处境和位置,与同时自己也明确了接下来的方向:逐渐从公司的业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参加秋招,走技术路线,同时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成长。这次返回技术,我觉得不是安逸在舒适圈当中,而是真正开始扼杀自己的很多幼稚想法,直面自己的过程。

04 秋招成长

完成毕设开题答辩后,我跟创始人说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自己毕业后几年内都会先去大公司从事技术方向的工作,如果之后公司成长的好,会考虑跳回来一起继续创业,但是硕士这段时间还是会持续从事一些公司的文书和项目申报的工作,把之前没对接完的项目对接完。之后,便开启了自己的秋招之旅。

因为准备时间比较仓促,加上这大半年都在跑业务和创业,几乎没学习,我的秋招有一种考试前三天才开始复习的视感。虽然自己心理成熟了些,告诉自己去不了大厂就去二厂,只要能搞技术就行,并且秋招也是一个补充自己基础的过程。但是该碰的壁还是一个都少不了。代码基础薄弱,计算机基础四舍五入等于0,都是很现实的问题。由于自己经过了上一段时间的小开悟以后,心态真的稳定了很多,这段时间虽然时不时被师兄嘲笑他在我这个时候都结束秋招了,但我每天还是挺充实得,就是刷题看书,十一点多回去泡个面。

当然准备考试和考试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幸运的是秋招不是一锤定音,而是允许你考无数次,并且只要有一次你考了个90分,满意了,就可以结束了,这种模式实在是太适合我了。一开始从投大疆、华为、中兴、小米,中兴是第一个笔试的公司,小米是第一个面试的公司。当然中间还有一个我非常感恩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这家公司的主管问了我15个问题,我只回答对了一个,但是它看在我认真完成task的份上还是给了我offer,这也是我秋招的第一个offer。小米算是第一个正式进行互联网风格面试的公司,两道手撕代码和15个八股文问题,我几乎全军覆没。这些宝贵经验也让我逐渐发现,其实手撕代码一般就考那几道题,八股文也是主要把关键内容背一背就好。有了重点以后,我在百度的面试中竟然突突进了第二轮,然后因为面试官一直考我没背过的东西,再次出现了一问三不知的境遇…这些面试经验帮助我很好的准备了华为的面试,最终也顺利通过了华为的面试,经过漫长等待期后拿到了offer。

这段时间里,虽然压力很大,但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心态平和度比以前好了太多太多,遇到的困难不仅仅是困难,而能够通过自己的合理解决变成自己进入下一个正循环的燃料。虽然碰壁,但是快乐,不仅技术基础有了一些提升,同时也有了自己的保底offer。

05 豁然开朗

当然这样赶鸭子上架也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我光顾着拿到offer了,却没细细想这个offer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这样的情况简直1:1复现了我当初保研的场景:因为时间匆忙,光忙着拿到加分和刷绩点了,却没细细思考自己想走哪个专业方向。幸运的是保研有截至日期,秋招没有,于是我并没有结束自己的秋招步伐,而是稳步的面试着自己想去的公司,最后拿到了荣耀、小米的开发工作,也认识到了开发、测试、算法的真正区别,以及在HR的每次究极追问中想明白了自己究竟想做什么。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工资和城市的循环纠结,想明白了自己的很多需求。

我觉得这些都是直面自己带来的好处,自己也越发感受到,其实无论是焦虑、兴奋还是畏难,都是自己很正常的情绪,学会和这些情绪交流,学会和自我交流,就会慢慢解决掉这些情绪。同时这段时间也持续和潘师兄有一些交流,逐渐构建起了自己认知系统的框架,更加清楚了自己该如何持续的处在正循环的状态下,一步步走下去。

非常非常幸运的是,11月的末尾,海康把我捞起来,并给了我一份平台+方向+城市+薪资都完美的“六边形战士”工作。秋招因为面试和候选人之间有限的信息交流,会造成极大的不均衡性,所以其实就是个概率问题,你可以增加自己的单次获奖概率,或者多试几次,你会抽到5块、10块和100块的小奖,你抽不到20万的哪个,但是只要有一次抽到1000块,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自己现在也并没有成为年初想要成为的那种“优秀”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成为那种人吧,因为比起成为别人觉得厉害的的人,自己还是更想成为自己认可的那个不断和自己和解,不断向上的人。现在还是会面临公司的杂事,老师的杂事,科研的难题,以及自己的拖延、畏难、粗心等缺点,但是没有这些,自己的人生该多没有意义呀,学会接收事物的两面性,并体会两面性,保持心态的平和,就好了。

以上就是自己能够在年末以非常平和且开心的心态写这篇年度总结的原因,2022,新的认知之旅,加油!

2021几段完整的经历背后的原因与思考

今年经历围绕的主旋律是职业规划的进步,以下主要从知-识-行三个方面做总结和展望。

  1. 知:认知
  • 我接受了哪些影响?
    好的影响:包括以铖哥一开始更高一些维度的职业规划提醒,潘师兄课程中从创业到职业规划的高维认知解决低维问题的过程,这两个虽然水平不同,但都是别人的认知在自己悟到以后内化的一个效果。对拖延症的认知与克服、对找工作底层原理的认知与领悟,这些是属于后期在“专注原因”的严谨对待自己的态度下,提高的认知。
    不好的影响:不对东西加以分辨会形成错误的认知,例如年初在看b站知识浅薄的up主的分享、在创业过程中许多“屁股决定脑袋”的有偏向的“建议”、知乎上面对职业规划的一些“一家之言”,都让我走了不少的弯路,走弯路的原因一方面是接收的信息太冗杂,要在一堆信息中找到真正正确的常识太难;另一方面是拿到信息仅仅进行了浅层的思考,没有进一步去推想背后的逻辑。
  • 认知是如何提升的?
    对于好的影响来说,是一个理所应当的正循环过程,因为底层逻辑是正确的,所以用起来没问题,会增加自己的认知维度。不好的影响也不意味着完全没有用,虽然走了弯路,但是在认识到其错误的底层逻辑后,也会形成一些反问机制或防御机制,鞭策自己多问问事情的底层原因。注意:要从不好的影响中提炼出正确的体系是非常难的,因为可能一开始就被带偏。
  • 之后如何做?
    我们面对的环境就是一个“信息冗杂”“正负样本混杂”的环境,又大又乱,所以实践之前是很难完全区分出好的和不好的影响的,为了节省自己的宝贵的实践时间,少走负样本的弯路,可以用以下几步走:
    a). 基本原则:保持”专注原因“的逻辑自洽的思考方式,遇到问题养成自己先思考出一套基本逻辑模型的习惯,保证不在最基本的逻辑上被带偏了大方向。(修炼起来较难)
    b). 调高下限:把接收认知的范围下限调高,对于低水平的话直接不入脑。(远离流媒体和碎片化)
    c). 及时循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寻找实践场景,创造循环,进行版本迭代,能够保证总体的效率是较优的。而且越早的去检验越有利于自己认知的搭建。
    d). 实践方法:知的关键在于对原理和常识的认知,这些常识可以通过“识 - 课程、看书、大咖分享、优秀人才深度交流”或者“行 - 自我多次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这两种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基本的”专注原因“的原则,注意调高下限,然后及时进行循环迭代。
  1. 识:知识的提升
  • 识怎么定义?
    今年在识上的提升是有限的,这里得识主要定义为学科原理、社会原理等常识性、原理性问题的提升。
  • 今年在识上做了哪些事情?
    大而统的回顾一下。在学科方面,前后接触了投行、物联网、养老、自动驾驶、5G;在社会方面,接触了销售、创业合伙等方向;在读书方面,读了深度学习基础书籍、孙子兵法、华为管理、拖延心理学等书。
  • 有什么提升和局限?
    今年几个识提升比较明显的时刻:潘师兄的“创业的常识”,拖延心理学结合自己情况进行梳理,深度学习自己研究知识的逻辑框架、顺序。大多数时刻的识的提升是碎片化和无序的,虽然广度大,但是每个方面都是浅尝辄止,没有设定边界也没有达到边界,容易陷入自我满足的误区(例子:我也不知道看了这本书有什么用,但是只要在看就好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缺少钻研
  • 之后怎么做?
    a). 基本原则:杜绝“开卷有益”的模式,多花时间在体系化的梳理与思考上。无目的的学习只能带来效率低下。无论是书、论文还是名人讲座,都需要用脑去筛选,这个知识是否需要深入入脑,值得深入思考?体系化的学习及思考才能在知识的层级上有提升
    b). 识的目的系统。识和行我觉得都需要比较强的目的系统,2022年给自己做两个方向的目的,一个是技术方向的自动驾驶技术梳理,一个是职场方向的职场关系与常识学习。
    c). 多尝试输出,刻意练习,最好能找个老师。输出文字、输出想法、输出讨论,动手做起来,也是今年几个知识提升时刻的共性,所以2022的目的系统,需要多加练习,多创造输出的环境,最好能找到领域内比较优秀的老师或小伙伴,形成及时的正反馈。
  • 怎么定义行?
    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我有意识的去执行的行;另一部分是被动的被要求去做的行。前者更要求自驱力,后者更要求执行力。人的生性是偏于懒惰的,所以我的理解里,行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认知好自己的天性,让自己能够有效的做事,让自己能够听脑袋指挥。
  • 今年“行”上有哪些收获与不足?
    最大的收获:对拖延的了解与克服,主要是通过读《拖延心理学》了解拖延的底层逻辑,然后顺理成章的解决了很多拖延问题。
    存在的不足:
    a). 粗心的行为模式没有得到改善。
    b). 时间的合理安排能力欠佳。
    c). 坚持的品质欠佳。
  • 2022怎么做?
    a). 了解自己的“行”。2022主要目的是认真观察自己“行”的过程,多总结自己的问题,以及观察自己的优点,在年末能够列出更详细的一张列表来。
    b). 从底层解决现有的三个不足,年底检验成果。

2022的展望

其实上一部分已经把2022自己“知-识-行”的计划和模式说完了,哈哈。所以这部分就再简化总结一下。
2022的事业主线可以分为上半年的研究生课题研究和下半年的企业入职工作两个阶段,两者的共性是都需要技术,区别在于上半年会更偏向于学术,下半年会更偏向于工业且需要面对职场。比较俗气的底线目标就是“上半年能顺利毕业”和“下半年能过试用期不被开除”(_)
围绕事业主线,主要有以下期待:

  • 认知上:
    自我认知提升的正循环体系的使用:目前已有框架(专注原因、螺旋上升),2022年需要用这套框架在技术、职场、产业三个主要维度有应用和认知提升,2022年底总结的时候得能说出点有水平得话来。

  • 知识上:
    暂时减少碎片化阅读,多系统的整理思考,及经典著作的阅读,主要围绕以下四方面:
    a). 自动驾驶技术知识框图
    b). 自动驾驶产业知识框图
    c). 职场基本规则
    d). 自我天性和原理的学习

  • 行动上:
    a). 改善粗心、时间管理不当和坚持能力不足三个问题
    b). 持续观察自己行的问题,年底出一张清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感悟,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