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的三位一体思维结构
我们上节课提示大家:认知必须由繁入简。如果你不能达到一种以简驭繁的程度,证明你的认知还是在初级或者在中途。
看《三体》也是这样,当你从纷繁复杂的情节中发现了大的3,小的3,一个个的各种三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混沌就会变得有序。说到底,认知是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
那我们的认知是不是存在着这样一种类似于三位一体的结构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它不一定是完全的三位一体。如果我们用三位一体的思维对我们的认知进行解析,就有可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我的一个朋友听了我们的认知方法论以后,问了他儿子一个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爸爸:这个东西好脏,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里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要素呢?
小孩:(听不懂)
爸爸:我们用一个干净的碗装一些不干净的东西,甚至像粪便这样的,然后把脏东西倒掉,用最强力的洗涤剂把碗反复洗。洗完之后,我让你用这个碗吃饭,你干不干?
小孩:我不干!
爸爸:为什么?
小孩:它太脏。
爸爸:我都告诉你我用最强力的洗涤剂已经把碗反复洗过了,它其实不脏了,你为什么会认为它脏呢?
小孩:它就是脏!我心里就是觉得它脏。我一想到它曾经装过什么,就没法用这个碗。
爸爸:你爱吃猪大肠吗?
小孩:爱吃啊!
爸爸:猪大肠不脏吗?在某种程度上,猪大肠比那个碗还要脏,你为什么要吃它?
小孩:它好吃啊!
答案就是“它好吃”——欲望在那儿。
欲望决定了你的认知,你就不觉得猪大肠脏了,而碗还可以用别的碗来替代,你又不吃那个碗,碗也不好吃——没有欲望成分的时候,你的判断就不一样了。
对一个事实的判断里,总夹杂着我们不知道的、非认知的东西,比如欲望。当然,除了欲望可能还存在另外的东西或者别的成分。以前我们讲过木板:一个木板放在地上,你走来走去,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但把它放在两座楼之间,放在悬崖之间,你就走不下去了。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不会掉下去”是一个理智的判断,因为你在地上走的时候,在木板上跑来跑去,脚都没有触到地面,证明凭你的平衡能力是完全能从这个木板的这头走到那头的。但你为什么不敢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恐惧。恐惧一旦加入进来,你就会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设想另外一种情况:有人悬赏说,“如果你能从放在两栋楼之间的木板上走过去,就可以得一千万奖金”,你当然还是觉得危险,但你可能突然发现:也不是那么危险——同样一个事情,因为欲望加进来,你的判断又发生了变化。
认知、欲望加恐惧,这三种要素在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中都在起作用,只不过配比不一样,导致你的判断不一样。
我们通常以为有了认知能力,就产生了认知,就如同面前有一个东西,你用照相机拍下来就成了一张照片——这就是以前讲到的镜式思维。我们在讲“镜与灯”这个单元的时候,有一派观点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如同一面镜子照着一个对象,形成的认知就是对客观世界、对象的反应。但正如我们讲到的,镜子并不那么客观,很可能是个哈哈镜,还包含好多色彩,照出来的东西跟原来那个客观的东西符合度到底有多少,这是需要大打疑问的。
正如不同相机拍摄同样的景物,效果是不一样的,我们认知内涵的结构决定了我们认知的结果。所以,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认知。当一个认知形成的时候,用以前的话来说,“它是个产品,是我们的认知机制把它生产出来的”。工艺、设备、手法的不同,都会导致生产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感知判断+欲望+恐惧=认知三原色
影响我们认知的诸多要素中,欲望和恐惧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感知或判断,是相对客观的成分,再加上欲望和恐惧这两个要素,就形成了我们的认知三原色。
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常常冒出想离婚的念头,我劝他们不要离婚的时候,以前都用那种常规的方法:忆苦思甜,讲各种道理,告诉他,“你现在看上的非常漂亮的女孩儿,娶到家里就不漂亮了”等等,但这些道理说再多都不管用,因为他知道这些道理还是不会回心转意。
后来我意识到,要改变人的认知,必须要改变他认知三原色的配比。
比如有一回,我有个朋友要跟太太离婚。这个朋友有个特点,比较信神秘主义的东西,我虽然不信,但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有威力的,就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你这么多年挣这么多钱,有没有想过,是你老婆旺财,她是你的一个隐秘的财神啊!你离婚以后,财神不在了,你的钱不就哗啦哗啦全没有了?”这个朋友一听,表情一下子变得非常庄重,重重点了一下头。
几天以后,还发生了从来没发生过的事情:这个朋友打开手机,给我看他太太的照片,说,“你说我老婆长得还可以,是吧?”我说,“当然了,你怎么现在才发现这个事呢?”
这件事情里,我用的就是改变他认知当中恐惧和欲望的配比。当我说这个事的时候,他立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恐惧,与此同时,他内心有一种“要想挣更多钱”的欲望,这两个的配比一旦加大,整个认知的色彩就完全不一样了。至今,他还跟他太太幸福地生活着,而且我发现他从此以后对周边美女的兴趣也明显降低了。
从这件事情我们就能看出:你对一个事件、一个状态、一个对象的判断,是对它本来样子的反应吗?套用那句话,“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认知也好,判断也好,决策也好,并不是你在做,而是你大脑中的三人董事会的三个董事在做。只要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发生了权重变化,你的认知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只能通过改变配比来改变我们的认知。
刚才我提到了一个词:董事会,这是很多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经常提到的一个比喻。那么,关于人的认知的小董事会是怎么在进行治理的,你要优化你的认知治理该如何做,我们下节课讨论。